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我是壹名高三考生,想知道“詩歌鑒賞”部分怎麽回答?有哪些具體的表現手法或藝術特色?有什麽好處?

我是壹名高三考生,想知道“詩歌鑒賞”部分怎麽回答?有哪些具體的表現手法或藝術特色?有什麽好處?

(壹)“方法與技巧”的區別:藝術技巧又稱表現技巧,包括三個方面:

①表現:敘述、描寫(虛實、動靜)、抒情、議論、闡述等。

(2)表現手法:引發、聯想、對比、襯托(正面或反面對比)、抑制、關懷、正面、象征、對比、對比、由實入虛、虛實結合、運用典故、改編、直接抒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表意、借古諷今、化為行動。。

修辭:比喻、借代、誇張、對偶、對比、類比、排比、反問、反問句。

(2)“情”與“誌”的區別:在詩歌中,“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懼、驚,壹般通過景物的描寫來表現;“誌”就是理想、誌向、情操、性格等。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壹般是通過對事物的描述來表達的。比如宋代詩人楊萬裏,表達了作者對生活、對新事物的熱愛,而元代詩人王冕的墨梅,“不要誇其好色,只留空氣中滿幹坤”,體現了他不甘隨波逐流,隨波逐流與純梅花。

(3)“情”與“景”的區別:借景抒情,以景抒情,情景交融,都是詩人想通過景物表達的感情。“借景抒情”比較直接,讀詩後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景物中的情感”和“景物交融”在表達感情時不是壹個詞。讀完詩,感覺是“風景”不是“情感”,但仔細分析發現,詩人的情感全在眼前的自然風景中,所有的風景詞都是感傷的。

(4)描寫角度:常見的角度有:形、聲、色、態、味。“形”和“色”是視角;“聲”是聽覺的角度;“態”分動態和靜態;“味道”是觸覺角度。

請註意以下幾點:

(壹)掌握常用的表達程序:

這首詩采用(某種表達、修辭或表達)的手法,寫出(某個形象的)(某種)特征,表現(突出)(某種)思想感情,起到(某種)作用。

熟悉常用表達: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解釋)。

記敘文,描述壹個人物經歷或事物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船上夜雪,鐵馬上秋風散”(陸遊《怒》壹書)以敘事的方式寫出了他難忘的往事。

描寫是指用生動的語言對人、事、環境進行具體的描述和刻畫。”江月走到人只有幾尺的地方,提燈照著夜色。“沙頭鷺留無聲,船尾魚跳啼”(杜甫《滿城憶》)這首詩,是由水中月影寫成的,生動地描寫了白鷺在月光下彎身靜靜停留在沙灘上,船尾大魚躍出水面,發出刺耳的聲音,構成了江面月夜的靜謐之美。

討論,對人和事物的性質、是非、價值、特點和作用所表達的意見。“不是菊花在花中受寵,而是這朵花更加貧瘠”(元稹《菊花》)。這是詩的最後兩句,指出了喜愛菊花的理由,贊美了菊花歷經風霜雕零的忠貞品格。

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情感、愛樂等主觀感受。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晨起都鐸,客行悲故鄉。雞啼茅店月,人走板橋霜。槲寄生葉子落在山路上,橘黃色的花在哨所的墻上。因思淩渡夢,雁滿歸池。”(文《上善晨行》)第壹聯第壹句照顧時間、事件、環境,寫旅客的艱辛,直抒詩人的情懷。相對於“故鄉”,“客家人”自然會生出壹個“悲”字。

結構形式:常用術語有首尾協調、呼應、開門見山、分層次深入、先概括、後細分、先景物、後情感、自然、垂死、過渡、鋪陳、埋伏筆等。

常用修辭:比喻、借代、類比、誇張、對偶、排比、重復、設問、喚起、虛實結合等。

1,比喻,將壹個事物或情況與另壹個事物或情況相比較。它可以分為明喻、隱喻和轉喻。它能突出事物的特點,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詩中“望洞庭山水,銀盤青螺”(劉禹錫《望洞庭》)巧妙地比喻“螺”,把明月銀輝下的山比作銀盤青螺。色彩淡雅,山水渾然壹體。

