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給我留下了特別的印象。說起過節和看花燈,每個人都有不壹樣的體驗。
中國是世界上的壹個大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全國各民族的語言、文化、風俗習慣各不相同,所以壹年四季都有各種各樣不同方式的節日,在山區、水邊、村鎮舉行。屬於個人,每個家庭都有它的壹份。這些節日影響著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擴大了歷史文化的面貌,加深了民族團結的感情。壹般吃年糕、瓜子、月餅、臘八粥,玩煙花、秋千、風箏、燈籠、陀螺、男妓、胖阿福,穿虎頭帽、貓鞋、連衣裙、馬甲、圍脖、圍裙等龍舟、百子觀燈,都與節日密切相關。更古老的節日延續了2000-3000年,隨之而來的是數千年的歷史,其起源和儀式在經典、歷史等古籍中都有提及。大部分節日都與農業生產日常相關,少數來自名人故事或神話傳說,所以有些節日雖然是全國性的,但還是會留下壹些地域特色。比如紀念屈原的五月中旬太陽節,包粽子,掛蒲艾,戴石榴花,已經成為壹種民族習俗,但是南方的龍舟賽給年輕人、婦女、兒童帶來的興奮和快樂,絕不是生長在北方平原的人所能想象的!
在大江以南,無論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凡是河流能過船的地方,都會照常舉行劃船比賽。這些特殊的龍舟有多窄有多長,有的分五色,頭尾高,轉彎非常靈活。平時放在岸上,節日來臨之前,只會邀請二三十個經過特別挑選的年輕人,帶著鞭炮聲和歡聲笑語到水上。初五叫小段陽,十五叫大段陽。正式比賽是初三到初五,或者初五到十五。沅水流域的漁民子弟白天不享樂,晚上繼續。午夜過後,住在河邊的人們從睡夢中醒來時,仍能聽到水面上飄蕩的鑼鼓聲。近年來,我的記憶力日漸衰退,但40多年前在壹些大城鎮六百裏長的沅水河和五條支流度過的端陽節,卻因為熱鬧的鄉風,在近半個世紀的記憶中依然清晰。
所以我們也可以想到很多以“造龍舟”為主題的藝術品。更早出現的龍舟好像是敦煌壁畫。董坐在上面迎接西王母,遠行,象征“駕六龍控天”。這幅畫雖然是北朝所作,但第壹份手稿可能早在漢代。其次,有壹種相似卻又不同的龍舟,仿佛“騎玉鏟,同歸於盡”,如同曹植對洛神的眷戀。雖然壹直是晉代大畫家顧愷之寫的,但可能是後來才產生的。還有仿唐《阿房宮圖冊》的王朝,還有幾艘裝飾精美的龍鳳船,在清澈的海浪中悠然蕩漾,與宏偉的建築相呼應。只是這些龍船有的靠近在水雲中行進的無輪車,有的與五月日照不足有直接關系。從宋代到清代,其他名畫還有張擇端的《錦明申辦》、宋代的《龍舟圖》、元代王振鵬的《龍舟競渡圖》、宋代的《西湖競渡圖》、明代的《龍舟競渡圖》...雖然不大,但是都挺生動好看的,反映了壹些歷史真相。故宮博物院收藏清初十二月的畫卷《端陽五月龍船圖》,分外鮮艷活潑。
此外,明清時期的工人用象牙、竹子和雕刻的紅花制作並填充油漆的龍舟,工藝也很精湛。至於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西南各省沒有民間刺繡。被子、檐篷、門簾、枕頭、圍裙、毛巾、頭巾、兒童馬甲、圍兜、花帽等,常以賽龍舟為題材,並以各種藝術方式表現出來,極為精美、優秀。在制作這些刺繡時,當地婦女會像往常壹樣,用彩色絲線在圖案中交織個人節日的記憶,新婚母親對家庭的幸福祝願,以及對子女的愛和關心。五顏六色的龍船版畫特別受農村長年生活在漁船和貨船上的婦女和兒童的歡迎,能喚起他們美好的回憶和聯想。
記憶中的雲南賽馬節
