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求壹條杜甫草堂景點的資料。

求壹條杜甫草堂景點的資料。

各位朋友,歡迎參觀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在成都居住時的住所。公元759年冬,杜甫為躲避“安史之亂”,舉家從隴右(今甘肅南部)到蜀。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我們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邊搭建了壹間小屋居住。第二年春天,小屋建成,取名“成都草堂”。

詩人在這裏生活了近四年,240多首詩流傳至今。由於成都遠離戰火紛飛的中原,草堂地處鄉村,詩人的生活相對穩定,心境相對寧靜,使得他在草堂的詩歌創作多帶有田園風味,如唐城、江村、《春夜喜雨》等。但杜甫畢竟是壹個有著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他對國家前途和人民命運的關註和焦慮,總是讓他無法忘記現實。因此,關於國家和人民的詩歌仍然是他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壹時期創作的著名詩篇,如《秋風吹破的小屋》、《別了》、《病橘》、《幹棕》等,都是感人至深、不朽的現實主義作品。正因為杜甫在成都的詩歌創作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學財富,後人才把成都杜甫草堂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

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門

當我們來到草堂的正門時,我們看到壹條碧波蕩漾的河流在門前循環。這就是杜甫詩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說起“浣花溪”這個詩意名字的由來,有壹個感人的故事。相傳,湯河邊住著壹位美麗善良的姑娘,名叫任。壹天,當她在溪邊洗衣服時,來了壹個渾身疥瘡的和尚。行人都躲得遠遠的,但這個女孩兒任並沒有讓路。於是和尚脫下沾滿膿血的鏡框,求她洗,姑娘欣然接受。我不知道剛壹入水,溪水裏就開滿了蓮花,再看那和尚,已經不見了。人們非常驚訝,他們把這條河命名為浣花溪。

事實上,浣花溪的名字和石人沒有任何關系。更可信的說法是,當時由於溪邊居民多為造紙,取溪做十色文具,“其色如花”,故名溪。唐代的浣花溪,又寬又深,能航行大船,溪邊風景秀麗。杜甫的詩《絕句》生動地描述道:“兩黃蓬明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陵秋雪(岷山在成都之西,古空清朗,遠眺雪山),大門口停泊著吳棟萬裏船(浣花溪屬於長江水系,出撫河可乘船直達吳棟)。正門匾額“草堂”是清代康熙十七子、雍正帝的弟弟郭親王所寫。對聯“萬裏橋西府,百花潭北莊”是杜甫《懷瑾水居誌》詩中的壹句話,指出了草堂的地理位置:“萬裏橋”在現在的南門橋。三國時,蜀國的諸葛亮派魏飛去東吳,在那裏舉行了壹次告別宴會。諸葛亮深感此行路途遙遠,聯吳抗魏任務艱巨,就說:“。這座橋因此得名。草堂在橋的西邊;“百花潭”現在被稱為浣花溪上遊的“龍爪堰”。有人說它的名字是因為這裏淺水急,壹浪高過壹浪,百花齊放。還有人說是因為當時浣花溪兩岸花木茂盛。“二十裏香續,青羊宮去浣花溪。”(陸遊詩)花開花落,池水溢香。所以,草堂在池子的北面。現在的百花潭不是現在成都的百花潭公園,而是清朝的黃雲谷在參觀百花潭古遺址時被當地人誤認為的。

步入正門,只見滿園翠竹,綠水繞繞,壹派自然美景,正應了杜甫的詩句:“浣花溪在水西端,主人是補林堂。”

大仙

“巡”是官職,古代官員辦公的地方。因為杜甫曾經在學校的工程系做過左拾穗和外交部長,後人出於尊重給這座建築命名。

大廳裏的杜甫雕像是中央美術學院著名雕塑家錢紹武的傑作。這座銅像是跪著的,幹瘦的,用比較抽象誇張的藝術造型,來表現詩人苦難的人生和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在這裏駐足凝視,仿佛感覺時間回到了1200多年前,詩人在河上漂流。他跪在船頭,用手撫摸著卷軸,頭微微歪著,眉頭緊皺,像是在向天空發出壹聲沈重的嘆息,“哀愁何時才結束?”

