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提問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提問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有效提問

壹、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意義。

語文課堂充滿魅力,師生在這裏交流思想,學生的知識在這裏升華。就語文本身而言,語文課堂最能體現師生之間的感情和思想交流。語文教師的提問是關系到語文課堂成敗的關鍵因素。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有效提問是壹個很重要的話題,值得研究。目前中小學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批判精神,讓學生學會提問和質疑。但這並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課堂提問,而是追求壹種有效的教師提問。有效利用問題連接了教師的期望和學生的反思,將關註的焦點從教師轉移到學生身上,從而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彰顯,削弱了教師的“上帝”角色和“萬能”形象。

能否有效利用課堂具有重要價值:首先,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學生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習成績;能促進思維,激發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思維;可以增強學生的參與性,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語表達能力;學生與老師或同學就某個問題交流越頻繁,他們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就越多,他們就越能成功地通過學術考試。其次,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采用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的理解並提供反饋,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雖然有效利用問題有如此吸引人的優勢,但很多老師似乎無法像我們希望的那樣有效利用問題。大部分老師提問時通常會有這些問題:給出壹些無關緊要或模棱兩可的問題;壹次問多個問題;我不知道如何回應學生的回答。

二,課堂有效提問的條件

1,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教師在提問時,必須對提問的效果有壹定的預見性。壹定要根據我們想要的答案的性質和對學生思維水平的要求來考慮“題型”。提出的問題要能聯系學生實際,激起學生的思想波瀾,點燃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必須有明確的目的。無論是想為下壹題“鋪路”,還是啟發學生理解某個概念,還是引導學生思考實際問題等。,必須有價值,有明確的目的。否則根本起不到提問的作用。比如有老師講劉胡蘭,討論劉胡蘭面對敵人金錢誘惑的表現時,先問“錢好不好?”然後問“錢有什麽用?”然後他有很長的討論,隨意脫離教學主題。這個問題沒什麽價值。

2.課堂提問要分層次。明確提問目的後,要根據問題的實際情況和目的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引導中像剝繭壹樣理解問題的本質,進而總結出規律。比如壹位老師在講解《背影》時,接連設計了幾個問題:“文章的題目是《背影》,那麽學生在文章中把背影寫了幾遍?”“哪個時間最好?”“妳覺得《背影》哪壹次最生動?”“為什麽作者試圖描述後面?””文中還有其他“影子”。請找出這些體現父子深情的句子?”這壹系列問題很有層次,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所以提問要有壹定的坡度,即在設計問題時,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引導學生的思維上壹個新臺階。設計問題?壹定要在問題的難度上下功夫,讓每個人都有思考的機會,每個人都有回答問題的條件。每個學生的回答都可以看出他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正如特級教師錢夢龍所說,“先問壹些淺顯易懂、有趣的問題,讓學生享受解題的樂趣,然後逐步增加難度。這樣,學生就像爬山壹樣。壹個高峰過後,前面又是壹個高峰,這樣他們爬山的興趣就會越來越強,課堂氣氛就會越來越熱鬧。”所以課堂提問的層次性很重要。

3.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為了使問題有效,問題必須具有啟發功能,要求學生“探索”或思考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並“組織”答案。這意味著老師應該避免問只有唯壹答案或者是裝飾性的問題。簡單用對錯就能回答的問題,會讓學生在不探究課堂內容的情況下猜測出壹個答案。即使學生在回答簡單問題時會積極探索他們所學到的東西,他們仍然是在“選擇”壹個答案,而不是“組織”壹個答案。為了讓學生做出更深刻、更準確的回答,教師可以重新組織這些問題,以使其具有啟發性。提問的目的是啟發學生的大腦。現代教育不是“贈送”知識,而是“索取”知識。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要使學生達到“在困難中自主,在是非中辨正,在奮鬥中自我激勵,在高精中自我探索”的境界。老師的責任是揭示課本上的啟發性問題,打開學生的心扉,讓他們獨立思考,深入學習,嘗試成功的喜悅。同樣,老師在講解《背影》時,設計了幾個問題:“當我們重讀“穿越”、“跳躍”、“攀爬”這些詞時,為什麽要重讀?”學生回答:說明爸爸買橘子很麻煩。然後老師接著問:文章中的“三布”寫的是父親家境慘淡,所以家境如此慘淡,父親還想給兒子買橘子。它反映了什麽?這個問題很有啟發。學生很容易理解這個道理。