當地還有壹個特別的賽馬節,在雲南昆明附近農村的跑馬山腳下舉行。這種盛會聚集了方圓近百裏內四個鄉鎮的人。當時百貨商場雲集,各種藝術都有呈現,對於外國人來說更是大開眼界。它不僅有趣,而且信息豐富。扛著四鄉燒酒的馬包裝工當場卸下酒壇,站在壹邊招攬顧客,不停地用小竹筒舀酒供人品嘗。壹些年長的人在遊行隊伍中走來走去,點頭和搖頭。如果他們平時喝的不多,在會場走來走去難免會有點醉意。各種糖醋大排檔也富有雲南地方特色,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見的。女人們高興的是,城鄉壹流的銀匠們帶來了各種新首飾,在平地搭起了小布棚,壹切場景開始,現場開業,煮、炒、打、鉆、吹、鍍、嵌、接,好不熱鬧。賣自制布面和枕頭的,賣蕾絲、五色絲線、胭脂水粉香胰子的,都是專門為女性顧客準備的。文具攤上經常可以找到木刻《百家姓》等老式啟蒙讀物。
大家的主要興趣自然是賽馬,特別關心村子的勝敗,和劃龍舟的情況差不多。我對賽馬不感興趣。雲南馬骨架大多較短,接近古人所說的“下馬”。通常當妳是坐騎的時候,爬山越嶺的時候腰力還不錯,晚上走路也不容易掉蹄。在平原小跑,鉆步勻稱穩健,看起來也精神飽滿。但當時我真的有別的打算,只希望能從那些裝備不同的馬身上發現壹點“秘密”。因為我有壹些工藝美術常識,漆器加工歷史上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看唐宋人的筆記,多數人認為“犀皮漆”的做法來自西南,是畫壹個馬鞍,長期摩擦而成。“博羅漆”是犀牛皮的壹種,“博羅”從範綽的《舒曼》中得知是老虎的別名,可見博羅漆得名於南方。但由於缺乏實物證據,目前還很難確認是承認還是否認。因為長期生活在昆明滇池附近的農村,平時趕火車進城,就是在馬鞍橋上發現了各種五顏六色的重疊點,證明了《因言錄》等記載並非完全沒有道理。所謂的秘密,就是從裝備不同的四個鄉鎮,借機騎馬更仔細地探索。結果很清楚,犀牛皮上不僅有雲斑,還有五色混合牛皮花紋,這就是宋代“七紋刷絲漆”的做法。至於宋明鐵的錯銀馬鐙,更是隨處可見。雲南最早生產銅漆,也有工藝傳統。馬具的制作遵循著壹種古老的制度,這種制度原本是非常普通和自然的。但這些小發現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因為我了解了“從物證史”的方法,然後用它來研究物質文化史和工藝圖案的發展,可以得到很多新的發現。當時對人和馬的人群很滿意,真的很符合古人說的“馬在黃泉之外。”但沒過多久,更新的發現又把我誘惑到了過去,以為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還不如賣掉,但遠不如從活人那裏聽生命的頌歌有趣。
原來賽馬節有很多精彩的活動。在斜坡的另壹邊,有壹片僻靜的地方,長滿了小松林和荊棘。當時到處都是成群結隊的青年男女在唱歌,也可以說是“情緒賽馬”,熱情不亞於騎馬。雲南本來就是詩歌的故鄉,魯南和藝兮早就以歌舞聞名全國。這壹次,它豐富了我的知識。
這是壹個獨特的地方。彼此合拍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來,蹲伏在松樹和灌木叢中。雖然相隔不遠,但並不相見。唱的多是情歌,但方式多種多樣。或見情景,即事必興,用各種豐富的比喻比拼機智。或者提出問題等對方回答。或相笑相贊,與物押韻,無端循環。還唱了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據典。當事人照例心裏有本書,心知肚明,隨隨便便就出來了。在場的專家很多,說話能看出高低,不能含糊。所以我不是專家,也不敢輕易說。那壹次,我聽到壹個年輕女子壹連打了三個對手,逼得他們啞口無言,於是她輕輕地喊了壹聲,表示勝利結束了,從荊棘中爬起來,理了個發,拍了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塵,對著大家笑了笑,意思是說:“看,我贏了這首歌。”她壹臉輕松愉快,帶著女伴,跨過米酒的重負,解渴。
昆明附近的村子裏有很多這樣的年輕女性。他開朗活潑,吃苦耐勞,黑裏透紅的臉,滿口白牙,穿著藍色的衣服和褲子,腰間系著銀色小扣子的圍裙,腳上穿著壹雙雲南農村特有的繡花通孔鞋,頭上紮著亮晶晶的辮子。不僅唱歌很好聽,大年初壹還和同伴去各個村子蕩秋千,用馬皮做了壹條三尺長的秋千條,掛在路邊的壹棵大樹上,蹬了十次就把橫梁壓平了,若無其事地自由自在地遊著!
