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關於張曉風和行道樹的信息

關於張曉風和行道樹的信息

早在1977年,36歲的張曉風就被臺灣評論界評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作家”,評價她“如太陽般熾熱,如霜雪般純凈”。每壹篇文章都有冷梅的芬芳,每壹個字都可以說是她詩意散文的第壹次感性素描。1981年,她的第四部散文集《妳沒有愛過》出版時,余光中先生為該書作序,稱她為手腕上有風暴的“滴水之筆”。

在這裏,優雅奢華是壹個高度凝練而生動的概括,“腕攜風雷”是對“優雅奢華”之“奢華”的補充和說明。英國女作家伍爾夫指出:“如果壹個人是純粹的男人或純粹的女人,那將是極大的不幸。不管妳是誰,都要做壹個陰柔的男人,或者陽剛的女人。”這種雌雄同體的結合理論極具啟發性。尤其對於中國作家來說,中國人壹直傾向於弱負面思維。《中國古典散文史》中充滿女性美的韓海超越蘇超。

在追溯張曉風的散文創作歷程之前,為了讓讀者在壹個橫向的平面上對她所有的散文藝術創作有壹個總體的了解,我把張曉風散文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內涵概括為三個逐漸展開、相互滲透的“反饋圈”,不斷擴大其漣漪和波瀾:壹是她對大自然和大地上的山川植物的感恩,只有宗教虔誠才能與之相提並論;二是她對故國明月有著刻骨銘心的愛;第三,女作家博大的胸懷令人應接不暇,她對人生價值的沈思建立在廣闊的思考空間之上。這三個方面的情感和思想內涵也可以說是壹種寫作類型,貫穿於她整個創作生涯的每壹個前進段落。它們像壹片扇形的平原,逐漸鋪展出迷人的風景,越往後越壯麗。它們是壹個逐步發展、時而回溯、不斷遞進、不斷融合的過程,是壹個在思想藝術領域不斷過濾和調整,不斷深化和拓寬其“視界融合”的過程。

張曉風的散文藝術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連續的段落。我們來打個刻板印象的比喻。第壹段以她發表於1966的第壹本散文集《地毯的盡頭》為標誌。她用壹個聰明天真的女孩的眼睛看世界。世界是壹條清澈壹塵不染的潺潺溪流。第二段,像壹條小溪沖向驚濤駭浪、愛恨交織、空濁浪的湖泊,以散文集《懷古石》(1977)、《走下紅地毯之後》(1979)到《妳沒有愛過》(1981)為標誌。第二段時間比較長,重生緣(1982)也可以看作是這壹段的延伸,到我在這裏(1984),從妳美麗的分水嶺(1988)和翡翠思維(1990)。這裏先做個假設。如果說張曉風的散文創作止步於第二段,雖然她仍是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傑出的女作家之壹,是從普通女作家狹隘局促的世界中突圍而出的,但她畢竟不是壹個有著巨大原創光輝的散文大師。張曉風散文藝術的獨創性在於第二段,尤其是《既然來了》的第三段。只有這第三段宣告了壹個散文大師的誕生和完成,他的目的是生命和創造力的生成,以及對存在本體論的詩意闡釋。在我看來,對生命和存在本體的詩意闡釋,是這位女作家對中國現代散文史的最大貢獻。她走上了這條生命存在本體論的詩意闡釋之路,有壹個從不完全意識到完全意識,從不完美到完美的過程,但有其內在的邏輯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