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懷舊潼關
張
群峰如聚,波濤如怒。
潼關路,內外山川。
看著西方的首都,我猶豫了。
悲秦漢,宮闕萬間已被土造。
興,民不聊生,死,民不聊生!
[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過潼關時寫的。從張的作品及相關史料來看,他對元朝的黑暗統治深感不滿,對人民的疾苦也頗為關心。他在“關中大旱,饑民相食”之時,寫下了這首詩【山坡羊】。雖然名為“留戀過去”,但實際上並不意味著“傷害當下”。其揭露和批判的尖銳性不僅指向歷史上歷代的統治者,也指向當時的元朝統治者。
註意事項:
(1)山羊——曲牌的名稱是這種散曲的格式;《潼關懷古》為題。本文選自《袁泉散曲》(中華書局1986版)。
②聚——聚;包圍
③憤怒——指波濤洶湧。
(4)潼關——古關之名,今屬陜西潼關縣。關城位於華山半山腰,緊挨著黃河,非常危險。
⑤山河內外——外有山,內有河,形容潼關地區地勢險要。具體來說,潼關外有黃河,裏面有華山。
⑥西都指長安(今陜西Xi),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修建的都城。在古代,長安被稱為西都,洛陽被稱為東都。
⑦猶豫——猶豫、動搖、先入為主,這裏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沈思,說明內心不平靜。
8悲傷——壹件悲傷的事,形容詞當動詞。
⑨秦漢——秦都鹹陽(公元前221 ~ 206)和西漢都城長安(公元前208~8)都在陜西潼關以西。妳經過的地方。指秦漢古都遺址。
⑩皇宮——皇宮。闕,禦門前兩側建築的景色。興:指政權的穩定統治。
【翻譯1】
大大小小的山峰似乎都聚集在這裏,黃河的波濤瘋狂地奔騰咆哮。就是這條潼關路,依山傍水。西望京都城跌宕起伏。悲涼秦漢興亡,幾千座巍峨的宮殿如今化為焦土。歷史上任何壹個朝代的興衰,都不全是老百姓的苦難。
翻譯2
華山的山峰從西邊聚集在潼關。
黃河波濤洶湧,
潼關古道連接關內華山和關外黃河。
看著西長安,心裏忐忑不安,感慨萬千。
可悲的是,穿過秦漢宮殿的廢墟後,
過去秦朝和漢朝的幾千座宮殿都消失了。
剩下的只有眼前的蕭條。
國家崛起,受苦的是老百姓。
國破家亡,遭殃的是老百姓。
翻譯3:
華山的山峰似乎從四面八方湧來。黃河的波浪似乎生氣了。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川雄偉,地勢險要。我看了看古都長安,想了很多。可悲的是,經過秦漢宮殿的廢墟,我看到無數宮殿化為塵土。封建王朝建立人民受苦;封建王朝滅亡了,人民還在受苦。
贊賞:
《潼關懷古》是張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思想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在他的散曲集《雲莊樂府》中,有[山鄱陽]曲牌所作的七題九首懷古詩,其中以潼關懷古最為淒美多彩。
張,字西盟,號人。濟南(今山東)人,元代散曲作家。他是個清官,愛民如子。隱居之後,他決定不再涉足仕途,但當他聽說自己被召回幫助陜西饑民時,他不顧年齡毅然辭職。他在西秦的人生歷程中,目睹了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萬千,義憤填膺,揮霍了自己所有的財富,竭盡全力救災,最後因積勞成疾而死。他死後,“關中人哀其父母”(《元·張傳》)。《潼關懷古》寫在養育關中的路上。
這首歌描寫了潼關的險要地勢,感受了朝代的興亡,表達了對動亂中人民所受苦難的深切同情,表達了對廣大人民的同情。“興,百姓遭殃;死,百姓遭殃”兩句話,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政治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十分精辟。