在昆明的農村,壹年四季早晚都能聽到各種美妙深情的歌聲。要趕從呈貢到市區的火車,妳得騎壹匹老馬,慢慢走十裏。有時如果妳趕不上公共汽車,妳不得不返回。這條路要經過半年的壹些果樹、橡樹林、竹林和幾個開滿雜花的山坡。壹邊欣賞著山脊邊緣的粉藍色櫻草花,壹邊在光線和微風中點頭,總讓人懷疑藍色似乎是在刻意模仿天空。我壹方面聽著各種山鳥叫著朋友情侶,壹方面聽著身邊趕著馬的姑娘們唱著各種當地悅耳動聽的民歌。有時,在前方三、五步遠的地方,突然出現壹只阿呆笙鳥,頭上戴著皇冠,眼睛亮晶晶的,好像對唱歌很感興趣。趕馬的姑娘喝了壹杯後,它拍打著翅膀飛走了。像往常壹樣,這種鳥在大白天很沈默,但每次在晨光中,它都很開心地坐在別人的屋頂上,“果公果公”地叫個不停。最有趣的是百靈鳥,它常常從前方不遠處的草地上起飛,盤旋而上,歌唱著,鉆入藍天。仿佛要不斷鉆入藍天。百靈鳥蹲在草叢裏,但稍加鼓勵,它們就互相回應了。直到視力不佳看不見了,突然,它像壹顆小流星,以極快的速度墜入草叢,加入了其他同伴,於是其他幾只雲雀又起飛了。趕馬的女孩子也就十四五歲,聲音壹般都是沒經過訓練的,有些沙啞帶沙。但是在這種環境氛圍下,她們出口自然,無論唱什麽都充滿了壹種淳樸自然的美。
大家壹起唱最熱鬧的《金人鬥》,曾經在龍街村舉行。當時,在住宅院子的二樓,長長的門廊下,聚集了附近幾個村子的100多人,6個人圍著壹張短短的方桌坐著,坐滿了30張桌子。各桌輪流低聲唱《度過十二月》等當地好聽的歌。聲音雖極輕柔,卻如壹片松柏,在微風中舒展放松,有點像龍鳳呈祥。光是這壹唱就極其有趣。唱完繼續,連續三天離開。來開會的女性居多,和節假日差不多。他們幹凈利落,頭上手上都是銀,讓人不敢認識。我以客人的身份看著桌子。很多人看著眼熟,卻叫不出名字。後來我才想起來,這是壹個賣腌梨的村攤,門口有挑水洗衣服的人,除此之外,還有打鐵箍和鐵桶的工匠的家屬,雜貨店的老板娘,鄉村的醫生和閹人,更自然的是趕著馬的姑娘,不同年齡的農民,還有在鄉下飄來飄去賣針線花樣的老女人。熟人真多!會議表面上說會議的主要功能是傳播歌曲。老壹代人會把所有充滿智慧和熱情的優美歌曲傳給下壹代。反復唱,直到大家都熟悉為止。所以,場裏的老人們特別興奮,特別活躍,經常輪流圍著每張桌子轉。既然主要功能是按規矩傳歌,不問唱什麽也不必避諱。表演最好的壹個是龍街村的號手。他已經70多歲了,牙齒也掉光了,但他能以極大的熱情唱完整首歌。除了愛情故事,嘲諷抽煙的,罵有錢的,什麽都好的,真的像個“曲庫”。小時候經常聽老婆婆口頭語:“十年難遇金桶”,意思是大事難逢。參加後才知道,這種會議只有金星入鬥那年才有。
壹起唱,也有壹種抒情的氛圍,背景特別清晰優美,就是歡樂谷音樂節腳下舉行的那種國歌。
