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北伐第二部的景物描寫有什麽特點?
杜甫《北伐》的第二部,詳細描寫了景物,以表達自己的感情。“頹廢”的四句話勾勒出了民不聊生,萬物蕭條的戰爭圖景。這是從整體寫的,從大的方面總結的。“回眸”這壹句,帶著“鳳翔”二字,為轉為景物描寫做鋪墊。《鄧潛》描述了下面壹路的風景。散寒山、蒼崖、秋菊、青雲、山果等。渲染自然美,從而引出“桃園中思”的幻想,用以強化“自嘆不如”的悲憤。這是感人的壹幕,從山果到雨露,“酸甜苦辣壹起”,不如草木,以此來發泄詩人的悲憤。寫下沿途的風景。《破陀》寫的是漳州的風景下面。前面寫著“回望鳳翔郡”,離君主遠,卻寫著“回望”;這裏說“婆陀望角”,境界在望。已經離家很近了,卻又說很遠;可見筆勢多變,前者由遠及近表達對君主的忠誠和對主的熱愛;後者雖貼近現實,卻表現了他的思鄉之情和關愛親人的復雜心理。“我願意”這句話形成鮮明對比,說“已經”和“還在”,寫我急躁焦慮,仆人寬大緩慢,襯托出詩人的急切。《貓頭鷹》寫的是妳靠近家鄉時看到的破碎景象。《貓頭鷹》、《野鼠》、《冷月》、《白骨》都是對戰後慘烈場景的粗略勾勒。中間壹句“夜行沙場”,增添了氣氛,表現了詩人的日夜艱辛。《潼關百萬師》以眼前壹幕作結,從眼前壹幕探究悲劇場景的罪惡根源,從場景描寫轉向國家大事。當被問到“過去誰死了?”,又尖又尖。國破家亡,是朝廷無能,潼關失守造成的。《隋令》的句子用因果肯定的句子,接力了國民從破碎狀態中的無辜受難,憤怒地揭露了統治集團的昏庸和腐朽。《遂令》和《微》以非常肯定的語氣強化了詩人強烈的憤懣之情。這段話抒情,觸景生情,在景物變化的描寫中傳達了詩人心境的變化,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