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體感知文本,理解詩歌,體驗詩歌,背誦詩歌。
2.品味詩歌的語言,了解其藝術特色。
3.了解詩人杜甫的生平,了解其詩歌的風格變化。
要點提示
1,在教學中多讀書,在閱讀中品味意境美和語言美。閱讀教學是壹個循環的過程。但是,壹遍又壹遍的閱讀不應該停留在同壹層次,而應該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理解,而這種感受和理解應該通過閱讀表達出來。教師在啟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進行壹些閱讀技巧的指導,效果會更好
2.對壹些代表重要事件、與詩人經歷和處境密切相關的詩歌要加以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及其風格的變化。
3、挑壹些精妙的或者廣為流傳的名句,揣摩其中的味道,進行初步的鑒賞分析。
教學設想
1,學生自主學習。教學中進行無問題設計,學生收集信息,品味美,就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老師是學習的夥伴。
2.強調朗讀。古詩詞強調朗讀,但詩歌的朗讀要高於文學。要讀懂情感、意境、節奏,甚至安排學生像古人壹樣背誦、歌唱。
3、做好課前預習工作,相關背景材料準備充分。
個案研究
第壹類
課堂介紹
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為“杜麗”。他的詩歌大膽揭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腐朽,廣泛而尖銳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矛盾,內容深刻。他的許多優秀作品展現了唐朝由盛到衰的歷史進程,因此被稱為“詩史”。現在我們重點來看他在不同時期寫的三首詩,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發展變化和當時的社會狀態。
享受資源,走近杜甫。
關於作者生平思想的相關資料課堂交流。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對收集到的材料進行總結和整理,然後在課堂上進行發言並使之完整:
唐代大詩人杜甫,字美,詩中常自稱少陵夜老。我年輕的時候不是第壹個養秀才的,所以四處流浪。天寶在洛陽遇到了李白。在長安生活了近十年後,他在安史之亂中逃到鳳翔,結識了唐肅宗,並擔任了左拾穗。長安病愈回到北京,不久辭職,移居成都。晚年隨家人離開成都,輾轉湖南湖北,死於途中。他曾經是檢驗工程部的袁外郎,所以在國際上被稱為“杜工部”。
杜甫出生於壹個封建士大夫家庭,處於唐朝盛衰的時代。他有忠君愛國、積極用世的誌向。但他因為仕途失意、災難、野心和貧窮,所以能體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他的詩抒發個人情感,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刻,境界廣闊,現實意義強烈。杜甫創造性地發揮了各種詩體的功能,發展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現實主義傳統,豐富和提高了詩歌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形成了“沈郁頓挫”的獨特風格。
教師可根據情況增刪以上內容,但必須做好背景介紹,讓學生理解詩歌。
壹首詩讀四遍才能懂詩。
第壹,讀,根據詩的個性讀,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讀。
古詩詞講究平仄押韻,對偶性,句式整齊,有節奏感和韻律感。這些特點是由詩歌的形式決定的。但是,不同的內容和風格也是影響詩歌閱讀效果的因素。同時,把握每首詩中作者的情感是讀好壹首詩的關鍵。《望嶽》寫於開元盛世,是其早期作品之壹。贊美泰山,表現詩人崇高誌向的人,應該熱情豪邁地去讀。《春望》寫於安史之亂時期,傳達的是憂國傷己、思鄉自憐的情懷,感情深沈含蓄,要讀出深沈的悲涼。
第二,翻譯,詩歌翻譯,詩歌翻譯中的語言和形式,現代文本的詩歌翻譯,最好是押韻。
王躍:學生讀原詩,老師示範翻譯;
五嶽之首泰山是什麽景象?