主要想法
表現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簡歷
張在赴陜途中遊覽潼關古城堡,思前想後,寫下了這首抒情佳作。前三句描寫的是登上潼關時的所見所聞,由遠及近,既是對風景的描寫,也是壹句歌詞,含蓄地表達了心中的波瀾起伏。《聚》和《怒》描寫了山川的動態和靈性,勾勒出山的雄偉和水的奔流之勢,強烈地烘托了作者哀痛過去、傷害現在的悲涼。《望西京》的四點主題是懷舊。面對昔日帝都的廢墟,作者充分想象並突出了歷史的變遷。最後兩句擊中了封建社會朝代興亡的本質。作者從歷史的轉換和興衰的對比中揭示了人民的悲慘命運,既是對歷史的總結,也是對現實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內容。
詩人站在潼關要塞的山路上,眼前是華山群峰,腳下是黃河激流。河水在峽谷中洶湧咆哮,就像壹群暴怒而瘋狂的獸群。山峰上人頭攢動,高低不平,仿佛是聚集在這裏接受檢閱。潼關,雄偉險要的潼關,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想到古代,詩人不禁向西望去。潼關以西三百裏就是西京長安。從秦漢到隋唐,幾個朝代都在那壹帶建都。在夕陽下,詩人什麽也沒看見,但在他的腦海裏,他看見了巍峨壯觀的古都和宏偉的宮殿。曾經有多少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在《龍族》裏,震撼壹時,現在都沒了,只剩下壹片黃土。西望長安,真的很迷茫!
難道詩人只是因為“諸宮宮闈盡造汙垢”而悲傷?不,最讓他難過的是各個年齡段的人。無論秦漢隋唐,盡管朝代更叠,人民的苦難始終沒有消除。“興,百姓遭殃;死,百姓遭殃!”這是對幾千年歷史的總評。
這三曲,從潼關要塞到古都長安,從古都長安到歷代興亡,遠近數百裏,綿延千余年。最後歸結為壹句“百姓苦”,反復吟誦,既有山水詩的意境,又有史家的眼光。
法官
張晚年在陜西賑濟饑民時,創作了九首懷舊歌曲。這是最著名的壹首歌。從那句“群峰似聚,波濤似怒”,氣勢如飛。作者描寫山川的壯麗,賦予它強烈的感情。陰沈的語氣有悶雷滾滾的效果,讓人感到震撼。《聚》和《怒》都感染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之所以不高興(猶豫),是因為災害頻發,百姓遭殃。“居”形容潼關群山環繞,而“怒”則形容黃河滔滔。它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出了潼關之險,並進行了生動的比喻,突出了山川的壯美,為整首歌奠定了悲壯陰郁的情感基調。《潼關路》突出了潼關的險要。這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多少關乎興衰的戰役都在這裏展開。從潼關往西,“望西都,猶猶豫豫。”長安是幾個朝代的都城,作者對過去的向往油然而生。“傷心在秦漢走過的地方”這句話,就是說,看著秦、漢乃至幾代人走過的土地,我們不禁感慨。詩人覺得歷史在他面前壹頁壹頁地翻動,無情地宣告著朝代更替不可避免的現實。這首歌不同於其他詩詞的地方在於,它既表達了壹般的興亡之情,又壹針見血,揭示了興亡背後的歷史真相:“興,民苦;死,百姓遭殃。”這八個字,洞穿人心,異常警醒,就像黃忠和魯大壹樣,引人註目,使整首歌閃耀著耀眼的思想光輝。無論壹個國家的興衰,人民受害最深。這個結論是大聲的說,大聲的喊,是對統治者的鞭撻。像這樣的詩詞在古代作品中並不多見,而這也正是作者寫懷舊的時候在做的事情。[2]從詩人對人民的態度,回應前兩句,可以理解他為什麽在雄偉的群山面前回首往事,使余波心情沈重。
文學背景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代不僅繼承了唐詩並形成了宋代獨有的特色,而且有了詞的興起。在元代,另壹個新興的體裁是屈。屈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壹種是戲曲,壹種是散曲。散曲沒有樂章,很好唱,包括套曲和詩。套曲由幾個曲調組成,詩以壹個曲調為獨立單元。詩以壹首為限,若兩三支合為壹個單位,則稱之為絲帶。題目上的“山坡上的山羊”是壹首有題目的詩。