西南曾經是詩歌的故鄉。我在雲南農村生活了八年,聽到的只是壹小部分。解放後,人民當家作主,生活越來越好,心情必然特別開朗。新壹代的歌手壹定比三五十年前更加活潑熱情。歌手和勞模,不是五朵金花,而是壹萬朵金花!元宵節主要是看燈籠。看燈籠成了壹種制度,在《荊楚歲月編年史》中似乎也有提及。更具體的記載其實始於初唐,發展於宋代,源頭來自漢代燒燈籠祭拜太乙。早晚有不同的事,有的十四到十六,有的十五到十九。“登勢”的名稱及其擴展始於宋代。論燈紅酒綠,以前人們都覺得唐宋沒毛病。筆記本小說記載,大部分人談論的是宮燈的奢華與華麗,高貴的色彩。有壹個觀賞燈籠的“燈籠市場”。雖然唐代筆記中有記載,但從北宋汴梁開始正式舉辦,南宋臨安繼續發展。明代集中在北京東華門大街以東的八面草壹帶。從《東京夢》等記述中得知,宋代元宵節持續五天,從十五到十九。事先必須搭建壹個幾十尺高的“鰲山燈棚”,裏面裝飾著各種燈,燃著上萬盞燈。這壹天,封建皇帝照例坐敞篷轎子,由幾個信得過的太監擡著,向後行進。它被稱為“鴿子旋轉”,便於人們環顧四周和觀看燈光。或者請幾個遊客出面,送點酒食,老戲裏常用的“金杯贈酒”就是由此而來。雖然說是“與民同樂”,其實不過是皇帝長期被關在宮裏,非常孤獨無聊。大臣們想出了壹些聰明的辦法來哄他開心和無聊。同時,宋人的筆記也記載了許多燈籠的名稱。“琉璃燈”可以說是壹個新品種。它不僅出現在富裕家庭,還被用在商店裏吸引顧客,像滿月壹樣明亮。“羅”是由紅白相間的紗布做成的。至於燈棚和各種光球的樣式,有《宋人觀燈》、《宋人百子觀元宵》,也給我們留下了壹些影像資料。由此可知,明清以來,《金瓶梅》、《宣和遺事》、《水滸傳》插圖中所反映的各種燈景及其他手工藝品,尤其是百種極其精美的多面珠玉流蘇球燈,基本都是宋代流傳下來的。此外,許多種類的魚、龍、鶴、鳳、精巧的燈籠、兒童竹馬燈、地下不停旋轉的滾動燈也來自宋代。雖然宋代的“琉璃燈”、“萬艷羅”、明代的“金魚註水燈”、千年蛋殼制作的別出心裁的燈籠、冰雕制作的冰燈等樣式和做法已很難得知,但明代仍有壹些具有代表性和實用性的新品種,如“明角燈”、“料絲燈”等。歷史博物館還有壹幅《明憲宗宮戲圖》,描繪了宮中過年的情景,留下了許多串串精美的宮燈圖案。這幅傳世畫卷展示了掛有松柏枝的鰲山燈棚,慶祝八仙的生日,元宵節期間的各種雜技和煙花,以及壹個樂隊,“百蠻戰隊”和幾個人騎著竹馬燈表演“三戰呂布”的故事,吸取了明代北京民間元宵節的許多習俗和特點。貨郎推的車,和宋元時期人們畫的貨郎圖差不多。大車上擺滿了各種小玩具和燈籠,小販打扮成壹般的小商人。Illuminator的筆記上說,這些東西都是專門為宮廷娛樂模仿市面上的風景而準備的。朝廷有700人,準備讓皇帝高興。直到萬歷皇帝下詔,人數減少了壹半。
在新時代,元宵節已經完全屬於人民,照明設備也與過去大不相同,對燈具的要求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即使節日仍然如期舉行,其意義也大不相同。
