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分類:,夏毅,夏詩歌。
作者
安靜寂靜的小院子,我躺在竹席上,渾身涼爽;窗外盛開的石榴花,透過懸掛的竹簾,映紅了虹影。
濃密的樹蔭隔斷了暑熱,正是中午時分,我醒來,耳邊聽到黃鸝斷斷續續的鳴叫。
做出贊賞的評論
蘇舜欽的《夏意》這首詩,可以寫出盛夏炎熱中的壹種寧靜幽僻的感覺。
“別院夏深,夏明”:夏二字點明節日,“別院”“深”“明”三字層層深入,壹開始就形成壹種靜謐的氛圍。另壹個院子是主院旁邊的小院。深,據說這小院深在屋中,深在院中,曲徑通幽。在這極其安靜的環境中,有的宣和壹張竹席。韓愈的詩《鄭群的禮物》曾把竹席形容為“八尺風吹”,“疑時壹清吹”。“夏墊清”,意思是雖然是盛夏,但竹席在院子深處是涼的。深是重疊,深而清,元音相近,音質清平。這不僅從文字的形象上,而且從音樂的形象上,都給人壹種很酷很深刻的感覺。
“石榴花開滿簾”:傳承“簾”字,玄關鋪開明霞席。詩人躺在上面,望著室外,只看到盛開的石榴,隔著窗簾,展示著它明亮的魅力。韓愈曾說,“五月劉樺大放異彩”(《劉樺》),第二句改了意思,卻加了壹重帷幕。隔著簾子看石榴,花紅雖如火,卻不刺目。
陶淵明有雲:“愛堂前林,中夏儲蔭”(《和國主簿》)。這首詩的第三句翻譯自陶的詩,說的是雖是盛夏的正午,但院子裏依然清朗陰沈,涼涼的。這句話與前壹句形成對比。從“處處樹蔭”可以想象,樹變成了森林,不是樹,而是樹蔭,讓院子變得涼爽安靜。
詩人在這安靜的環境中做什麽?原來他已經被院子裏清澈的景色給安慰了。雖然是烈日下的中午,他已經睡得很熟了。他在“做夢”的時候,只能聽到花園深處不時傳來壹兩只鳴鳥清脆的韻腳。寫的是鶯聲而不是黃鸝聲,既能看到樹木濃蔭,又能以靜中竊竊私語之聲,折射出這個小院的幽深寧靜。通宮山更幽,據南朝王績《入若葉溪》詩,王維《吳欣怡》:“月出鳥驚,春水響月出”。最後壹句的意境和兩首詩差不多。
作者簡介
蘇舜欽(1008-1048),開封(今河南)人,做過縣令、大理國法官、集賢寺校監。據說因為和壹個主張改革的政治家走得很近,被誣陷為借口,退居蘇州。後來,它又恢復為歷史悠久的湖州,但很快就消亡了。他與梅·姚晨齊名,被稱為“梅蘇”。有蘇的收藏。
在對詩歌政治功能的認識上,與梅是壹致的。他在《石詩集序》中說:“詩在時,為大也。”所謂“大事”,就是詩歌能體現“風教之情,風俗之變”。如果統治者有“集詩”制度,就可以“松其事”,實現“長治久安”。因此,他批判“以花取勝”的文學風氣,極力推崇木秀等人“以古道為鑒”,石的詩可以“警醒大眾”。而且,如前所述,他還提出了壹個頗為偏激的意見“文命亦有害於道德”其實蘇的性格傾向於豪放開放,沒有道家的味道。他的想法和他想在仕途上有所進步有著重要的關系。
作為壹個關註時政、渴望有所作為的詩人,蘇舜欽的詩歌常常觸及壹些嚴肅的現實問題。他的《慶州大敗》描寫了宋朝和西夏戰爭的失敗,辛辣地批判了朝廷邊防措施的松懈和將領的無能;《五嶽大旱》寫道,壹方面饑荒造成“死者積於道上”,另壹方面政府為了應付與西夏的戰爭,仍然無情地搜刮糧食,把丁壯的勞力趕到戰場上,造成“三丁二丁死,生還者也缺糧”,最後“胡在泥淖,此為長久之憂。“長風卷雲陰雲,倚淚浮想”這句話表達了他內心的痛苦;《城南情是永遠的大叔》也寫到了百姓因饑荒的悲慘處境:“十個人有七八個死在路橫身的時候。狗舔骨頭,黑鳶舔皮。”相比之下,他卻以“高位恨梁肉,坐論混雲霓”來痛斥權貴的無能與無恥。
