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牧(唐)
壹把殘破的鐵戟沈入沙底,不翼而飛,磨洗之後才發現這是赤壁之戰的殘跡。
如果東風不給周瑜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勝利,二喬被關在銅雀臺。
1,釋義:斷戟沈於泥沙,但六百年未融;我用它來磨和洗,我認出它是赤壁之戰用的。如果東風沒有促成周瑜的火攻計劃;大喬小喬將被曹操鎖在銅雀臺。
2.賞析:詩首借壹件古董,喚起前朝人和事的感嘆。那次大戰留下的壹把斷戟沈入水下的沙地。600多年過去了,沒有被時間侵蝕,現在被發現了。經過壹番打磨洗滌,證明確實是赤壁之戰的遺物,不禁引起“懷舊之情”。詩人從這件小事想到了漢末那個分裂動蕩的時代,意義重大的戰役,以及妳死我活的鬥爭中的主要人物。這前兩句是寫自己感受的理由。最後兩句是論據。赤壁之戰,周瑜以火攻擊敗了寡不敵眾的敵人,但由於決定性時刻有強大的東風,他得以用火攻。所以詩人評論這場戰爭的成敗原因,只選擇了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賴以取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因為這場勝利的關鍵,他最後不得不回到東風,所以他把東風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但他並沒有從正面描述東風是如何幫助周郎取得勝利的,而是從反面寫道:如果這次東風沒有給周郎帶來便利,那麽勝負就易位了,歷史局面就徹底改變了。因此,接下來就寫勝利後,孫、劉戰敗後的假想情況。然而,它沒有直接描述政治和軍事形勢的變化,而只是間接地描繪了兩位著名的吳棟美女將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贏了,那麽大喬和小喬壹定會被搶走,關在銅雀臺裏供他享用。
3.創作背景: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著名的古戰場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雞山),感受三國時期英雄的成敗而寫的。詩歌以地名為基礎,但實際上它們是關於過去和歷史的詩歌。發生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局面起決定性作用的壹次重大戰役。結果,孫劉聯軍打敗了,而34歲的孫吳統帥周瑜是這場戰役中最重要的人物。
4.作者簡介:杜牧(公元803- 852年),本名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Xi)人,漢族。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和散文家,宰相杜佑之孫,杜之子。唐文宗大和第二年是26歲的秀才,被授予弘文館職。後赴江西察使幕,轉淮南察使幕,入察使幕。任國史館編修,任食部、比比部、司勛,黃州、池州、周目刺史。因晚年住在長安南樊川別墅,後被稱為“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主要是詠史抒情。他的詩英俊瀟灑,從世俗的事物切入。他在晚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牧被稱為“小杜”,以區別於杜甫和“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杜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