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
題字畫
清源美
村裏傍晚陽光明媚,桃花映淡水。
牧童要去哪裏?壹只海鷗睡在牛背上。
關於作者: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子子材名簡齋,晚年稱蒼山俗人、隨緣大師、隨緣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任溧水、江寧等縣知府。他有政績,四十歲復出。在江寧的小倉山腳下,袁枚建造了壹座花園,並為之吟唱。廣泛的詩詞弟子,尤其是女弟子。袁枚是乾嘉時期的代表詩人之壹。他與趙翼、蔣士銓並稱為“甘龍三大詩人”。
作品有《小倉山屋作品集》;與園詩(16)及補遺(10);新齊諧24卷,續新齊諧10卷;隨緣菜單1卷;有30多種隨筆、書信,還有陪園的菜單。散文代表作《向姐姐致敬》悲情真摯,源遠流長。古文評論家將其與唐代韓愈的《十二郎頌》相提並論。
提倡“性靈說”。他主張壹個人寫詩要寫自己的個性,認為“從詩三百首到今天,傳詩的人都是有靈性的,不考慮堆砌”。提倡直抒胸臆,寫出自己的“氣質體驗”。主張“神”與“知”相結合,以氣質、才情、教養為創作基礎,以“真、新、活”為創作追求,從而把先天條件與後天努力結合起來,創造出好的產品,認為“詩是用筆寫出來的,如美人的發、膚、笑,與生俱來;詩賦用典,如美人之衣珠寶,後天。”它主張文學要進化,要有時代特色,反對唐宗、宋。他嘲諷神韻派是“窮傲”,格調派是“木偶表演”,肌理派是“開骨店”,宗宋派是“乞人動”。他還反對沈德潛的“溫柔敦厚”論,認為“孔子論詩可信,亦“趣怨”;不守信,‘溫柔敦厚’也。“主張駢文與散文並重,駢文與散文如同自然界中的奇偶性壹樣,不可偏廢。同源異流,兩峰共存,兩水分流的關系。詩歌清新雋永,自由流淌。山水詩典雅精致。在這些詩人中,鄭燮、趙翼和黃景仁也有類似的思想和風格。
袁枚的文學思想具有發展的觀點,對封建正統文學觀和形式主義產生了沖擊。此外,他強調駢文作為美國文學的存在價值,有壹定的積極意義。但他的詩多是寫身邊的瑣事,充滿了浪漫的歌謠,缺乏社會內容,有些往往華而不實,甚至流於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