這些青山聳立在齊魯之間。
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匯聚於此,
群山南北,似黃昏,似清晨。
烏雲翻滾,沖刷著我的心,
看著鳥兒進入森林,直到看不見為止。
我必須攀登最高的山峰,
擡起妳的眼睛,仰望群山。
《春天的希望》:老師讀原詩,學生翻譯。
山河依舊,國破家亡。
春天的北京,野草瘋長。
看到花花草草就想哭。
遺憾離別,聽鳥鳴心寒。
戰爭從去年三月持續到今年三月,
家書壹封,抵萬兩黃金。
白發越來越少了。
梳個發髻插個發卡根本不可能。
第三,反向翻譯
《望嶽》全詩可分為兩層,兩層都以“王”字切入。前兩聯為壹樓,重在泰山的整體形象。後兩聯也寫了泰山風光,但側重於詩人的情懷。
《春望》這首詩的前四句寫的是春城的破敗景象,其中有嘆息;最後四句寫的是親人的處境,充滿了別離的感覺。表達了詩人深沈含蓄的感情:憂國傷時,想家,自憐。
如果妳對寫壹首詩有壹個清晰的想法,背誦它會容易得多。
第四,享受閱讀
老師示範賞析:“歷經三個月的戰火,壹封家書抵得上壹噸黃金”寫出了消息隔絕、期待已久的迫切心情。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壹封普通的家書是多麽難得和珍貴啊!“萬金”,在古代,十二兩黃金視為壹金。試圖寫出壹個難得珍貴的學位。這句話透露出的感情都是普通人的想法,自然讓人覺得* * *,從而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學生分組討論,欣賞品味;
1中的“切”字和“和?壹天馬上進入黎明和黃昏。”極為精致。從山的北側看去,照耀大地的陽光仿佛被壹把巨大的刀切斷,更加凸顯了泰山擋住陽光的形象。
2.“壹旦爬到山頂偷看,妳就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這就是孔子的名言:“登泰山,小天下”。他寫下了自己的心聲:但用在這裏卻意味深長:既是詩人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詩人攀登人生高峰的誓言。表達了詩人攀登頂峰的願望。表現出壹種進取積極的生活態度,很有哲理。
3."國雖四分五裂,山川長存,草木春復綠。"京師淪陷後已成廢墟,但山川依舊;春天來到了安城,但在我們面前,草長得亂七八糟。如此強烈的反差怎能不讓人震驚!壹座繁華的城市,曾幾何時,被毀滅到“壹無所有”“無人”的地步。多可悲啊!這幅對聯雖然是壹個場景,但也傳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設計課題,課外探索
1,“花瓣已如淚珠般落下,孤獨的鳥兒已唱出哀怨。”這種聯系通常有兩種解釋。壹種解釋是這是擬人化的寫法,意思是京城因為戰亂而破敗不堪,仿佛文字和鮮花像人壹樣因為感嘆時事而流淚,鳥兒因為世界的離去而震驚。還有壹種通俗的解釋:花鳥是春色中有代表性的東西,能使人賞心悅目,但詩人是為時事傷心,所以看到花開就流淚;因為我離開家鄉很久了,所以當我聽到鳥兒唱歌時,我感到害怕。妳贊成哪種解釋?原因是什麽?
2.對比法是詩歌中經常使用的壹種手法,即用壹個事物的對錯來對比壹個事物的對錯。《春天的希望》前兩句就用了這種手法。請分析壹下。
研究方法:
(1)收集關於《春表》的資料,包括筆記、選講、鑒賞、評論以及不同版本的背景資料。
⑵收集作者資料,包括生平、年譜、思想、背景資料等。
⑶仔細閱讀這首詩,收獲自己的感悟。
(4)參考各方面信息,發表自己的看法。
推薦書目:
《唐詩鑒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壹版,1983,12;
《唐詩評》,陳波海主編,浙江教育出版社,5月第壹版,1995;
《唐詩鑒賞詞典》,孫宇華主編,北京燕山出版社,第壹版,1996,10。
何心慧主編《唐詩鑒賞詞典》,中國婦女出版社,6月第壹版,1997。
陶道舒《杜甫詩歌鑒賞集》,巴蜀書店第壹版,1993,10。
第二節課
在課堂上創造壹個情境並發揮領導作用。
多媒體課件中播放著江先生名畫《流民圖》中的“望西長安”,著名二胡曲《江河縱橫》緩緩響起。
