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是如何從玄言詩演變成山水詩的?

是如何從玄言詩演變成山水詩的?

早在曹魏時代(公元240-249年),王弼、等就有。曾以他們對“好村老玄生”的解讀激起了大眾的* * *之心。西晉永嘉(307 ~ 313)以後,玄學逐漸成為中國思想、哲學、文學的中心流派。易經、老子、莊子之所以叫“三玄”,是因為《易經》講的是陰陽之變,而老子、老子、莊子講的是天,都是玄妙的東西。建武元年(317),金帝南渡東晉,經濟文化崩潰,江左為先鋒。士紳們不去面對現實,不去尋求進步,而是竭力逃避現實,用空洞的玄言詩麻醉自己,以達到主觀上的滿足。

玄言詩的興盛與郭璞、許遜、孫綽等有密切關系,並滲透詩壇近百年。東晉時,文人名士羞於不談玄學。在當時,佛教書籍已經被學者和名人傳播和接受,但他們對佛教的熟悉程度不如對老莊的熟悉,所以老莊成為當時學者和名人中的時髦話題。據《世說新語》記載,孫綽和智道林(著名僧人)壹起去拜訪王羲之,正當王羲之要出門的時候,車子準備停在門外。智道林道:“請稍等。我要和妳說句話。”莊子的“逍遙遊”是隨便討論的,講得振振有詞,很新穎。王羲之馬上下車換了衣服,留下他壹整天說話。當許遜年輕的時候,他認為形而上學是最好的。人們把他比作王繡,他很不滿意。有壹次,大家在惠濟西寺談論玄學,許遜去和王繡爭論,讓他難堪。對玄學的認識水平,成了文人名士的評價標準。郭璞是玄言詩的倡導者。雖然他的《遊仙詩》中也有“漆園有傲官,賴有易妻”,“我以拋世為榮,獨孤自樂”等美句,但透過老莊的文字,我們還是能體會到他詩歌的味道,表達慷慨悲憤。玄言詩的偉大作家以許遜和孫綽為代表。《隋書經集誌》載有孫綽詩集十五卷,許遜詩集三卷,但均已失傳。因為他們的詩是老子《道德經》的講義,是莊子的註解。因此,孫和徐都以自己為榮。有人問孫綽,妳覺得自己怎麽樣?孫綽說:“我遠慕老子、莊子,而我沈郁高遠,不在乎時勢,故謂自己無所舍。”有人問孫綽,誰的詩比許遜的好?他說:“高情深遠,弟子蚤降;壹唱就北。”自視甚高。他們不僅欽佩自己,世界也由衷地欽佩他們的詩歌。許遜曾經拜訪過文健皇帝。夜風靜月明時,兩人在作曲室聊天。許遜發了壹篇清亮婉約的言詞,讓文健皇帝嘆了壹口氣,和他談了壹夜,贊嘆道:“妳的五言詩真是妙極了。”

玄言詩不僅內容貧乏空洞,而且拋棄了詩意和形式。詩歌要發展,就要換壹種新的形式。這就是山水詩興起的原因,其標誌是藝兮元年(405)謝鯤詩歌的出現。謝鯤和尹忠文留下的詩歌不多了。實際上,山水詩是脫胎於玄言詩而演變而來的。山水是自然的壹部分,也是道家理想的體現,所以很難把談玄學和遊山水分開。玄言詩大家孫綽,曾居會稽,遊山河十余載。進士南渡後,南方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名士追求自然的心境相結合。顧長康從會稽歸來,人問山河之美。古雲:千巖競秀,萬谷流高,草木蓋其上,雲若榮,夏薇榮。王獻之曾說:“當妳走在林蔭路上時,山川相映,令人不知所措。如果是秋冬,就特別難。”這樣,在玄言詩興起的同時,山水之美激勵了文人名士,但由於中心漩渦的影響,對山水之美的感受只能散見於玄言詩中。隨著"莊老辭,山水滿美",山水詩逐漸掙脫了玄言詩的束縛,成為東晉後期至齊時期文學的主流,也成為這個時代對中國文學藝術的重大貢獻。玄言詩向山水詩的轉變,不是文人名士思想和對宇宙人生認識的變化,而主要是壹種意義和媒介的變化。