4.課堂提問要廣泛。如何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活動,是在獲取學生答案階段必須考慮的問題,因為這是學生參與課堂的絕佳機會。德斯馬等人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生參與課堂的機會和回答問題的次數有關。提問的壹個目標是幫助教師監控學生的理解和參與,並衡量教學的成功,因此教師必須要求所有學生回答問題,並確保每個學生都有平等的機會成功回答。有效提問應該是提出壹個問題,暫停壹下,讓所有同學思考並產生壹個答案,然後選擇壹個同學來回答,尤其是不主動舉手的同學。但大部分老師還是讓舉手的學生回答問題,導致問題的功能不公平,回答的機會不平等。為了保證問題起到平等的作用,每個人都有參與課堂的機會,老師可以使用壹些問答技巧。比如,老師可以在每張小卡片上寫下每個學生的名字,然後隨機抽取壹張卡片讓學生參與,讓所有學生都有機會與老師交流並獲得成功,也給老師提供了把握學生是否理解所學內容的機會。同時,為了維持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讓所有學生保持警覺,讓他們意識到隨時可能被叫到,這也是壹個很好的方法。改變問答模式,隨機要求學生回答以下問題,也是壹個很好的方法。

5.老師的態度應該是平等的。在課堂上,老師不應該總是高高在上,而應該俯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居高臨下的提問會讓學生產生距離感,甚至害怕自己的回答會不會讓老師滿意,會不會被學生嘲笑。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要註意自己的語言措辭和語氣聲音,要有親和力,拉近與學生心靈的距離,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學生也會放下壹切思想顧慮,走近老師的思維。放開自己的思考,產生智慧的火花。但無論學生對自己的回答是否滿意,都要盡量避免言語的刺傷和態度的怠慢,要充滿激情、欣賞和期待。耐心傾聽和接受學生的不同意見,並巧妙的因勢利導,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更多的活動空間,更多的表現自己的機會,更多的體驗成功的快感。

第三,有效的語文課堂提問措施。

如何有效提問以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對語文教學的目標有深刻的理解,也要求教師對教學大綱和語文教學的任務有深刻的理解。如何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有效提問?筆者有幾點理解,供參考。

(壹)設計問題應內容深刻,緊密聯系教學任務。

1,設計問題緊扣主旨和中心——通俗易懂的文字。比如我在教《變色龍》的時候,設計了三個問題:為什麽課文要以《變色龍》為題?文章中的主人公是怎麽變的?除了“變化”這壹特征,拉爾夫是否有壹個不變的思想或行為?這三個問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當學生理解這些問題時,他們就會理解主要思想。壹個學生是這樣說的:“改變”二字說明拉爾夫警官的性格是“觀風使舵”,拉爾夫警官總是欺負權力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正文開始,拉爾夫穿過廣場。"他身後跟著壹名留著火紅色頭發的警察,手裏拿著滿滿壹篩子被沒收的醋栗。"因此,拉爾夫依靠自己的力量剝削勞動人民。而且,當他得知這條狗是將軍家的狗時,他背過身去說:“也許它是壹條稀有的狗,但如果每只小豬都在它的鼻子上戳壹根香煙,它早就被消滅了。”狗是脆弱的動物...妳這個混蛋,把手放下!不要伸出妳愚蠢的手指!怪妳自己!.....”話,露出警官拉爾夫的蠻橫。可以說,這位學生抓住了問題的本質:拉爾夫警官欺負窮人,奉承討好富人。他總是在為自己改變,凡是對自己好的,他都會去改變。效果很好。

2、設計問題要從小事做起,從文字做起——易學的語言。語文課堂離不開語言,文章的美是通過文字來實現的。如果我們分析好單詞,就能抓住重點。也就是說,可以把詞語分析作為分析文章的突破口。在魯迅的《孔乙己》中,多處出現“笑”字,其實是作者精心構思的“文采眼”。抓住“微笑”這個詞提問,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分析單詞也有助於學生加強語言學習能力。教《紙船——致母親》時,我設計了壹個問題:為什麽作者在詩中用“船”而不用“船”?壹個學生回答說:“在古代,船就是船。我覺得沒什麽問題。”然而,另壹個學生說,我不同意。船太大,表達不出詩歌的意境。我問:為什麽船可以自我表達?學生回答:因為“船”能給人壹種很渺小的感覺,讓人感受到大海的不確定性,感受到作者的孤獨和憂郁。船舶無法表達這種美。而且“船”在發音上沒有“舟”的美感。如此深刻的感受,體現了學生對語言的鑒賞能力。