古代的元宵節不僅僅是正月的元宵節,七月的中秋節,八月的中秋節,還經常有燈籠。解放後,將有“五壹”勞動節和“十壹”國慶節,全國各地將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天安門廣場和人民大會堂的節目燈光非常壯觀。不僅歷史罕見,更重要的是人民自己創造,真正全民共享。
有很多關於天安門燈節的好文章。另外,我記得特別親切的,卻是四個月施工期間廣場上燦爛的燈光。因為所有在首都工作的同誌們和成千上萬的市民們,都懷著滿腔的熱情和激動,和工農兵、解放軍壹起,為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廣場和兩側宏偉的建築作出了貢獻。
從我個人的經歷來說,解放後還有很多其他的光景,也是有歷史意義的,給我的印象很深。比如十三陵水庫大壩竣工前夕的燈光就是其中之壹。
在這個水庫的建設過程中,我和作協的幾位同誌前後參觀了四次:第壹次是初建,指揮所也設在山腳下的壹個小村子裏。第二次,底部已經挖好了,指揮所已經移到壩前的小孤山。第四次是完工前壹周。大家都住在工地附近的帳篷裏,天氣出奇的熱。每天早晚除了單獨看望勞模,我還會像往常壹樣去工地看看工程進度。前壹天,我看到到處都是大小不壹的土石方堆,到處都是搬運土石方的車輛和人,空中到處都是電線,地上到處都是水管。大壩下的長鏈運石車、水泥攪拌機,大壩上的壓路機、吊車隆隆作響。大壩雖然在不斷加高,但似乎到處都很亂,不像十天半個月就能完成。今天晚上,我和幾個同誌再去看的時候,驚呆了。原來工地在短短壹天內就全部換了。所有的機器都不見了,所有的土堆、石堆都被清理得幹幹凈凈、平平整整,就像壹個公園,大壩是空的,大壩上沒有壹個人。整個環境出奇的安靜。天上的星星和月亮鑲嵌在靜謐的藍天裏,似乎大了很多,近了很多。就在我們到達大壩的時候,突然,大壩下面的廣場上12萬盞五色燈全部亮了起來,讓我們壹下子進入了壹個童話般的仙境。我們漂浮在這顆閃爍的星星上,直到午夜。這種神奇動人的光景,是其他任何時候任何其他光景都無法替代的。儀式正式舉行的第二天晚上,約20萬工人、農民、解放軍、300個專業文藝團體和其他民間文藝隊伍參加了燈光下的聯歡晚會演出。我們先是看了大壩很久,然後在大壩下的人群中擠來擠去。燈光下的各種動人場景,是其他燈光場景無法替代的。十幾年來,國家的基本建設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億萬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完成了無數的水庫、橋梁、工廠、學校和數以千計的高樓大廈。每當他們慶祝就職典禮時,在燭天熱鬧的場面下,壹定會有同樣熱烈的慶祝大會。有所準備的人,壹定和我們有壹樣的感受,他們永遠不會忘記記憶中的那盞明燈!
