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之際,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偉大變化:從壹個飽受蹂躪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發展成為屹立於東方的現代社會主義強國。新中國文學伴隨著自己的國家走過了壹條曲折的道路,既有歡樂,也有波瀾。
新中國文學以改革開放為界,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他深受毛澤東及其文藝思想的影響,強調文藝要服從政治,文藝必須為工農兵和無產階級政治服務。還強調文學藝術“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現實生活更高、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所以更具有普遍性。”當時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給文學的發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壹方面,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建設新社會的熱情,也極大地激發了文藝工作者創作新文藝的熱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文學愛好者投身於這樣的創作工作。但當時不止壹次的左傾錯誤傷害了很多作家,使得毛澤東原來的壹系列正確的文學方針政策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甚至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對文學生產力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後期在鄧小平理論特別是文藝理論的指導下,糾正了“左”傾錯誤。不僅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有了舉世矚目的大發展,文學藝術也空前繁榮。最近25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從900多人增加到6000多人,各省市自治區作家協會會員達到45000多人。許多非會員的政府官員、學校教師、記者等各界人士和大中學生都在從事業余文學創作。各大城市也湧現出壹大批自由作家。因為鄧小平曾宣稱“寫什麽,怎麽寫,只能由藝術家在藝術實踐中探索並逐步解決。對此,不要幹涉。”這種創作的自由,使得文學主題、題材、形式、風格的多樣化和探索成為必然。在文壇,可以說新人輩出,佳作叠出。
雖然新中國文學的發展是曲折的,但總的來說,它開辟了中國人民文學的新時代,創造了中國文學史上詩歌、小說、散文等文體空前繁榮的時期。今天,中國每年出版近5萬首詩歌,相當於整個唐詩;中篇小說約5000篇,小說近1000篇。散文作品不計其數,包括報告文學、文學傳記、散文、隨筆、小品等,發表在全國600多種文學期刊和2000多種報紙上。在戲劇領域,只有電視劇,年拍攝量達到10000集以上。作家創作出版幾百萬字、上千萬字的作品並不少見。
建國初期,中國文學深受蘇聯文學的影響,遵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作品的形式和風格多受蘇聯文學的啟發,其基本創作主題是歌頌革命歷史和歌頌新社會,與早年的蘇聯文學相似。自然,因為它展現的是中國的生活和人物,用的是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優秀的作家不免被賦予了中國風和中國氣派。如孫犁的《暴風雨的故事》、杜鵬程的《保衛延安》、吳強的《紅太陽》、梁斌的《紅旗》、楊沫的《青春之歌》、羅廣斌和楊益言的《紅巖》、馬拉欽夫的《茫茫草原》。贊美新社會的有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幹河上》、趙樹理的《三裏灣》、艾蕪的《百煉成鋼》、周立波的《山區巨變》、劉清的《創業史》、曹明的《乘風破浪》。當時,著名作家如郭沫若、冰心、巴金、老舍、艾青、田漢、曹禺,詩人郭小川、賀敬之、文傑、、李瑛、鞏留,散文家劉、、、楊朔等。也贊揚了革命歷史和新社會。上述作家的優秀作品都充滿了革命激情,著力塑造工農兵新英雄形象,突出社會生活中的階級鬥爭,書寫新時代人民推翻舊社會、建設新社會的偉大歷史進程,字裏行間充滿理想主義。至今仍是新中國文學早期的經典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刻畫典型人物的生動性和豐滿性。它們對於塑造人們崇高的靈魂,幫助讀者了解那個時代,仍然充滿了思想教育和現實認識,盡管它們展示了那個時代的優點,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局限性。左傾錯誤乃至“文革”的發動,使中國文學的題材和主題越來越狹窄,形式和風格越來越單調和千篇壹律,使創作完全停頓。