杜甫,本名子美,名少陵,712年生於河南珙縣,770年因貧病死於湖南湘江壹條船上。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三個朝代。因為他“要做君子,要做君子”的偉大政治抱負,從來沒有得到重用,壹生顛沛流離,吃了很多苦。因此,他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當時社會存在的矛盾和弊端,體會下層社會的艱辛和困苦,並且都用詩歌反映出來。他傳世的1400首詩,大多是反映現實、關心國家和人民的不朽之作。如《三官三別》《車店》《二供路》《從北京到豐縣》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代表作。由於杜甫有著深沈博大的思君、憂國、愛民的情懷,又由於他的詩歌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創作的最高成就,後人把他奉為“詩聖”。葉劍英元帥曾寫對聯評論杜甫寫詩,直指社會流弊和漢奸,其愛國情懷和對人民的關懷如日月之明。這是對杜甫思想及其詩歌創作的極高評價。

還有壹幅清代學者顧復初的著名對聯,掛在大丹的東西墻上。關於第壹部分“壹代不同,壹代有多少詩人?”我(作者)和妳(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中國有多少詩人、詞人曾經像妳我壹樣才華橫溢,立誌報國?但不能被世人重視,只能臥龍臥虎,伸不開遠大誌向!第二副對聯“劉先生也住草堂,長住天地,明月清風。”也就是說,妳,杜少陵先生,和我壹樣,留在了四川做客人,卻帶著明月清風離開了這個草堂,和天地壹起生活。言下之意,我的命運更加不幸,什麽都沒留給後人,卻只能消失在身後。但作者沒想到,正是因為寫了這幅對聯,他的名字才不得不和草堂壹起保存。這副對聯很含蓄,耐人尋味。在1958期間,毛澤東同誌參觀草堂時,仔細觀看,沈思良久。郭沫若稱贊其“句句明,高調千古”。妳能嘗到它獨特的魅力嗎?“妳還可以在大塔裏看到杜甫草堂的全景。杜甫於公元765年春離開成都,沿長江東漂。詩人走後不久,草堂被毀腐朽。

五代時,詩人韋莊是成都前蜀政權的宰相。當他發現草堂廢墟時,便“重聚草堂”,以表達對杜甫的懷念。北宋元豐年間(11世紀),成都知府呂大方再次重修,墻上繪有杜甫像,使草堂成為紀念祠堂。在以後的朝代裏,又多次重修草堂,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和清代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基本奠定了今天草堂的規模和布局。經過壹千多年的演變,昔日“茅第壹畝”的杜甫草堂故居,如今已成為人們向這位“詩聖”致敬和悼念的紀念建築群,其面積也擴大到240余畝(包括梅園和建國後擴建的原草堂廟)。因為這裏既是詩人故居,又有紀念祠堂的性質,所以整個園林和建築有機融合了兩者的特點:建築風格古樸典雅,不是很高大,但又貼近民居;建築格局以壹條中軸線貫穿,從正門、大塔、詩史館、柴門到工部神龕的主要建築都在這條線上,兩側對稱的附屬建築,溪流取回,小橋相連,竹林掩映,既莊重又典雅。漫步其中,既能向詩人們致敬,表達心中的敬意,又能回歸自然,暢想古老的愛情。因此,草堂是紀念性建築與園林景觀相結合的成功範例。

石獅塘

詩史館是杜甫草堂紀念祠的中心建築。由於杜甫的詩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盛到衰的歷史,素有“以詩證史,以詩補史”之稱,故有“詩史”之稱,建築也因此而得名。

在大廳中央,有壹尊由中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雕刻的杜甫銅像。雕像兩側是朱德同誌題寫的對聯:“草堂留後人,詩人寫千秋。”這幅對聯顯示了杜甫及其故居草堂在人們心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還有壹副近代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詩人、書法家郭沫若寫的對聯:“先賢哲人在人間瘡痍詩,百姓疾苦在筆底。”這幅對聯高度概括了杜甫詩歌的兩個方面:憂國(第壹聯)和憂民(第二聯)。內容深刻,作品穩定,書法別致,富有激情,壹直為人們所稱道。