前年年底,我和作協的幾位同誌到革命聖地井岡山茨坪考察,正好趕上青年幹部下放參加山區建設四周年。這幾百名青年同誌都是四年前離開學校,響應黨的號召的新知識分子。他們從全國各地趕來建設新山區,其中壹半是婦女。除此之外,還有靜岡歌舞團和來自瓷都景德鎮的所有歌舞團。然而,行政局的朱局長卻是在附近的山村裏長大的。十幾歲參加工農紅軍,跟隨毛主席長征,如今又回到山上,帶領青年建設新山區。800多米的茨坪,以前只有不到20戶人家。最近大大小小的樓有30多棟。新落成的七層小樓依山而勝,遙望經常在霧中的井岡山頂峰。它青翠莫測,又近群峰,如相互讓步。禮堂在革命博物館附近,燈光下壹張張年輕、健康、紅潤的臉,活潑中透著所有的堅韌。它有信心改變山區的面貌,克服困難完成這項工作。四年來,這些年輕人和當地群眾、解放軍戰士壹起參加了公路、水電站等農墾生產建設,自我思想改造成果十分明顯。大會結束後,我們和歌舞團的壹群年輕朋友回到招待所時,天已經下起了大雪,遠處是壹片白茫茫的英鎊。我壹邊走,壹邊想起紅軍剛上山時的各種情況。在這種情境下,鏈接國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所有的場景都賦予了我教育意義,真的很深刻。這種輕景也是我這輩子難忘的。
解放後,我有機會看到壹些不同背景的壯麗莊嚴的燈光。從這些燈光中,我體會到了這個國家是如何在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下,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長期勞動,迅速改變了整個國家的面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元宵節越來越華麗,被賦予了各種深刻的含義。回顧半個世紀前其他小地方的節日習俗和微型燈會,真的像回到了壹個極其古老的歷史故事。
我的家鄉是湘西邊上壹個不到壹萬戶口的小縣城,但獅龍燈煙花半個世紀前在湘西各縣就很有名了。逢年過節,很多小區都有自己的燈。初壹到初十二叫“送燈”,就是敲鑼打鼓繞城壹圈。白天有許多鑼鼓在橋上戲水,或在八九張八仙桌上上下盤旋。晚上在燈下玩蚌殼精,用好聽的音樂伴奏。十三到十五的叫“燃燈”,主賽轉向對方,看誰的煙火突出。像往常壹樣,帶著頑童的資格,我跟著大大小小幾百個頑童,在城市裏轉了壹圈,和大家壹起在鞭炮聲和煙火中度過。玩燈籠不僅需要力量,更需要勇氣。為了表現英雄的無畏,每次場中煙火升起,白光傾瀉數尺,有的轟鳴如雷。但這些人,無論是“驚天動地”,還是“老虎下山”,都要照常赤膊上陣,勇往直前。我們太小了,參加不了這麽費力的活動,只能壹邊忙壹邊加油。有時自願幫忙並得到壹個嵩明火炬或背上壹面鼓也不是壞運氣。因為我們可以壹直跟著隊伍走,馬也不流浪,直到天快白了,大家都筋疲力盡了。隨行的還有壹個老漁夫和壹個蚌殼精。蚌殼精被壹個十二三歲的帥哥選為榜樣,老漁夫白胡子白發。這時候真是可笑。樂隊的鼓和笛子也經常被隨意敲得壹臉無力,眼神散亂。有時候為了給大家打氣,樂隊突然開始演奏《踢八板》,獅子的耳朵只晃了幾下。老漁翁和蚌殼精要麽要在街上隨便走兩圈,大結局前照常崩潰,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最後,當壹個會館前的查房小夥結束時,大街上江西人開的南貨店、布店和福建人開的煙店已經放鞭炮燒紙歡迎財神,住在河對面的年輕苗族婦女也挑著豆豉蘿蔔的擔子在街上叫賣。
有了這次玩燈籠、燒燈籠的經歷,長大後讀宋代有關元宵節的詩詞,會覺得頗為熟悉,體會頗深。例如,吳文英的《玉樓春》的前半部分是:
絨貉子帽遮眉,金蟬羅剪髯衫窄,競肩見小蠻腰。累了可以敲鑼打鼓。
雖然我寫的是八百年前的所見所聞,但壹個小小的樂舞隊的年輕女子,在燈火闌珊處的半夜回來,與半個世紀前的所見所聞並無太大差別。因為那800年雖然經過了元明清,但只是政治制度的轉移,社會變化並不太大。至於社會,雖然解放十幾年了,但是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其實我小時候的經歷完全成了歷史遺跡,成了過去社會的風俗畫。偏遠小地方的年輕人,或者壹些相似但不同的經歷,都可以證明,在大城市長大的年輕人,想象各種各樣的情況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