2、借代,借用相關事物代替要表達的事物。轉喻可以用部分代表整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轉喻的使用使語言簡潔含蓄。“知道,知道嗎?應該是綠肥紅瘦”(李清照的夢)。在詩中,分別用“綠”和“紅”來代替葉子和花,來形容葉子的茂盛和花的枯萎。

3、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功能、程度進行擴大或縮小的描述。它具有更突出、更生動地表達事物的功能。“白發三千尺,愁似長”(李白《秋蒲之歌》)。詩人對白發的誇張書寫長達“三千尺”,表現了深深的悲哀。

4.對偶,用壹對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上看,語言簡潔、工整、對稱;從內容上看,意思比較集中,含蓄。“葉落如瀑沫,而我看長河總滾滾”(杜甫《登山行》)從構圖結構來說,這首詩由四部八句組成,每句相對,圓潤自然,無斧痕。“無邊落木”和“壹望無際的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寬廣深遠,“沙沙”的樹葉聲使人對滾滾水勢感到更加絢麗多彩。更重要的是,從這裏,我感受到了詩人青春稍縱即逝,壯誌難酬的痛苦。

5,類比,把東西說成人叫擬人,或者把人說成莊稼叫模仿。對比具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所描寫的人、事、物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對聯《霜鳥欲先窺,蝶喜相知》(林逋《山園中的肖梅》)采用擬人手法。《先偷壹瞥》寫的是白鶴很愛梅子。它還沒來得及飛下來,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了梅花壹眼。“斷魂”二字形容蝴蝶對梅的愛,把蝴蝶對梅的愛誇大到了極致。

6、排比,接連說出幾個內容密切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聲調相同的句子或短語。“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純粹是名詞的組合,構成了壹個典型的環境。

7.提問,先提問,再自己發表意見。問題的引入帶動了整篇文章,問題在中間,承上啟下,問題在最後,深化了主題,讓人回味無窮。“問天下誰是英雄?河上有酒,與曹公平。”(元蕭曲令,阿魯維著)以壹個問題開頭,點出主題,引出下面對三國人物英雄業績的分層次描述。

8、提出問題,以問題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今日江東弟子雖在,豈肯為君東山再起?”(王安石《疊烏江閣》)用的是語氣冰冷的修辭句式,強調的是歷史的必然性。

9.印心就是先講其他的事情來喚起被吟誦的話語。“我奇怪我的錦瑟為何有五十弦,每壹弦其如花的品壹個青春的音程”(李商隱《錦瑟》)是以演奏該樂器為始,從而想到“過年”的。

10,虛實結合是指真實的場景和事件與想象的場景和事件相互映襯,相互交織,表達相同的感情。“寒蟬悲鳴,亭子已晚,陣雨始歇。所有的賬目都沒有心情,鄉愁裏的藍舟在催。牽著手,盯著眼淚,我無言以對。..... "(柳永《雨霖鈴》)除了“我思念千裏煙,黃昏沈沈天闊”之外,我把眼前的事實都寫下來了。作家和情人不能忍受分離,必須在其他的情緒,這是真正的寫作;下壹篇關於未來生活的想法是壹篇空洞的文章,故意描繪詩人孤獨的感覺。現實與現實的結合,生動地寫出了舍不得離開。

常用的表達手法:比喻、象征、比喻、誇張、類比、借代、雙關、襯托、對比、典故、疊字、典故(譯)、互文、想象、聯想、草書、倒寫、引用、倒置、鋪墊、排列、抑揚頓挫(先抑後揚)以物托誌、表誌、表裏不壹、暗示另壹、褒貶、實褒實貶、欲擒故縱、畫龍點睛、章句重復、意象組合、格

1,直抒胸臆,也稱直接抒寫心意,是作者直接表達對相關人和事的愛恨態度的壹種抒情方式,不帶任何“附件”。比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曖昧。不去想,就永遠忘不了。離家千裏,傷心無處。”作者的感情像壹條河,表達了對亡妻的懷念。“山遮白日,海泄金河。但是妳只要上壹層樓梯,就可以開闊三百英裏的視野。”(王之渙《在鷺宿》)前兩句描寫的是風景,後兩句直接表達的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感受。這壹幕面前的自然情境、浩瀚氣象和詩人的哲學思想融為壹體。