山水詩由謝靈運開創並逐漸占據詩壇,經謝朓發揚光大,最終取代玄言詩。謝爾是大力推廣山水詩的主力軍。謝靈運生於晉太原十年(385)。他是騎將謝玄的孫子。他年輕時以“好學博覽群書”和文章優美著稱。他耐不住寂寞,勇於創新,氣質奢華,衣著華麗。他經常改變他的衣服和器皿的風格,每壹次改變總是被世人所接受和尊重。最著名的是“謝啟功”,謝靈運在詩歌領域也同樣嫻熟。他首先以大量的山水詩向繁榮的玄學派詩歌發起沖擊。他寫山水詩和他的愛好是分不開的。謝靈運熱愛自然。宋京平元年(423年),任永嘉知府時,在縣內著名山水間“遊蕩”,有時“在各縣間遊走十余日”,連民間審理的官司都不太關心。每到壹個景點,都有新作品。只要這些詩詞傳入城內,無論是官員還是普通百姓都爭相臨摹,壹夜之間,全城人盡皆知,景仰不已,名聲傳到了京城。景平二年(424年)宋文帝登基後,謝靈運看到沒有自己高的人超過自己,非常生氣。他常說自己病了,不去打官司,卻在家裏“種了竹樹,種了芙蓉”。有時候出去觀光,壹天走個160、70裏,甚至十天之後就再也不回來了。他對名山大川有著執著的熱情和愛好。“尋山尋嶺,築幽峭山,巖障萬千。”有壹次他去海邊賞景,特意選了最難走的路,後面跟著幾百人,伐木開道,轟轟烈烈,連沿海太守都以為土匪來了。文帝請他做臨川的文史,他始終不改本性。“在縣城旅遊,和永嘉沒什麽區別。”謝靈運的山水詩基本都是這樣創作的,所以他的詩中有許多清新動人的句子,如“密林含雲,遠峰隱於半規中”,“野曠沙岸凈,秋高月明”,“夏夢不長夜,暮光如年”,尤其是靖平元年初春所作的“春草長塘柳化鳴禽”。他對這兩首詩也很滿意。他曾告訴人們,這兩首詩是他在夢中遇見謝惠連時突然冒出來的。俗話說“此語是天助,非我語”。謝靈運寫山水詩是愛好使然,對玄言詩的攻擊也是無意識的。他雖然沖出了玄言詩的陣營,但他的山水詩仍未擺脫玄言詩的束縛。他的作品之所以被稱為“有句無篇”,是因為他的作品有老莊的呼應,愛引經據典,過於精雕細琢,在壹篇或幾篇文章中偶爾能找到壹兩句好的句子。謝朓生於劉宋末年大明八年(464),其文學活動多在齊。謝朓繼承了謝鯤的傳統。少年時以“好學美文”聞名,後擔任宣城知府。他的大部分詩歌都是在這個時候寫的。宣城當時是江南大郡,經濟發達,有敬亭、雙溪等景點。因此,他在宣城的山水詩膾炙人口,如“壹座寒城俯瞰,楚只是平原”“望綠寒山,望平地”“雪映青山,寒霧開天”等等。然而謝朓鋃鐺入獄,死於三十六歲。他的詩充滿了對黑暗現實和仕途的不滿和恐懼。因為胸中有這樣壹種情感,所以他的山水詩成就很大,不僅完全擺脫了玄言詩的影響,而且極其俊美。當時壹代文人沈約說,他“每背壹句名句,都有壹種深刻奇妙的感覺,覺得筆是黑的,筆外有壹種深情。”不僅是他“夕照散成輝,江面靜如練”“魚戲新蓮,鳥散花”等優美句子,而且每首詩都貫穿著流動的情感。他不再是“無壹句”,而是整首詩融為壹體,所以有人說他的山水詩“有壹整首長得像唐朝的詩。”經過多方感謝,尤其是小謝的整風,玄學派詩歌終於從詩壇上消失了。山水詩的興起,是繼唐詩之前的玄言詩之後,中國詩歌史上壹個著名的轉折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