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那壹刻,熄滅聖火,這是奧運會的規定動作,就像寫論文壹樣。北京冬奧會閉幕式總導演黃輝透露,用中國詩歌來表達這兩個重要的“規定動作”可謂煞費苦心。
關於奧運會閉幕式的固定環節“追憶”,在2016巴西裏約熱內盧奧運會上,葬禮首次以緬懷逝者的形式在奧運舞臺上演。韓國平昌冬奧會和日本東京奧運會上都有“追憶”環節。對此,黃輝表示,雖然中國的文學、戲劇、影視作品中經常表現生死,但在盛大的演出中表現出來,是壹個很大的問題。
“在漫長的創作過程中,張藝謀導演定下基調,詩意地表達。”黃輝說,幾經推翻,在與總導演張藝謀、總編劇於蕾不斷磨合的過程中,他終於提到了“光之紀念碑”。此後,創作團隊還找到了另壹種象征性的“語言”——折柳。“古人離別時,會把柳枝折在城邊或河邊的柳樹上,送給即將離去的親人。所以我們想到讓演員們手裏拿著發光的柳條,用中國人的方式講述記憶和離別的故事。”黃輝說。
在“追憶”環節開始時,80名聖女悠閑地走到地面屏風前,在腳下拖出柳條樹枝,同時在屏風上畫出壹幅古老的垂柳圖。微風吹過,柳絮在屏幕上飛舞。這時,365個男女老少出現了,手裏拿著發光的柳條,從四面八方慢慢走到地面屏幕的中央。此時,105束光升向天空,形成了“光之紀念碑”,也讓中國人想起了為逝去的親人掃墓的場景。黃輝補充道:“設定365人意味著365個日、月、年的思念,日、月、月的變化強調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