主要思想
此時,筆者正行進在通往潼關的路上。峰和浪都是他親眼所見,“如菊”和“如努”都感染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之所以不高興(猶豫),是因為災害頻發,百姓遭殃。
這首詩寫於年間,當時關中大旱,張被召到陜西做官。他在赴任途中經過潼關,引發了對古代情懷的追憶,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以深邃的歷史眼光揭示了壹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興,民患;死,百姓遭殃。”即無論封建王朝如何更叠,在他們爭奪城市和土地的戰爭中受苦的都是無辜的百姓。它像壹支高燒不退的紅燭,照亮了人們的眼睛,讓人們意識到它是封建政權的象征,它的建造是無數人的屍骨築成的;當它倒塌的時候,無數人的骨頭作出了它的犧牲。這是它閃耀的光輝。至於選角準確,造型生動,抒情色彩濃厚,就是剩下的了。
張的《山羊·潼關懷古》巧妙地結合了潼關的地形和歷史,在風景中抒發情懷。以潼關為歷史的見證,發出沈重的聲音:“興,民苦;死,百姓遭殃”。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川內外潼關路,遙望西方,意猶猶豫豫。悲秦漢,宮闕萬間已被土造。興,人苦,死,人苦。”
層次分析
整首歌分為三層:第壹層(前三句):寫潼關的雄偉險要。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川如潼關路,峰巒如聚:形容山巒綿密連綿。2《山河》句子:據說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形勢十分險惡。潼關:在今天陜西省潼關縣北,歷代都是軍事要地。
到了二年(公元1329),由於關中大旱,張被派往陜西臺中救災。路過潼關,看到了“群峰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這壹層描寫潼關莊的風光,形象生動。第壹句話講的是峰巒疊嶂,潼關四周多山。“居”字讓讀者看到了華山沖在眼前,群山屹立的趨勢。由於地勢險要,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山本依舊,“如菊”化靜為動,壹個“菊”字就表現出了群峰的眾多和動態。第二句講的是洶湧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洶湧澎湃。“憤怒”這個詞讓讀者的耳朵裏回響著無盡的流水聲。黃河水是沒有生命的,“憤怒”賦予河水人類的情感和意誌。“怒”字形容洶湧澎湃的波濤。“怒”字也將河流擬人化,“怒”字註入詩人哀痛過去,傷害現在而產生的悲憤。被這壹幕感動,第三句說宣貫地處群山環抱,黃河寒涼之地。“潼關路在山河內外”的感覺油然而生。至此,潼關的雄偉氣勢壹瞥。如此險要之地,暗示著潼關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這也導致了下面的感受。
二樓(417句):望著西都,猶豫了。悲秦漢,宮闕萬間已被土造。(3)西都:指關中地區,周、秦、漢、北朝、隋唐都曾在此建都。(4)猶豫:原指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在這裏,我們描述思潮起伏和思想深邃。⑤“悲”句:路過秦漢故都,想起昔日的興衰,引起無盡的傷感。⑥《宮闕》句子:據說在無數次的戰爭中,昔日的宮殿已經化為壹片焦土。宮殿宮殿。闕,皇宮前的瞭望塔。