在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由於文化也是向世界各國開放的,所以用“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口號代替“為政治服務”或“從屬於政治”的口號,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大力弘揚主旋律。在這個過程中,西方國家的文學思想和文學作品對中國文學包括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影響日益凸顯。從這壹時期眾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來看,如王蒙的《蔔力與蝴蝶》,莫言的《透明的胡蘿蔔與紅高粱》,以及蘇童、余華、格非、孫甘露的先鋒小說,方方、池莉、劉恒、劉震雲的“新寫實小說”,還有北島、舒婷的“朦朧詩”。中國新時期文學不僅受到西方發達國家文學的影響,也受到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和魯薩的《綠房子》已經成為許多中國作家的必讀材料,就像卡夫卡的《變形記》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壹樣。前蘇聯作家的影響並沒有消失,尤其是像艾特瑪托夫這樣的世界著名作家的作品,很多中國作家都認真讀過。這壹時期,由於大量留學生被派往西方發達國家,來自這些國家的新作家自然更多地借鑒和吸收了本國文學的優點。這些無疑有利於進壹步拓展和豐富中國文學的藝術視野、表現方法和技巧。
然而,在新時期,富有人文思想的現實主義仍然主導著中國文學。在過去的20年裏,現實主義壹直是對外開放的。在借鑒了80年代中期國外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熱潮後,更多的作家在90年代多向的藝術探索中回歸現實主義。新時期之初,不僅、馮驥才、張賢亮、、、叢、馮、等中年作家,而且他們那些煽情的短篇小說和故事也開始了現實主義。之後的知青作家,如的《虛度年華》、梁的《雪城》、賈平凹的《浮躁》、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鐵凝的《玫瑰門》以及陳、韓少功、陳、史鐵生的優秀作品,也都是現實主義的。獲得最重要的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的大部分作品,比如小說《黃河向東流》(李準)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黃泛區人民的困難和民族凝聚力,《冬天裏春天的沈思》(李國文)《長期危害中國革命事業的困難》,《沈重的翅膀》講述改革現實的困難(張潔), 《鐘鼓樓》(劉·)和《白鹿原》(陳·)描繪的北京四合院裏的市民生活和風俗,《選擇》揭露了當前社會腐敗與反腐敗的鬥爭,《長恨歌》(王安憶)再現了上海巷小女孩卑微的悲劇,都是現實主義作品。 周、、李、、關仁山和軍旅作家、、、周大新、閻連科、劉建偉這些多年來貼近現實生活的人物,都很搶眼。許多報告文學作家,如陳慧芬、何建明、黃濟人和喬麥,更善於反映現實的歷史進程。在詩歌和散文領域,現實主義作品也占大多數。鹿苑、韓牛、葉延濱、林莽的詩歌,季羨林、黃梅、穆峰、王充閭、周濤的散文,嚴修、邵燕祥、穆暉的散文,都充滿了現實主義精神。這壹時期的文學創作雖然仍有英雄情結,但更註重普通人的生活和形象,人物描寫比理想渲染更貼近現實。如殷的在多災多難的生活中,在的幸福生活中,等等。就連汪曾祺、筆下的街頭人物,以及魯的“弄堂人物”中的許多普通市民形象,在文壇上也是家喻戶曉,深受讀者歡迎。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歷史題材的創作歷來為中國作家所重視。《左傳》、《國語》、《史記》等早期歷史作品為中國文學提供了豐富的歷史題材和寶貴的敘事藝術經驗。但在建國後的27年裏,歷史題材的創作因容易被視為“影射現實”而受到批判和迫害,參與創作的人寥寥無幾。新時期,這壹領域的創作將日益繁榮。姚的《李自成》、的《少年皇帝》、徐興業的《金甌闕》、的《孔子》、劉思芬的《白門柳》、二月河的《雍正帝》、唐的《曾國藩》、熊的《張》,都是這壹領域的代表作。從炎黃到孫中山,歷代重要的皇帝、將領、才子、美女,幾乎都是在這個時期被作家寫進小說、劇本的。對歷史的重新想象,自然帶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傳奇色彩。但歷史題材的創作近年來受到新歷史主義的影響,也出現了壹些有好的歷史事實,違背歷史唯物主義,肆意捏造的“笑話”,引起了爭議。
女性主義文學的興起也是新時期壹個重要的文學現象。追求權利平等和男女平等的婦女解放運動始於近代秋瑾,後來成為人民革命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四”以後,新文學中出現了冰心、丁玲等許多女性作家,為這壹目標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然而,新時期的中國女性主義文學並不局限於追求平等和男女平等,而是更加註重揭示女性自身的特點。陳染、林白、許、海楠、、和是這壹領域的代表作家、詩人和散文家。她們大多深受波伏娃《第二性》等西方女權主義作品的影響,以大膽書寫女性的命運、女性的性意識和性感受而聞名。張抗抗的《做女人》體現了這種女性對自立、自由、人生自由的追求,批評家認為這種女性形象超越了西方女權主義理論。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也非常重視對民間文學和少數民族文學的挖掘和培育。許多這方面的重要民俗、故事、歌謠被整理出版,如《民歌集成》、《民間故事集成》等。特別是整理出版了許多重要的少數民族英雄史詩和敘事詩,如藏族、蒙古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以及撒尼的《阿詩瑪》、蒙古族的《嘎達梅林》等民間詩歌。作為中華民族的瑰寶,它們與世界相遇,是當代中國文學應該引以為豪的壹件大事!少數民族作家的興盛,時至今日,包括過去沒有作家的民族,都有了自己的作家,如蒙古族的和,巴和紮拉尕胡,壯族的陸迪和魏其林,維吾爾族的賽皮丁和提依甫江,彜族的李喬和吉加,朝鮮族的,白族的小雪,藏族的伊善增,土家族的孫建忠。
