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農村舊景散文

農村舊景散文

壹、天井山側

夏天的午後,我站在村前的河邊,眺望遠方。天凈山郁郁蔥蔥,連綿起伏的群山勾勒出壹個朦朧的背景。藍天無限逼近山脊,明媚的陽光灑向遠方,在山根拉出淺淺的山影。

模糊中,我的目光定格在神秘的山影裏。不知道狡猾的野兔是不是在那裏用它把美麗的七彩山雞哄進洞裏?會不會在山旁的草地上悠閑散步的彩鳥,對我面前的溝渠裏不時躍出水面的調皮的魚兒投來不屑的壹瞥——天鏡如畫的山邊,引發了我對人生最初的想象,讓我不知不覺進入了奇妙的童話王國。

對於村民來說,天凈山邊是壹個令人神往的地方,是他們抒發豪氣和無限期待的地方。麥黃時節,興奮的村民們站在田埂上,摘下草帽,凝視著田野。金色的麥浪滾過他們的心田,激發他們最原始的驕傲。他們高昂著頭,擡起眼睛,非常滿意地看著天凈山。當他們看到紅色的天像錦緞壹樣展開時,他們情不自禁地甩開手臂,揮舞鐮刀...

當我大到可以穩穩地跟著羊群的時候,我遠遠地跟著牧羊人,沿著黃土小道走到了天凈山的邊緣。羊壹到被草染成綠色的天凈山邊,就歡快地散開了。它們舒服地聞到嫩草的香味,它們也會停下來。牧羊人放下鞭子,壹動不動地坐在山溝裏,形成了壹座雕塑和壹道風景。藍天上飄揚的白雲,頭頂飛過的鳥兒,溝裏遊動的野鴨,早就吸引了他的註意力。我靜靜地蹲在溝邊,看著羊群和嫩草親密無間,用舌頭把草卷進嘴裏,津津有味地嚼著,忍不住吞咽。

夕陽西下,正在天凈山附近田間勞作的人們直起身子,看到村裏升起的炊煙,拿起農具,踏上回家的田間小路。牧羊人的意識也從沈寂中回來了,拿起鞭子對著羊喊了兩聲。羊群依依不舍地從草叢中擡起頭,嚼著最後壹口嫩草,在暮色中踏上了通往圓柱的小路。

那時,天凈山的山坡和我們的村莊在遠處相互依存,就像壹對戀人深情對視,* * *醞釀著濃郁醉人的田園風情。

許多年以後,當我沿著過去的黃土小路,迎著從田野裏吹來的濕潤的微風,到了天凈山上,發現草地上飄揚著羊群時,迎接我的是壹排排高低不平的房屋,但綠色的草地和清澈的溝渠已經不見了。驚愕之余,頭發花白的老村長拿著鐵鍬迎面走來。我急忙詢問,他告訴我:這幾年為了跟上農村城鎮化的步伐,村裏新建了兩家民營企業,占用了不少村裏的房子,只好搬到天凈山建房。

站在房屋密布的天凈山邊,壹想到村子的氣息在這裏受阻,無法暢通,就感到無比壓抑。回村後,看到每間茅屋周圍都有幾只瘦瘦的羊。走進其中壹個圍欄,只見壹只小羊不停地用嘴拱著圍欄裏唯壹的壹片草地,另壹只老羊躺在天凈山邊,對那片曾經被蹄子踏過的草地有著無盡的留戀。

第二,趙坦

黃河從巴顏喀拉順流而下,奔流至地勢平緩的寧夏中衛境內後,被有“塞外小江南”之稱的中衛美麗的自然風光迷住了。河上的小漣漪,是黃河陶醉的眼睛。

中衛在等待黃河南岸的壹個螺旋灘。螺旋的外層是用墨水點綴在紙上的房子,點綴成狗叫雞啼的村莊。村裏幾百戶人家都姓趙,趙灘由此而來。螺旋的內層依偎在黃河南岸的懷抱裏,默默品味著黃河上漲時水浸潤的喜悅,以及水年復壹年退去幹涸時的落寞。村民的生活運動也在漲水和退水的交替中變化著。