寫從關中長安萬宮遺址來的深情。第四、五期表現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流連古跡,思緒萬千,難以平靜。“望西京,意猶猶豫豫”,作家遙望駿馬,感慨萬千。作家住在潼關,西望舊朝舊都長安,西都長安,既是秦漢都城,也是魏晉隋唐都城。作為六朝古都,如此繁華昌盛。如今,昔日的奢華早已煙消雲散,只剩下壹片破敗的景象。怎樣才能不讓詩人感到悲傷?這裏曾經是幾個朝代的都城,古書上記載著它的繁華,而現在眼前只有壹片荒涼,萬千滋味湧上心頭。回想當年,秦家還沒有漢朝中期大,規模宏大,山川峽谷縱橫,但如今崇美之宮全沒了,他不禁對這次去的任務深有感觸。第六句和第七句“悲在秦漢,各朝宮室盡作汙垢”,點明了無限悲傷的原因。“宮闕宮闕盡毀”是從盛到衰過程的真實寫照。多可悲啊!似乎這壹層只是回顧歷史,並沒有直接提到戰爭。但讀者很容易想象出改朝換代戰爭的慘烈畫面。本文總結了歷代帝王產業的興衰變遷。在這裏,作者面對繁華之後的廢墟的“悲涼”實在令人心酸。為秦漢統治者悲哀的,恐怕是“所有的宮殿都已是泥土做的”(三輔黃圖):“阿房宮,又名阿城。惠文王還沒建宮就死了,始皇帝擴建宮殿,占地300多裏。出了故宮,密山過谷,路歸彼此。亭路通往歷山八百余裏。”後來項羽領兵西屠鹹陽,“火燒秦宮,三月不滅。”參見《史記·項羽本紀》。所以:“阿芳是火炬”。)這種情況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同時也是人民的悲哀。秦漢時期的壹座宮殿、壹座宮殿,凝聚了全世界無數人的血汗。就像秦漢時期,為了彰顯壹個時代的輝煌,他們集中力量塑造了阿房山和未央的建築,但它隨著秦漢的滅亡而化為焦土。輝煌的過去之後是朝代的更替。人們在戰爭中很悲慘。這種情況使作者說第三層“興,民苦;死,百姓遭殃”這句話流傳千古。
第三層(後四句):興,民苦,亡,民苦。作家深感遺憾:歷史上無論哪個朝代,繁榮還是滅亡,人民總是受苦。壹個王朝興起,必然大興土木,修建豪華宮殿,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當壹個王朝滅亡的時候,在戰爭中受苦的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興亡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苦難。這是筆者從歷代帝王興亡的歷史中總結出來的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開闊,感情越來越強烈,形成壹個渾然壹體的整體。整首歌中,藏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如何理解“興,百姓受苦;死,百姓遭殃。”這句話?
興,百姓遭殃;死亡讓人們痛苦。“是整首歌的點睛之筆,是整首歌主題的發展和深化。如果這首曲子的意義僅僅停留在“諸宮宮闈皆作塵”上,那麽它只是宣揚了“萬物皆空”的佛家思想,其他古詩(以及《洛陽懷古》)也是沒多久!名字,不長!”陳曹安《山坡羊嘆天下》“興,也容他;死了就讓他。”《驪山懷古》“勝敗,皆成糞土;輸了就成土。”趙青山《長安懷古》“山,空自愁;河,空而自流。“和楊慎的《臨江仙》主題沒有太大區別。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壹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正是因為有了後兩句,這首歌的境界遠高於其他同題材作品。這首歌的價值在於它有著深厚的人文關懷,對普通人的苦難有著深切的同情和關懷。
“死使人痛苦”很好理解。王朝滅亡之時,戰亂頻仍,人民水深火熱。“興”,怎麽會“人苦”呢?王朝的“繁榮”必然是大興土木,掠奪百姓的肥膏,百姓遭殃。比如秦朝崛起的時候,修長城,開道,建官署,人民吃了很多苦。“富則民患”這句話,是壹個深刻的、警示性的政策,不是人所為。繁榮導致偉大的建設,死亡導致戰爭和災難。不管“生”還是“死”,受苦的都是老百姓。
總結:這首詩語言凝練,形象生動,膾炙人口,是整個元散曲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