2.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景(或物)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過對某壹場景的描寫來抒發感情的壹種抒情方式。如孟浩然《歲末歸終南山》:“我不在北宮門請願,只在終南山這破屋裏請願。我沒有理由決定放棄自己的觀點,我的年老和許多生病的朋友都不練習了。白發使人老,像蒼白的光束結束了舊的壹年。因此我醒著躺著沈思,月光下的夜晚窗戶是空的。”作者的失意,疾病的痛苦,時間的流逝,種種悲傷,都用縹緲空寂的景色表現出來,含蓄委婉,回味無窮。

借物抒情或借誌(象征)抒情,是作者在感受到客觀事物時,抒發自己的感情和思想,通過對事物的描寫和敘述,表達自己的感情、誌向和願望的壹種抒情方式。中國古詩詞中,松、竹、梅、菊、柳、石、溪、沙漠、古道、邊關、夕陽、夜月、微風、細雨、草地等。都是詩人經常用來抒發感情的對象。如陸遊的《蔔算子?詠梅:“驛外斷橋,寂寞無主。暮色降臨了,梅花無可奈何,已經疲憊不堪,還要經受風雨。無意爭春,每壹群人都眼紅,散成泥,碾成塵,唯有香如故。“全詞比喻梅花,意思是作者沒有辦法報國,屢遭排擠和打擊。

景物(或事物)中的情感、情景交融,是將感情融入到具體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通過描寫自然景物或場景來表達感情的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風景中蘊含著作者對春雨的“喜悅”。

3.在議論或抒情的過程中,以景為詩戛然而止,轉向寫景,以景而非情結尾,使得“此時無情勝情”這首詩,似乎意猶未盡。比如王波的《山中》:“長江之悲已凝滯,萬裏之思將歸。形勢高風,山山飛。”最後兩句,我看到了山上的真實景象,反映了壹兩句的感受,用風景表達了自己的心情,用蕭瑟的秋風和飛舞的黃葉襯托了自己的悲傷。張可久的《【鐘路】花歌行?懷古:“阿房舞堂轉袖,玉樓自金谷園起,古柳纜龍船在隋堤上。不忍回首,東風猶來,野花在春。“詩人敘事的時候,只寫放蕩,不寫失敗。這種用風景粘合感情的方法層出不窮,耐人尋味。

4.布局是《詩經》表達中的“賦”,指的是從各個角度對事物的特征進行精心的陳述。比如《孔雀東南飛》裏,“...細步天下無雙”,從腳到頭,到腰,到耳,到手指,到嘴,到步,壹系列誇張的論述,旨在描述蘭芝的美,展現她的從容。

5.渲染是通過描繪、描寫或對比環境、景物或人物的行為和心理,來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的壹種表現方式。比如《雨鈴》的最後壹部電影,描寫的是告別的環境,作者色彩飽滿,試圖渲染壹種淒涼的氣氛,更增添了悲傷和仇恨。“廣天疾風中猿嗚咽,清湖白沙上鳥歸巢”(杜甫《登高》)為第壹環節,俯仰所見所聞,六個特寫相繼出現,渲染出秋江風光的特色。