新中國的兒童文學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元嬰、金進、葉盛、柯巖、金波、範發家、高洪波等兒童詩歌,嚴文井、陳伯吹、賀怡、洪、葛、等童話,任大林、任大興、胡琦、嚴陣等兒童小說,高士奇、鄭文廣、葉永烈等科幻作品,任德耀、劉厚明等科幻作品。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計算機的普及,網絡已經成為人們交流的重要媒介。網絡文學的興起已經成為中國文學的壹個重要現象。雖然魚龍混雜,但電子網絡無疑已經成為傳播文學最便捷的渠道和方式,成為各國文學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因此,在回顧新中國文學時,我們不能不關註網絡文學的發展及其萌芽的規模。中國網民至今已超過8300萬,網絡文學受眾數量可想而知。
如果說過去中國文壇更多的是受政治導向的影響,那麽現在,作家寫什麽,怎麽寫,更多的是受市場消費需求的影響。在很多作家那裏,對純文學的追求往往更多地受到市場和金錢報酬的制約,往往導致寫作浮躁粗糙,迎合了部分讀者的低級趣味,也導致作品缺乏理想之光,甚至思想道德感的消解。文學中中性描寫的流行與此不無關系。壹些文學報刊、出版社過於偏向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進壹步助長了上述不良傾向。但總體而言,這壹時期的中國文學由於廣泛借鑒了世界各國文學的長處和創新經驗,其描寫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從眾多反映巨大時空的人物和復雜的歷史事件,到人物心中微妙的情感波瀾和意識流動,許多作家都表現得遊刃有余,從構思到語言都力求更具個性和原創性。作家對社會弱勢群體也有更多的人文關懷和同情。應該說,文學在人性的深度和社會生活描寫的廣度上都超越了前期的文學。但是,在藝術上移植壹些西方作品的經驗和模式的情況並不少見,結果出現了壹些晦澀難懂甚至難以理解的作品,值得我們反思。
在世界多元文化中,中國文化以其獨特而悠久的傳統,善於吸收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長處,並不斷創新,從而延續了五千年,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壹極,吸引了許多國家和民族的人們。由於它所使用的語言的特點,中國文學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廣泛閱讀的語言之壹,與英國文學不相上下。新中國文學反映了13億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程,積澱了悠久文化的優秀傳統,吸收了世界現代文學的長處、新經驗和新創造。它必然會因自身的現代化而呈現出新的時代特征。這才真正有可能成為人民文學,為人民創作,為人民所用。大多數作家都是站在人民的思想立場上看透人生,評價歷史。他們也看重人民的審美,努力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中國風、中國氣派的作品。它們告訴世界正在建設社會主義的人民的思想和感情,描繪許多國家和民族不熟悉的新世界和新人物,從而產生其新的世界價值。
當前,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各族人民正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倡導“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奮鬥。回顧新中國文學的歷史,展望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美好未來,我們對新世紀中國文學的前景並非沒有憂慮,而是充滿樂觀的信心。我們深信,有著寶貴歷史經驗和教訓的中國文壇,壹定會正視自己的歷史,努力避免過去的不足,進壹步堅定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文學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繼續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方針。以寬廣的藝術視野,更好地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和鬥爭中去。正如鄧小平教導我們的,我們要“自覺學習人民生活中的主題、題材、情節、語言、詩詞、繪畫,用人民創造歷史的精神培育自己”,精益求精,不斷提高自己的創作思維和藝術水平,用更多的優秀作品回報人民,在世界文壇上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