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堂的音樂和舞蹈
祭祀樂舞起源於商周時期的雅樂,並在明初形成了完整的祭祀音樂體系——中和少樂。經過3000多年的發展變化,歷史悠久。到了清代,它繼承了明代中和少樂的精髓,並充分運用到天壇的祭天儀式中,使祭天樂舞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祭天樂舞是祭天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儀式音樂是隨著人祭活動的發生而發展起來的。它集禮、樂、歌、舞於壹體,通過優雅的音樂、優美的詩詞、曼妙的舞蹈,將舞蹈規則、象征性的動作、象征性的禮儀有機地結合在壹起。它既表現了祭天儀式的莊嚴虔誠精神,又具有唱唱結合的藝術氛圍,是我國樂舞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清朝的禮的描述:備禮九禮,備樂九演,用三禮,即禮的九道程序要與禮、樂齊頭並進。九大祭祀程序依次為:迎帝、獻玉帛、打京平、入夷、打仙平、先獻、獻亞、打嘉平、終獻永平、撤——平、送帝打青平、望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