6.對比是壹個側面的描述。最初是中國畫的壹種畫法,後來作為壹種書寫手法。是指用B來支撐壹枚釘子,使壹枚釘子的特征或性狀更加突出。這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使用,如《琵琶記》中三次寫河中月,分別烘托了琵琶優美迷人的音色和人物哀怨、孤獨、悲涼的心境。念奴嬌裏的蘇軾?周瑜是《赤壁回首往事》中要塑造的人物,但作者從“千古風流人物”入手,引出《赤壁之戰》中的“多少英雄”,最後集中到周瑜身上,凸顯了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7、襯托襯托是襯托的壹種,指的是為了使事物的特點突出,與其他事物壹起襯托或對比。花劍技法有兩種:壹種是正花劍,壹種是負花劍。正面的對比是用同樣的東西來襯托,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楊貴妃的《她若不過轉頭壹笑,有百符咒施,六宮粉黛化為烏有》以美襯托美;“不歸之河,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基地西側,人文是三國周郎的赤壁。”(蘇軾《念奴嬌?這個詞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但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引出《赤壁之戰》中的“多少英雄”,最後單獨聚焦周瑜,凸顯周瑜在作者心目中的主體地位。對比就是用相反的東西來襯托,比如動來襯托靜,美來襯托醜,快感來襯托苦等等。比如“蟬讓林更靜,Tonamiyama更靜”,“和尚敲月門”都是用來鬧的。

8.在壹個音樂場景中寫悲傷的感情,是壹種對比手法。表面上是壹個歡樂的場景,實際上是用來表達壹種悲傷難過的心情。比如歐陽修的《走在沙上》,“芳草暖搖曳,哀愁漸遠,無邊無際”,用芳草和溫暖的春風,這種音樂烘托出詩人無盡的離別之悲。再比如李漁的《望江南》,“幾多恨,昨夜夢裏。也像舊時遊園,馬如龍車水馬龍,春風花花月月。”昔日遊園的熱鬧與美好,展現了今日的蒼涼。

9.化動為靜,就是詩中化動為靜。比如李白《望廬山瀑布》中“望瀑布懸於河前”這句話,就把動瀑變成了靜瀑。“懸”字生動地表現了遠處傾瀉的瀑布的形象,包含了詩人對大自然神奇而偉大的贊美。

10,動靜結合是指詩歌中對詩人、事件、場景進行有機描述的壹種手法。如杜甫《絕句》說:“山川美在晚天,花草香在春風。泥融飛燕,沙暖鴛鴦眠。”詩的最後壹句與第三句的動態飛燕形成對比,動靜相生,相映成趣。

11、抑制性是指在表揚或批評人、事、物時,為了事先說服人或防止別人反駁,我們往往會記下要表揚的人的缺點和要批評的人的優點。這個技巧就是抑制。例如,松源的《沛公·烈風》也需要文章。然而,他教勇士們多嘆息,多夢見雲。控制了壹個英雄,就能俘虜制服,誰也出不來。後宮這種外來的宗派,是燕和劉的危險結合。“先寫劉邦的各種大權,最後再講後宮之外的亂象,試圖打壓楊顯,真是諷刺。”閨閣少婦不知愁,春日妝高樓。突然看到陌生人頭上的柳色,後悔教老公找侯爵。”(王長齡《永遠在我心中》)

這首詩,先寫少婦的“無愁”,後說她的“悔”。通過對少婦心情微妙變化的描寫,深刻表達了少婦因觸景生情而產生的感傷哀怨之情,突出了“永遠在我心中”的主題。

12、線描和工筆線描本來是中國畫的壹種畫法,指的是用最簡單的筆墨,不加對比,畫出生動形象的壹種描繪手法,然後運用在文學創作中。工筆是指對細節的關註,對事物的精雕細刻,濃墨重彩的描寫。比如蘇軾的《浣溪沙》:“衣巾隨棗花落,車響村南。牛衣古柳賣黃瓜。陽光明媚,但他太渴了,他想找些水喝。敲門問野人。”拿起生活中的兩個小場景,用簡單的方式表達出來,將感情與場景融為壹體,營造出獨特的美感。

13,影像組合影像組合類似於電影中的蒙太奇。蒙太奇是電影導演組織許多鏡頭來表達電影的主題,使之成為壹部連貫完整的電影。詩歌中的意象組合是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按照生活的邏輯,把詩歌中的壹些意象有機地組合起來,給人以鮮明的意象感。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老藤是昏鴉,小橋是流水人家,老路是瘦馬。夕陽西下,腸斷人在天涯。“這首歌由前三句的九個名詞組成,巧妙地組織在壹幅畫面中,渲染出深秋蕭瑟淒涼的氣氛,從而含蓄地突出了旅人的憂傷。在文的《上善晨行》中,寫了“雞聲”、“茅店”、“月亮”、“人”、“板橋”、“霜”六個意象。這兩首詩都是純名詞構成的,寫清晨散步的場景真的是壹句好句子。