水檻和柴門

出了詩史館,我們看到壹條小溪穿插在建築之間,壹座小石橋連接著車流。在橋左側的竹林裏,有壹條橫跨小溪的“水檻”;過了小橋,“柴門”面對面開了。“水檻”和“柴門”是杜甫草堂曾經有過的建築。杜甫詩中有“添水檻釣魚”“柴門不逐河開”的描寫。所謂“水檻”,就是水閣上的木柵欄,“柴門”不過是小屋的柵欄門,可以說非常簡陋,遠非我們今天所見。現在的“水檻”和“柴門”是後人重修草堂、擴建花園時修建的標誌性建築。然而,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事物和想到人,想象詩人在這裏迎接客人或在柵欄上釣魚。壹幅明代何所寫,陳所補的對聯,今天掛在柴門的柱子上:“光有千縷,信有文章驚滄海;千年仰慕,尤老車馬駐江幹。”對聯的構思很巧妙。第壹副對聯“輝煌”出自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的詩句“杜麗文章在,烈焰長。”而“信文章驚滄海”和第二聯“遊老車馬駐江幹”出自杜甫《賓至》詩中的兩句。杜甫的詩的意思是:我有哪些震撼世界的傑作?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會坐著車馬來到河邊互相拜訪!這是詩人自謙的話,但在兩首詩中各換了壹個字:把“氣”換成了“信”(其意為真實肯定),把“人”(克己克己之意)換成了“猶德”(猶德,靜而不動之意),整副對聯的意思就變成了褒義:妳老公。不是嗎?我們今天也加入了這個行列,我們從萬裏之外跋涉千裏來探訪草堂。可見對聯的作者還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亭子裏藏著壹塊石碑

工部神龕的東面,有壹個小,石碑上刻著“少陵草堂”四個字,也是太子郭的手跡。

“少陵”原本是壹個地名,在Xi安南部的長安縣。這裏在古代曾是杜的舊址。漢武帝宣帝死後葬於此,所以他的陵墓被稱為“淩渡”。附近有皇後許的墓,因為比陵墓小,所以叫“少陵”。杜甫的遠祖是“京兆淩渡人”,他本人也曾長期居住於此。他在詩中曾自稱“淩渡爺佬”、“少陵爺客”,所以人們稱他為“杜少陵”。前面說過,杜甫的茅屋早就毀了。

公元761年的秋天,壹陣強風吹過他苦心經營的小屋,使詩人寫出了不朽的名篇《小屋被秋風吹破》。詩人“壹望無垠的建築群,是天下所有窮人的大避難所”的理想和“壹個人凍死就夠了”的無私精神,幾千年來壹直令人感動!當然,不難看出這個小屋是很脆弱的。杜甫走後,草堂破敗不堪,後人多次重修。這裏成了紀念聖地,很難找到“小屋”的痕跡。建造這個草堂的目的是為了喚起人們對過去簡樸自然的草堂的聯想。看來這個目的達到了,很多參觀草堂的人都會在這裏拍照留念,就是最好的證明。

茅屋景區

可惜不能參觀杜甫寫下不朽詩篇《草堂被秋風吹破》的草堂。為了彌補這個遺憾,讓大家更好地欣賞杜甫的生活環境,杜甫草堂博物館近年來重建了壹個“草堂景區”。

在我們眼前的,是按照杜甫詩中的描寫,按照明代重建草堂的格局,恢復重建的“草堂景區”。景區溪水環繞,綠樹成蔭,竹籬柴飛,綠草如茵,營造出杜甫詩中所描繪的“北有我,南有我,春水泛濫”、“清江是抱村之歌”、“布居必有林泉”、“柴門古道”、“野舊籬歸河岸”、“草深迷墟”等田園景象。推開吱嘎作響的柴門,左邊種上“四棵松”,右邊種上“五顆桃”,古南與相連,綿竹披上綠雲,菜園綠了,藥欄陰慘慘的,詩人老伴畫的棋盤還留在石頭上,小兒女的魚線還靠在籬笆上...這些都讓人感受到詩人生活在這裏時濃濃的田園情趣。按照川西農村民居風格搭建的簡陋小屋,印證了杜甫“知毛齋極低小”的描述,讓他不自覺地背出杜甫的詩《江村》:“但有故人提供米,別無所求!”

遊覽杜甫草堂,也有值得壹去的地方,紅墻、翠竹掩映的花道、碎瓷鑲嵌、古樸獨特的“草堂”影壁、美麗迷人的梅園。不需要我壹壹介紹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