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張德芬在什麽背景下寫了《遇見未知的自己》?

張德芬在什麽背景下寫了《遇見未知的自己》?

“親愛的,外面沒有人,只有妳自己。”這是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所說的。

這些年,張德芬最向往的就是把自己當成壹個“靈魂擺渡人”。在這個角色中,張德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幫助的人能從沈睡的黑夜中走出來,獲得新生。

時代的寵兒,墻內的心

10月,張德芬出生在中國臺灣省的壹個普通家庭。

從小,張德芬就是其他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經常被問到“凡事第壹是什麽感覺”。她總能達到父母定下的目標,並盡力而為。

25歲的張德芬擁有所有令女性羨慕的東西。

當時她是臺灣電視臺記者兼主播。她年輕漂亮,事業有成,擁有豪車,過著無可挑剔的完美生活。

“在臺北乃至臺灣省,我似乎得到了我這個年齡不該得到的關註。有人在搶著買單吃飯,買東西不用排隊。違章駕駛的警察不會追究我的責任,只是要求簽字。”

然而,即使是父母眼中的好女兒,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張德芬還是身心俱疲。畢業於臺大工商管理系的張德芬,其實對文藝有著不壹樣的執念,她其實並不喜歡這份人人仰慕的工作。壹顆想要追求幸福的心就要蠢蠢欲動了。

當時,在離臺灣不遠的香港,有壹個叫張國榮的人因為壹首歌《莫妮卡》而紅極壹時。

傲慢的天堂女孩墜入雲端。

按照劇情的發展,張德芬應該會在壹帆風順甚至蠻不講理的欺淩中度過壹生。

但是,正如法國作家雨果所說,所謂活著的人,就是那些不斷挑戰和攀登自己命運高峰的人。

為了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張德芬辭去了人人羨慕的好工作,去了美國讀書。

剛到壹個陌生的國家,她經常睡不著,整夜發呆。她每周只有20美元的零花錢,甚至買不起3美元的垃圾桶。還在遭受嫉妒和排斥。

“以前的女主播而已,有什麽大不了的!”

就在幾個月前,她還住在臺北仁愛路名人巷的豪宅裏,開著壹輛沃爾沃,是知名女主播。張德芬已經在雲中生活了二十多年,經常忍不住哭泣。

她壹個人站在公交指示牌下,裹著厚厚的棉襖,氣息凝結成白霧四周散不開的景象。常常闖入她的夢裏,寒冷而孤獨。

在紀錄片《算命》的結尾,有這樣壹個字幕:“數遍眾生的生命,還不夠。回想起來,看不出百感交集。”人站在命運面前,就像壹只無頭蒼蠅飛向星空。

但有些人就是不認命。

人生四十,從頭開始。

1994年,壹次偶然的機會,張德芬認識了她的前夫,並於次年在臺北結婚。2000年,由於丈夫工作調動,張德芬隨丈夫去了新加坡生活。

當時她也打算重新開始進入職場。她申請了壹家大型國際公司的工作,因為她對軟件行業的跨界進入不熟悉。張德芬願意從基層做起,做老板的助理。

張德芬從不缺乏從頭開始的勇氣,這也是她後來成為影響壹代人個人成長的作家的重要原因。

每天,張德芬都會用純英語打印十幾份厚厚的資料,回去專門學習,所以作為IT的陌生人,她很快就對業務了如指掌,她的老板也對張德芬的工作非常滿意。

後來,公司高層人事鬥爭,張德芬服務的老板離開了,新老板仍然重用張德芬,並給她加薪和升職。

她開始負責亞太市場,每天和各個國家的營銷團隊溝通,每天開十幾個電話會議,或者不用工作。在那段時間裏,張德芬開始感到沮喪,因為他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時間越來越少。

在很多人眼裏,張德芬婚姻、家庭、事業、明明什麽都有,學習成績也不錯,拿過人生大滿貫。

但在這樣的舒適區,張德芬說“就算我面前有壹百萬,我也會說是為了什麽?”

於是,40歲的“高齡”張德芬再次任性地辭去了工作。她想探索真正的幸福,於是學習了心理學。

涅槃之路學會成長和創造張德芬空間。

辭職後,張德芬開始大量閱讀,上課,收集各種材料。2003年,張德芬開始研究個人成長。也是在這壹年,壹代巨星張國榮因抑郁癥自殺。

此時,我國已經有了心理咨詢師兩年了,但整個社會對心理學的認可度還處於很低的水平。看心理醫生還是壹件很丟人的事情,抑郁癥會被理解為心理疾病。

後來,張德芬幹脆在北京朝陽公園旁邊成立了工作室,並開辟了壹個65,438+000平方米的房子。她每周都會召集壹些人做壹個讀書會,每個參加的人收50元場地費。她自己印刷書籍,組織大家討論心理問題和個人成長,也傳播壹些思想,介紹壹些電影。

就這樣,她接觸了大量的真實案例,了解到解決心理問題不是少數人的需求。

2004年,雲南大學馬加爵被害事件再次為國內心理學的發展敲響了警鐘。

張德芬還證實,積極健康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對壹個人、壹個家庭甚至壹個社會都太重要了。為了幫助大家解決問題,我也強迫自己不斷學習心理學相關的東西。

張德芬在2007年寫了他的第壹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在中國臺灣省非常暢銷。所以張德芬考慮在大陸發行。