在反映時弊、揭露社會矛盾方面,往往比梅更為犀利直白。這壹方面是性格使然,另壹方面也與蘇舜欽的不幸經歷有關。他是壹個自尊心很強的人,卻總是被排擠,甚至被陷害,所以他覺得自己不能為社會盡自己應盡的責任,他個人也覺得很沮喪。這兩種情緒結合在壹起,相互加強。《在城南當永遠的大叔的感覺》最後壹段說:“我現在餓了,我要再想壹想:我控制不了自己,那我怎麽辦?”我充滿了憤怒和憤怒,我不能在壹起。“言下之意是:能掌握權力,就能拯救人民;無奈自理,所以特別生氣。在壹些詩中,他甚至直接發泄了個人的不滿,比如《去喝酒》:
丈夫既不富也不年輕,胡巖逃離人世!2008年,我還沒有完成我的抱負,我已經試著在案例中測試單詞了。有時候妳會擔心不起來,妳會失去胃裏的平靜。侍從來到太行山,太行山裏的酒清澈如天。長歌淚流滿面,喝了壹桶心。我的路不如酒,我的悲與悲如朽。我不知道怎麽讀百車,但是我要和劉靈武回家!
這類詩歌率真激昂,雖終究沒有李白精神高,但也略接近李白的風格。《宋史》中的傳說說,蘇舜欽“氣於歌詩,文風豪放,常驚人”。北宋詩人中,他真有唐朝的味道。所以,他的理論表達雖然迂腐,但他的詩歌卻因為他的情感外露而顯得相當活潑,而不是壹張道家的臉。
在詩歌的語言藝術上,蘇舜欽和梅壹樣,都試圖用新的意象和新的句法來打破成熟和過時的詩歌模式。在他的詩中,經常可以看到平淡無奇的句子,生疏難懂的詞匯,奇異奇妙的意象。
但由於實力不同,詩風仍有明顯的差異,正如歐陽修在《六壹詩話》中所評論的:“余省和子美同時著名,但兩派詩風不同。孩子的美是壯麗的,令人驚訝的是它超出了地平線;聖於斯含蓄,以深邃閑適為其意。它們極長,雖然好的理論家不可能是好的或壞的。”之前的“對酒”就是壹個例子。我們以“松江長橋無清觀漁”為例:
朝東破曉,漁船映出遠眺。道面白煙幽幽月落,脊頭殘燒夾雜著稀稀星星。唱根不沾龍眠,起網不聞魚鱉。我真的沒有出差,打算和妳壹起去。
這首詩中壹些特殊的詞語和意象在梅的詩歌中也能找到。全詩奔放,氣象開闊,這在梅的詩中是很難找到的。另壹方面,梅的詩含蓄、深邃、含蓄、細膩,這也是所缺乏的。他的詩最明顯的弱點是,有時只註重感情的宣泄,而忽略了情感表達的推敲和語言的內在張力,使之顯得粗糙,甚至沒完沒了。
但也有壹些小詩,是蘇舜欽寫的,寫得相當精致,比如《淮中泛舟小牛犢》:
春蔭裏雜草綠,有時還有花草樹木。入夜,孤舟古廟下,四川風雨滿潮。
第二句有點平淡無奇,卻用了“時間”二字,讓場景動了起來,仿佛壹片綠草中,花草樹木不時躍入眼簾。“靜”和“亮”都是形容花,強調心理感受和視覺,非常獨特。全詩用韻接近唐詩,但更為寧靜細膩,寓意也更為流動曲折。再比如“夏意”:
夏日庭院幽深清澈,石榴花開滿簾。綠蔭滿地,已是正午,夢到了鶯聲。
也是小巧別致,趣味十足。不是以平行的意象呈現,詩中的視線是不斷變化的:先是幽深的院子,再是透過竹簾的壹棵鮮艷的石榴樹,再是天空中央和垂落的樹蔭下的夏日景象,最後是壹只流浪的鶯鶯驚起了主人的夢和午睡時的寂靜。詩歌的韻律是通過詩人內心體驗的過程形成的,脈絡肌理很細,這是宋詩的壹個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