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作者直接敘述文章中強烈的感情,不加掩飾,讓強烈的感情直接傾吐出來。
比如: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只有無邊無際的宇宙,無邊無際,止不住充滿悲傷的淚水。(陳子昂《幽州城樓上》)全詩以慷慨悲涼的筆調,直抒詩人遊幽州臺的悲痛、失意和苦悶。
利用壹個場景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杜牧《伯秦淮》)是壹種間接抒情,通過對現實場景的描寫來表達作者的感情。
如:煙籠冷水月籠沙,秦淮酒家附近夜泊。商人不知恨國,仍隔河唱“後院花”。
這首詩的前兩句是描寫風景的,後兩句是抒情的。寫的風景不是萬裏晴空的月夜和萬裏無雲的藍天,而是壹輪霧蒙蒙的月亮,籠罩在冰冷的海水和白沙中。景色如此淒涼,氣氛如此冷峻,為後兩句中作家的焦慮增添了氣氛和色彩,兩個場景融為壹體。
(指文學作品)感覺和背景愉快地/適當地融合在壹起
在景物描寫中融入作者的主觀感受,使詩歌達到“物我合壹”的境界,分不清哪個是“景”,哪個是“情”。
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越來越好了,鳥也回來了。這話有道理,我都忘了想說什麽了。
這首詩表面上是描繪風景,實際上卻隱含著詩人超脫塵世、熱愛自然、遠離官場的情感境界。
活動與惰性的關聯
指對動態或相對靜態的人、事、景的描寫。
比如妳在月黑風高的地方看到壹盞漁燈,妳就會看到壹只小小的螢火蟲獨自壹人。微微風浪,散如河星。
全詩以簡單的方式描繪了詩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風景。前兩句是靜態的,後兩句是動態的,動靜結合,相得益彰。
動態對比靜態。
它是壹種對比手法,即通過對動態的描寫,渲染對比靜態,即在動態描寫中表現靜態。
如:人閑桂花,夜靜山空。月出驚山鳥,聲入春溪。(王維《觀鳥溪》)
詩中所寫的落花、月升、鳥鳴等景物,都是動人的場景,同時也通過這些動人的場景,更加突出了春溪的靜謐。“Tonamiyama更幽”,越靜越靜。這裏面包包含辯證法。
拿著東西表達自己的意願。
是壹種間接抒情,拿著東西表達自己的意誌,是借助於描寫某件事或某件事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如:垂下飲清露,流出疏桐。蟬離蟬遠是因為蟬在高樹上,不靠秋風。(余士南《詠禪》)
詩中描寫的蟬的形象是:蟬垂著觸角,在枝頭吮吸著幹凈的露珠,陣陣蟬鳴從稀疏的梧桐樹間傳來。住在高處,哭聲自然傳得遠,不靠風的力量。在詩歌中,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是他對生活的感受:凡是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所以他們的好名聲是可以傳得很遠很遠的,不需要靠別人的吹噓。可見,寫蟬是基礎,抒發自己的感情和誌向才是真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