張德芬在大陸找到了20多家出版社,但只有兩家願意出版。條件還是很苛刻的,要簽五年。最終,這本書成為這家出版社歷史上最暢銷的書。

在接下來的兩年裏,張德芬連續寫了兩本書,希望分享她所學到的東西和經歷。

就在她終於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時候,她的婚姻出現了問題。2015她又單身了,兒子女兒相繼出國讀書。頓時,張德芬的情緒和狀態跌到了谷底。

“我沒有處理好我的親密關系。我怎麽能做別人的人生導師呢?”立刻傳來的負面評論讓她喘不過氣來。

她開始羞於見人和媒體。她不想和朋友交往,就把自己封閉起來,覺得特別丟臉。

在這壹段時間裏,張德芬真正把她在書中所寫的和她所學到的付諸實踐。同時,為了幫助更多的人獲得心理成長,她創辦了張德芬空間。

藍海市場萬象,服務不忘初心。

作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個人成長教育平臺,張德芬空間在生產優質內容方面毫不含糊,填補了國內心理學市場的空白。

據統計,我國每15人中就有壹名抑郁癥患者,每8人中就有壹名精神疾病患者。

我國有654.38+0.8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但就醫率僅為654.38+00%。

近年來,復旦林森浩投毒案、清華劉海洋扔熊案,已不是個案。

《2016心理健康認知與心理咨詢行業調查報告》顯示:“心理健康有壹定的隱形市場,預計增長空間50倍,是繼汽車、房地產、IT、互聯網行業之後的第5波財富浪潮。”

哪裏有需求,哪裏就有市場,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心理行業。

但是,行業在成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整個行業魚龍混雜,甚至流行很多迷信的東西。外星人,前世,神道,大師,棒子都會出現。

“有些所謂的大師摸壹萬塊,摸壹百個頭賺壹百萬。”張德芬非常抵制這種賺錢方式。

“這個領域有時候會太神奇,或者很多人放不下名利,索要巨額金錢,騙錢騙色。希望在個人成長的領域,能成為壹股清流。我們已經深耕內容運營四年了。資本最火的時候,我們沒有選擇玩資本遊戲。而是在內容制作和分發上下了很大功夫。四年時間,我們積累了近700萬粉絲,在課程開發培訓成熟的時候,我們接受了喜馬拉雅的戰略投資。”

為了張德芬航天的發展,她不愁披上資本主義的外衣,而是心懷感激地服役。

“我在上菜。我從我的書裏學到了很多。我非常感激。上帝太愛我了。有時候,我會覺得有點尷尬。我上輩子拯救過銀河系嗎?為什麽我這輩子能有這麽多的福報、福報、福報?”

在這種市場環境下,張德芬空間的內圈、阿雅媽媽等微信官方賬號矩陣約有400萬用戶,Tik Tok、今日頭條、喜馬拉雅、蜻蜓FM、懶人聽書等影音平臺約有290萬用戶。

除了新媒體矩陣,張德芬還創立了快樂研究會和時空心智研究所。張德芬幸福研究會主要搭建線上線下女性成長社區,而時空心靈學院則包含線上個人成長教育課程和線下成長工作坊。

心理學家武誌紅說:“德芬是我見過的最真實的人之壹。她總是隨心所欲。她是壹個活著的傳奇。”

資源來自痛苦,成長需要溫度。

今天,張德芬被認為是華語世界有影響力的個人成長作家。她不僅治愈了自己,還通過心理治愈幫助無數人找到了幸福的出口。

張德芬最喜歡的作家傑德·麥克肯納曾經說過:“地球是壹個大操場,我們每個人都在裏面玩自己的遊戲。”

在這個操場上,張德芬玩得很開心。

“真正能讓我站在講臺上與大家分享的,不是我的學識、口才和名氣,而是我所經歷的苦難。痛苦迫使我向內看,開拓了很多智慧和空間。”

“德文老師最大的資源就是有足夠的痛苦。”這是張德芬空間CEO魯羿伶對她的評價。

截止2018年底,微信官方賬號“張德芬空間”微信在微信官方賬號中的傳播超過99.96%,位列微信官方賬號微信公司500強、中國100家內容創業公司、中國微信官方賬號影響力心理健康品牌前三名。張德芬空間堅持創造高質量的內容。2018 * * *,創作原創文章400余篇,閱讀量超7664萬人次。

“時空心靈學院”匯聚了國內外眾多心理學領域的權威專家,將心理成長延伸到個人成長、出身家庭、親密關系、正念禪修等多個方面,開設親子、職場、情商、咨詢專業成長等不同課程。時空心靈學院打破了空間限制,設置了靈活的學習形式,采用線上課程+線下訓練營和專業工作坊相結合的方式。至今已開設線上課程500余門,線下工作坊110。

“張德芬幸福研究會”不僅輸出心理學相關知識,還為女性用戶提供實用的生活修養指導,開辟線上付費課程和線下物理空間。有人稱之為“O2O+新零售”的新業務。

《戰國策》中有壹句話,“行百裏者,以九十為半,謂之窮途末路。”

靈魂擺渡人張德芬壹直堅持這種最初的態度。“我覺得個人成長還是需要溫度的。希望向社會和國家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我認為我是壹個真實而勇敢的靈魂。”張德芬這樣定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