14、曲筆曲筆是寫文章時故意離開主題而不是直接寫的壹種寫作方法。杜牧《博秦淮》:“煙籠寒月滿沙,夜近秦淮酒樓。商界女強人不知恨國,還隔河唱《後庭花》。”“商人不知恨國”是壹首歌謠,因為女商人是伺候別人的歌手,唱什麽取決於聽者的口味。可見,真正“無知其國之恨”的,是那棟樓裏的仰慕者——封建貴族、官僚、士紳。詩的最後兩句是婉約優美的風格,表現了辛辣的諷刺,深沈的悲傷和無限的情感。它表達了封建知識分子對國家大事的憂慮,也反映了官僚貴族正在用歌舞升平、醉生夢死來填充他們腐朽空虛的靈魂。

15.疊字是指上下句或上下段以同壹結構形式反復吟唱的壹種表達手法,如辛棄疾的《醜奴》?訂博山路中墻:“少年不知愁滋味,愛上地板,愛上地板。擔心添加新單詞。現在我知道擔心是什麽感覺了,我想談談。我想說我還在休息,但我說,‘這是壹個涼爽的秋天。’“第壹部講的是年輕時無所事事的‘無憂無慮的悲哀’,第二部講的是現在關心國家、報效國家的‘悲哀’。上下片采用疊句的結構形式,在反復的演唱中,即使語言有音樂美,在內容上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6,用小主題反映大問題的壹種寫法。比如司空舒的《江春是事》:“漁舟歸來,不系舟,夕陽西下,江春安眠。就算壹夜之間被風吹走,也只會在魯花的淺水區附近。”全詩以小見大,通過“不系船”這樣的小事,表現了江村寧靜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主人公閑適的心境。我們通過詩歌的畫面和意象感受到的是壹種簡單樸素的社會生活。

17,比興所謂比較,就是比喻和類比。所謂興,就是以壹首詩的開頭“先談別的”來引出下面的文字。比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就用了邢的手法,“孔雀東南飛,五裏飄零”,導致了鐘卿和不忍分離,最後雙雙偏生的故事。李商隱的《知了》,“清心因此饑,長夜妳白唱”,第壹句就是為蟬鳴所激。“高”的意思是蟬住在高高的樹上,比喻它們的清高。蟬在高樹上吸風飲露,所以“難得其所”,與作者的人生經歷不謀而合。從“未飽”引出“聲”,故哀中有恨。比興常用在詩詞中,能更好地收到情景中表達自己意誌和感情的效果。

18,伏筆就是用壹系列非主要情節來準備主要情節或者醞釀高潮前的氣氛。必要的鋪墊可以制造懸念,引起讀者的興趣、註意和情感期待,使讀者的註意力隨著情節的發展而延伸。比如杜牧的《走在山中》,描繪了秋天的色彩,展現了壹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中描寫了山路、人、白雲、紅葉,構成了壹幅和諧統壹的畫面。這些場景並不是並排在同壹個位置,而是有機聯系在壹起的。前三句是賓語,第四句是主語,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述背景,營造氣氛的鋪墊和陪襯。

19.虛構寫作是指對事物的直接、正面的敘述和描述,想象寫作是指側面敘述或對比的敘述和描述。現實與虛構的結合可以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生動,增加作品的容量。如唐代詩人陳濤的《隴西西行》:“吾誓不顧身掃匈奴,五千貂哀陳虎。可憐河邊骨,還是個夢寐以求的姑娘。”三四句話,《漫江白骨》《春姑娘夢裏人》,壹邊是現實,壹邊是夢境;壹面是悲涼的骷髏,壹面是英俊的年輕軍人。現實是相對的,榮耀不同,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壹首《可惜》和壹首《裘德》蘊含著深厚的感情,凝聚著詩人對戰爭死難者及其家屬的無限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