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革命民主主義者和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發表於1835。本文展示了他的批判現實主義。
別林斯基認為,文藝作品應該真實、正確地再現生活。我們不應該裝飾生活,而應該復制和再現生活,就像壹面凸出的鏡子,把生活復雜多彩的現象反映在壹個視野之下。在此基礎上,他把詩歌分為理想和現實兩個部門。理想的詩歌是詩人根據自己對現實的看法和態度來決定自己固有的思想,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再創造;然而,現實主義詩歌忠實於現實生活,再現生活。雖然別林斯基認為只要符合自己的條件,即理想的詩與情感相和諧,而現實主義的詩與表現的生活相和諧,沒有好壞之分,但他基本上更傾向於現實主義的詩。認為現實主義詩歌符合這個時代的“基本要求”,描寫的生活是真實的。“哪裏有真理,哪裏就有詩”。
別林斯基把典型性放在藝術創作的首位,認為典型性是創作的壹個基本原則,沒有典型性就沒有創作。而且認為這種典型性是文藝創作本身的顯著標誌之壹,是“作者的紋章標誌”。典型是讀者熟悉的陌生人。這充分揭示了藝術典型的* * *與個性相統壹的特點。
別林斯基論述了文藝創作的規律。他認為文藝創作是“無目的的和有目的的,無意識的和有意識的,獨立的和依附的,這是它的基本規律”。他解釋說,藝術家在創作時,想在作品中象征性地表達某種觀念,所以他是有目的的,是在有意識地行動。但是在創作的過程中,他所要表達的並不是以理性為主導的意誌。所以他的行為是“無目的無意識”的。關於“依賴與不依賴”,他認為“詩人是其對象的奴隸,因為他無權過問對象的選擇或其發展,因為沒有它,他就絕對獨立於他的靈感,無論是命令、原則還是他自己的意誌都不能使他創作”。這樣,在他看來,創作是自由的,不僅僅依賴於作者,作者處於主動和被動的地位。他既是奴隸,也是創造的主人。但在靈感問題上,他基本上是推崇柏拉圖的“狂喜”理論,誇大了無意識的作用,這不能不說是他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