大聲朗讀課文,整體感受
以各種形式反復朗讀,把詩讀好。教師要特別註意帶著感情大聲朗讀,讀出詩中人物的感情和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現場的氣氛和詩的意境。
理解單詞,復述課文。
師生互動,深度探索
1.作為壹個女人,我對老太太媳婦的“無盡裙”感觸特別深。裙:在古代,叫下衣。古代男女服飾差別不大,區分也不嚴格。唐朝以後,婦女穿裙子非常流行。男人用長袍作為制服,女人用裙子作為制服,後來指衣服。妳怎麽連壹件訪客服都沒有?(生活貧困)為什麽這麽窮?(戰爭)
2.這是什麽戰爭?同學們學過歷史,請大家課後用筆記談談這場戰爭。
公元758年,為平息安(魯山)史(思明)叛亂,、李光弼等9名節度使率20萬大軍圍攻安慶緒(安祿山之子)占領的葉(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次年春天,由於史思明派出的援軍,以及唐軍內部的矛盾,形勢發生了逆轉。在敵人的雙重夾擊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人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市),四處抽調援軍。杜甫此時剛從洛陽回到化州(當時詩人任化州參軍,管理當地的祭祀、儀式、學校、選舉、考試等文教工作。),途經新安、石昊、潼關等地,他親眼目睹了人民在戰爭中的苦難。
是戰爭讓這個家庭生活在貧困和艱難之中。老太太家只是生活貧困嗎?他們還為這場戰爭付出了什麽?(兩個兒子戰死,壹個兒子誘騙,守寡無助,老婆婆自告奮勇去服役。)
在理解這個家庭命運的同時,進壹步落實語境中的話。防守:防守。新:最近。茍且偷生:活著。已經:停了,這裏延伸到最後。請讓我。回答:申請。裘德:還不錯。
4.“古人送壹人參軍先有兄弟”,可是連這裏的老婆子都要被征去軍中做飯,可見當時戰爭的激烈和殘酷。以唐史為證據:
在陳濤戰役中,壹天之內就有四萬多名唐軍為國捐軀。
潼關戰役,二十萬唐軍全軍覆沒。
鄴城失守,郭子儀率領唐軍壹萬兵馬,只剩下三千。十萬名員工,幾乎全部流失。
此時的唐朝急需補充兵力,重整旗鼓。詩中哪壹句能說明這壹點?(有的官員晚上抓人)
5.為什麽不說“征兵”、“征兵”、“點兵”,而說“抓人”?
“抓”字頗有春秋筆法,可見這絕不是正常的招聘,而是隨機搜索。這的確可以稱之為“壹個貶義詞,比斧頭還嚴。”“抓人”的內涵也和“抓壯丁”大相徑庭。“人”是壹個籠統的概念,“定”的內涵更為具體。根據玄宗天寶法,“十八為男,二十二為男”(《舊唐書·食貨錄》)。二十二歲是成年的年齡,但現在所有的成年都被趕走了,到了老弱之輩。
6.晚上:妳為什麽晚上出去?
壹個說明政府“抓人”的事情經常發生,民眾白天躲起來或者反抗,無法“抓人”;其次,說明縣官狠毒,趁人已睡,在暗處突然襲擊。
7.從“妳為什麽生氣”看官方有什麽樣的嘴臉??(兇狠殘忍,如狼似虎)我們換個角度,設身處地的想壹想。如果站在壹個“官”的立場——壹個軍隊的下級官員,他為什麽會“生壹個官的氣”?
石壕官只是壹個下級軍官。在上司的指使下“夜間抓人”難道不是無奈之舉嗎?他可能還有妻兒和母親在家,自己的生命也可能岌岌可危。
8.這場戰爭不僅給下層勞動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給石壕官這樣的下級軍官帶來了深深的恐懼。戰爭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造成貧困,勞動力急劇減少。“有哪些鄰居?有壹兩個老人是寡婦。”據史料記載,安史之亂後,全國人口只有1.690萬強,比唐玄宗天寶十三年減少了近十分之七。戰後,唐朝由盛轉衰。
人們痛恨這種破壞穩定和平生活的戰爭。就老婦人而言,她對戰爭的態度是矛盾的。壹方面是怨恨和仇恨。有哪些表現?另壹方面,他們積極支持平叛戰爭,要求學生根據創設的情境,合理猜測和想象老婦人此時的心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