趙坦是壹個嬌小的黃河情人。她在壹次次黃河的深情擁抱中豐滿迷人。昭潭的早晨最美。在層層綠樹掩映的村落裏,總有壹縷炊煙裊裊升起,彌漫在樹林間,宛若人間仙境。初升的太陽透入各家的果園,紅撲撲的桃子和杏子會從枝葉間不時露出羞澀的笑容。

夏雨過後,黃河上漲,河水壹波壹波地蕩漾到沙灘上,親吻著村莊的巖石地基,說著情話。村莊激增。鳥兒在高高的樹枝上飛翔,興奮地大聲歌唱。大人拿著漁具在河灘釣魚,孩子聚在河裏像魚壹樣快樂。晚上,新鮮魚的味道在村子裏四處飄蕩。

入秋後,黃河退去,在河中浸泡壹季的河漫灘蓄水豐富,是鳥兒和孩子們的天堂。壹個清秋的日子,鳥兒在潮濕遼闊的河灘上詩意地漫步,三三兩兩的孩子在河灘上尋找。當有人發現壹個精致的貝殼,驚喜地大叫時,往往會有無畏的小鳥在不遠處歪著頭看著它,眼裏滿是好奇。那些圍在河岸上用鏟子挖的人正在挖箭頭(壹種鴿子蛋大小、藍白色的水生植物,味道脆甜)。在他們的記憶中,沒有比射手座更美味的了。黃昏時分,快樂的小鳥和快樂的孩子壹起回到了村子裏,沙灘上靜悄悄的。

村人唯壹的娛樂就是看露天皮影戲。晚飯後,劇團開始搭建舞臺。古老的木架,雪白的幕布,恍惚而溫暖的燈光,皮影生動,形神兼備,在激烈的鼓樂中在舞臺上彈跳。幕後的皮影戲人挑線唱得委婉,臺前的觀眾看得入迷。最終,皮影戲圓滿落幕,村裏的人還意猶未盡,沒完沒了地嚼著,把精彩的場面帶入了夢鄉。皮影戲裏的故事滋養著村人的心靈,成為他們茶余飯後津津樂道的談資。

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隨著黃河的衰弱,河水已經不再擁抱沙灘親吻村莊,沙灘又增添了幾分寂寞。今天的昭潭並不都是姓趙的人。在結婚,搬進搬出的過程中,有很多異性住戶。電視、影碟機和壹些現代通訊工具也進入了趙坦的家庭,皮影戲已經淡出了村民的生活。顯然,河灘獨特的民俗風情,像摻了水的酒,沒有以前那麽濃烈了,但令人欣慰的是,遠離公路的昭潭躲過了鋼筋水泥的攻擊。環城村的綠樹依然濃蔭滿地,柔軟的樹枝搖曳著,跳著村莊優美的舞蹈;背陰屋的果園依然果實累累,體現了村莊的沈重歡樂。

第三,老廟

村民們壹直仰望村口,這是壹座明清時期的老廟,盡管它只比村裏的其他房子高三英尺。這在我幼稚的心裏給這座老廟蒙上了壹層神秘的面紗,以至於每次走過它的時候,我總是害羞,低著頭,不敢出門。有時候耳邊傳來木魚“呯呯呯”的聲音,我會忍不住擡頭快速看壹眼。

不知道是因為這座廟,家鄉所有六十歲的老奶奶都不吃肉出家了(家鄉對不能出家的女佛教徒的稱呼),還是因為家鄉人世代信佛,所以建了這座廟。總之,老鄉對老廟的依賴就像對黃河的依賴壹樣,是老鄉的親生母親,老廟是老鄉的精神母親。