3.設計問題要緊密聯系社會現實——關註現實才方便。在講解《摸龍告訴趙皇後》這篇文章時,我引導學生欣賞摸龍高超的諷刺藝術,並提出了這樣壹個問題:“哪壹句話最能指導我們今天的父母教育孩子?”這應該說是家長教育孩子的壹個特例,但卻反映了普遍的社會問題。父母總想給孩子安排好壹切,到頭來卻害了自己。就這樣,我讓學生們展開豐富的聯想,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同學們講了很多家長教孩子的例子,有的甚至聯系了家長。最終,他們壹致認為,父母對兒子的愛確實需要“深遠”。作為學生,他們不應該依賴父母,而應該培養自己自立自強的性格,以便接受未來社會的挑戰。

4.設計問題可以密切發揮學生的想象力——便於拓展他們的思維。設計壹些問題,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得到獨特的答案,如:“小女孩怎麽了?”“盧瓦爾夫人還會去參加舞會嗎?”“如果妳是蔣幹,妳怎麽回答周瑜的問題?”“妳還知道哪些關於燈的故事?”回答這類問題,必須運用想象力和聯想力,通過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答案。這些問題的答案是開放的,正確答案不止壹個。有利於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創造性思維。這種問題也是班上任何壹個學生都能回答的問題。它常用於課堂教學,可以讓每壹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2)、設計問題要講究策略。

1,巧妙利用矛盾。對立的東西是互相排斥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很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是如此。在提問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文本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文本過程中的各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比如薇薇的《我的老師》壹文中,她寫到蔡老師從來不打不罵我們。為什麽她只寫了那麽壹次,她的指針好像掉了又打了?比如《本命年的回憶》壹文中有兩句話:“小米、玉米糝、紅豆、紅薯、紅棗、栗子做成的臘八粥,色香味俱全,令人賞心悅目,舍不得吃。可是我吃不飽,也不想放下筷子。”老師們可以問:既然“我舍不得吃”,但是“我吃不飽”,這兩者矛盾嗎?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註意。同學們通過思考就會明白:“我舍不得吃”是因為臘八粥太珍貴,太可愛,太好吃了,出於珍惜、節約、保持美好生活的心理,我舍不得吃。“吃不飽”也是因為太好吃了——吃了就忘了別的,吃了也不滿意,但是吃完了還是想吃。這兩句話看似矛盾,其實壹點也不矛盾。他們是統壹的。這樣的文筆讓人覺得真實,可愛,有趣。如果學生理解了這兩句話,就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設計問題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比如《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這篇文章談到三潭印月的教學方法時,我們可以問:三潭印月和百草園在學習環境、師資、學習內容上有什麽不同?作者向往怎樣的兒童教育?妳同意這種教學方法嗎?像這樣提問,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積極尋求答案。

4.善於運用比較。精心設計旨在組織“比較”的問題,整合教學內容。?讀余光中的《鄉愁》和席慕蓉的《鄉愁》,告訴我妳更喜歡哪壹本。?②蘇軾的《浣溪沙》和晏殊的《浣溪沙》有什麽區別,都是感情的表達?請分析作品,談談它們的不同之處。?(3)《南園》和《11月4日浪漫主義代表作》都含有愛國之憂,但風格不同。試著做個比較。故意誤差法

5、經常用“失誤”。在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的情況下,老師故意錯答,寫錯壹個字,意在引起學生註意,挑起戰爭,引導學生先答。比如《扁鵲遇上蔡桓公》的教學中,“醫生治病好。”這句話劃分節奏的時候,我分為“良藥/治病邀功。”我剛在黑板上寫完,同學們差點哄堂大笑。很多同學來糾正我的“錯誤”。壹個學生剛說完,其他學生馬上站起來,說出了他的理由。教室裏的氣氛突然活躍起來。尤其是在說單詞的時候,使用有意的錯誤,會讓學生牢牢記住這些單詞容易出錯的地方,在寫的時候也要註意。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采用問題式教學法,其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是壹個師生互動、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所要求的。因此,我們應該大力倡導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問題教學法,從而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驗工作順利推進。此外,基於問題的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優化具有普遍適用性。只要妳積極實踐,努力學習,無論什麽樣的基礎學校,什麽樣的老師,什麽樣的學生,他們的課堂教學都會收到實效。教育是有規律的,但沒有固定的規律。制定正確的法律很重要。我們應註重開放性、合作性、民主性和提問過程,符合學生發展的時代要求。無論如何探索,壹定會有所收獲,語文課堂壹定會煥發出新的光彩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