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雲
賦比興是詩歌創作中的三種藝術表現方法,尤其比興是詩歌中壹種獨特的修辭格。下面簡單分析壹下比率的表現。所謂比較就是類比,是壹種簡單的方式。用朱的話來說,就是“用這個東西以外的另壹個東西”比興原則上是分不開的。歷史上比興被統稱為比喻。如:“關關羅鳩,在河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話雖然起了感情作用,但也隱喻了壹個苗條、美麗、賢惠、有著鴿子之德的姑娘。但是對比和繁榮還是不壹樣。隱喻的使用是詩歌表達中最頻繁的。正是因為隱喻的運用,詩歌才充滿了生機和美感,句子才能委婉含蓄,壹首詩才能纏綿雋永。如詩“身為菩提樹,心如鏡臺。”以菩提樹、鏡臺比人質,情景交融,意味無窮。但如何運用類比是壹個復雜的問題,理論無法做到。壹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比較的外延和內涵越來越豐富。《詩經》裏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這個比例,但是和《離騷》比起來,《離騷》進步很大。《詩經》中的比喻平淡、簡單、靜止,其喻體和情感幾乎粘在壹起,沒有融為壹體。如《梅花》中:“梅花其實是七朵。請不要耽誤我年輕人的好日子。李子落在地上,枝頭只有三個。求我做學問,我今日便是。”用成熟的梅子比喻壹個長大了的姑娘,小夥子就趕緊來追我。但是,外物的場景是不受情緒影響的,它本身就是壹個獨立的東西。離騷就不壹樣了。如:“過去三次的清凈,是壹切芬芳所在。”與辣椒和蘑菇混合在壹起是壹種恥辱。“句中的喻體:鐘芳、神交、桂軍、輝鴻,既是景物語言,又是情調語言,從本體和喻體上幾乎難以區分。這就給外物染上了感情色彩。語言形象委婉,意境高遠,意味深長。如果說儒家思想為比興奠定了第壹塊基石,那麽比興藝術手法在楚辭中的發展和運用則為後世樹立了第壹塊裏程碑。
比的外延很廣:比如比喻(明比、比喻、借代)、類比、借代、對比等。都是比率的範疇。本體喻體和隱喻的形式是不同的。正是因為比較的復雜性,增加了寫詩和讀詩的難度。尤其是比喻,與所描寫的景物沒有直接關系,而是隱藏在比喻之外,本體和喻體往往是分離的。比如唐叔僧德成的詩:“千尺絲纖直掛,壹波帶萬波動。”水寒魚晚上不吃東西。滿載的飛船將空載返回月球。“禪宗所描述的場景是壹個釣魚的過程,其本質是對佛教啟蒙的壹種極其深刻的哲學的隱喻。
比喻修辭格的正確運用直接反映了詩人的創作能力,也是判斷壹首詩好壞的重要依據。運用比喻修辭,首先要準確把握喻體與本體的關系。劉勰說:“寫字附意,說話斷事。”切東西很重要,劉勰非常強調切東西。他說:“風俗有別,所以後妃有德;鴿子是忠誠的,所以女士是正義的。占便宜的無疑是外國人。”強調不能濫用。其次,隱喻應該遵循讀者和詩人認可的慣例和原則。作者和讀者要通過正確的隱喻搭建橋梁,把讀者引入妳的意境,符合同樣的審美觀念。王逸《離騷序》說:“《離騷》文據詩趣,有類比。所以,良禽奇草,值得忠誠;壞鳥和臭東西相提並論。”事實就是如此。千萬不要晦澀難懂。比喻是為了讓作品更有動感,更有活力,更有美感。詩人復雜的心理情緒被托付給物,如物,簡化了復雜情緒的可視化。如果太隱晦,會適得其反。
總之,要把繼承和發展統壹起來,把傳統和創造結合起來。巧妙靈活地運用比喻,可以使“物是嶽乎,合而為壹,其樂無窮”,可以給詩歌帶來豐富的寓意和深刻的含義,增強詩歌的美感,表達意象之外的意蘊和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