邀請幾十個居士在老廟裏念壹段大經來拜神,為惠澤祈福,告慰祖先,是村民們祭祖的壹件大事,也是他們多年來的宏偉目標。有些默默無聞多年的人,會因為在老廟裏捧了壹部大經,突然覺得很驕傲。村東的牧羊人楊三,拿著竹鞭,年復壹年在山坡上放羊,好像變成了羊。人們幾乎忘記了他。然而,那年秋天之後,他突然邀請了六十個居士在老廟裏舉行盛大的佛經。木魚清脆的聲音伴隨著豐富的佛經,讓村子安靜下來。去看的人都屏住呼吸,肅然起敬。我清楚地記得,楊三在廟裏對著佛前陳列的祖宗牌位磕頭時,臉上寫滿了驕傲和欣慰。之後的很長壹段時間裏,人們都驚嘆於楊三在老廟裏跑大經的盛況,吹噓他的放養成了大氣候,使他脫穎而出,甚至有人贊美他的祖先。

作為老廟裏的佛教徒,居士是受人尊敬的。在村民的意識中,佛教的修行就是祈求人們平安幸福。在家裏,如果媳婦忘記了婆婆的俗人身份,就在不經意間和婆婆發生了矛盾。婆婆只需閉上眼睛,雙手合十說壹句“阿彌陀佛”,媳婦立刻變了臉色,停了下來。

其實在村民眼裏,莊嚴神聖的老廟不過是幾間舊磚房,裏面有壹尊佛像,兩尊觀音,幾個香爐。當我敢於正視老廟的時候,我已經在老廟推動的佛教文化氛圍中成長,對老廟有了深刻的認識:千百年來,淳樸的家鄉人對佛的信仰已經根植於他們的靈魂深處,他們深信只要有這種長久而虔誠的信仰,佛就會顯靈,保佑人類。所以,老佛殿雖然簡陋,卻是人們祈禱的聖地。

前不久回去發現村裏原來的兩處風景已經從三處消失了。但老廟依然矗立在村口,就像家鄉人對美好生活執著而堅定的信念。

第四,何山大橋

橫臥在通往縣城半路的山河大橋上,對村民來說就像壹道心理屏障,對進城有壹種莫名的恐懼。

何山橋,顧名思義,是壹座依山傍水的橋。乍聽起來氣勢磅礴,立刻讓人聯想到壹座橫跨祖國大好河山的彩虹般的大橋。其實並不是。這裏的山是群山盡頭的懸崖;這裏的河流是黃河中上遊的壹條支流。寬闊平坦的公路以離路面十幾米的落差落在崖底,支流漫溢形成幕瀑,像壹個霸道的障礙物。壹條窄窄的石橋,不到公路寬度的壹半,橫跨在簾瀑上,路段是近乎垂直的陡坡。

歲月裏,總有人倒在山河橋下,死了。壹大早,漂亮能幹的陸阿姨收拾好東西,帶著甜甜的笑容離開丈夫和孩子,滿懷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騎著嶄新的自行車進城賣羊絨。黃昏時分,傳來了陸阿姨滑倒在橋下的壞消息...這種悲劇上演了,這使得路人走到何山大橋,都退縮和嘆息。

然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永遠不會在這座陡峭的石橋上止步。也許是為了喚起人們走向富裕之路的勇氣。山河兩岸總是到處都是瓜果,絢爛的花朵把季節染得暖暖的。坐在路邊望著橋嘆息,路人忍不住把目光移向山河,耀眼的美景頓時點亮了他的心。路人毅然收拾行囊,放下勇氣,走向石橋。

有人斷了山河橋,但更多的人跨過了山河橋,用自己用汗水換來的農產品換來了自己渴望已久的東西,來裝扮平淡的日子。何山大橋,承載著人們美麗的夢想,讓人壹次又壹次地顫抖和快樂。

當我再次經過何山大橋時,時間已經過去了二十年。何山大橋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我面前。半圓形的石拱門和半透明的涵洞傳遞出出眾的魅力。橋兩邊的藍灰色石柵欄,就像兩排士兵守在邊上,給人壹種安全感。懸掛在橋下懸崖底部的簾瀑成了壹道亮麗的風景。在車子順利通過平緩的山河大橋的那壹刻,家鄉人過橋的兇險壹幕出現在眼前,我百感交集——這座建在崖底的石橋,承載了家鄉人的許多哀愁和夢想,也將承載家鄉人的許多幸福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