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三十壹年,蔡善被任命為揭陽知府。他先選了《揭陽八景》並題名。據揭陽縣誌記載為:玉橋喬蓉、南溪漁歌、雕鰲紀弦、梁溪嶽明、黃岐晚翠、紫峰肖春、橋樓焦姣、雙峰晚鐘。
特點:
1.蔡善選的《揭陽八景》提出了整體格局,思路清晰,符合揭陽縣“依山傍水,尤其水勝”、“異於廣東水鄉”的地方特色。
2.八大景點中,“水景”占了壹半,分別是玉橋喬蓉、南溪漁歌、雕鰲仙蹤、梁溪明月,景點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排列。“山景”有兩個,分別是黃琦的《晚青》和紫峰的《春曉》。讓人們領略到“壹泓碧水如絲帶,兩岸青山如畫屏”的“嶺南水城”的勝利。除了景觀之外,還有焦姣和雙峰夜鐘兩座古建築,既有天然的,也有人工建造的,可以展現古城榮成的秀美風光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3.蔡善選的《揭陽八景》填補了“八景”的文化空白,造園技法嚴謹,布局合理,特色鮮明。並以四句並列的標題,營造出優美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引人入勝。產地:
明朝崇禎二年,“潮後七賢”之壹的郭將授與國子監,“休歸省籍”。宗祧《郭年譜》載“王先生家,封侯,聘其修城誌。”郭才華橫溢,治學嚴謹。在編纂《揭陽縣誌》時,他對《揭陽八景》進行了修訂,即對名篇駢文的用詞進行了提煉,避免重復,使題景實質豐富,更加貼切。
特點:
“改壹兩個字,斷幾根須。”修改“揭陽八景”並不容易。原來是煞費苦心,用心良苦。郭對《揭陽八景》的修改,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標題,個別場景的名稱在文字上有所改動。比如“紫峰肖春”改為“紫峰春情”;黃琦《晚崔》和雙峰《晚鐘》中的“晚”字重復,改為黃琦《晚崔》;南溪漁歌與梁溪嶽明的“xi”壹詞重復,改為南浦漁歌。經過郭的修改,揭陽的八景是玉橋、南浦漁歌、雕鰲、梁溪、黃岐、紫峰、橋樓、雙峰晚鐘。《揭陽八景》為蔡善所選,郭所修,為後人所公認,流傳久遠。
八景賞析:
黃岐崔西
黃岐山位於榮成東北部的八裏。它因其黃色的山脈和多樣的道路而得名。黃岐山東西走向,綿延十余裏,主峰高近300米。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在此居住,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這裏山巒蔥郁,曲徑通幽,風景秀麗。有明代古塔和嶽容墓、半山亭、綠雲廟朱崗巖和沃雲洞。還有宋代才子陳等古跡,以及歷代著名遊客留下的石刻墨跡。登上黃岐山,遠眺榕江,如彩練纏綿,俯瞰全村,盡收眼底。看西邊紅日落山,鳥兒歸巢,牛羊下山;聽牧羊人吹笛,山僧木魚,在叢林中纏綿。傍晚黃旗美,遊客戀戀不舍。所以《齊靈之鐘》中有詩:“殿隱於林深處,煙鎖於黃昏。冷鐘初動月上,疑石敲潮岸,須梵文譜成管弦樂弦。青天鳥語聞,白雲有僧傳。我燒香已久無眠,壹百八十霜傾天。”農歷正月重陽節,遊人觀光乘勝,男女登高追憶往事,是郊遊的好去處。黃岐山是揭陽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征。近年來,政府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投入巨大。、建亭建寺、鋪石板路、改造山景、美化環境,使之成為知名的旅遊景點。
橋樓焦姣
橋樓原來在縣衙前院,是用來敲鼓報班和吹早操的。明天啟元年(1621年)進賢門建成後,移至進賢門樓。進賢門樓共分三層,下層為甕城門,中層為城樓,上層為琉璃閣,四周有花窗和紅漆畫柱。雄偉壯麗,榮成五門之冠。晨曦初露,塔上的號角隨風破曉,驅散晨霧,迎接晨光,故稱“橋樓焦姣”。1937年,修了環城路,拆了城墻,只剩下這壹個城門,作為東邊進城的門戶。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進賢門已經失去了“門”的意義,成為街心花園的壹部分。寶塔仍然存在,但它們已經成為歷史遺跡。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周圍建築樓層的不斷增加,原城墻近三分之壹被埋在地下。再加上年久失修,整個塔的內外外觀損毀嚴重,很難再找到古八景的韻味。近幾十年來,多次修繕,恢復原貌,栽花栽樹,蓮花池噴水,使古樓重現生機。並經常在樓上開展書畫藝術展和娛樂活動,成為人們休閑的場所。學生和遊客走過這扇門是幸運的。大多數遊客在這裏等候。
雙溪嶽明
壹輪明月在雙溪,在堡鎮的東邊,榕江南和北江在海上交匯的地方。據清代《韓江盧文建》記載,“兩溪匯流壹明月,揭陽兩溪壹景也奇。中秋和傍晚漲潮,月亮在普桑石鯉尖升起,匯合處可得雙月影。”這裏河道開闊,每到月夜,人們就在這裏劃船,夜景就是壹個陶人。所以清代卓博先有詩“楠溪水遇北流,秋影落銀蟾,欲令潮吹玉帝,飄流似泛洋大陸。”郭在《兩江明月》中也有壹句“久久懷念如練語,加月之意,使江心更爽”的話。明朝天啟年間,為了防止倭寇入侵,這裏填了七堆巨石,防止倭船入侵,取名七星石。
玉嬌榕
玉嬌橋就是北滘橋。它始建於宋末。明代修城時,改建為三孔石拱橋,有開關,在水門上形成玉窖。清代改建為單孔拱橋。在橋的河邊,有兩棵大榕樹,盤根錯節,郁郁蔥蔥,掩映成蔭,像壹個華蓋,氣勢磅礴,自成壹體。古有詩雲:“時同陀根,初在石灘,侵土膏久,似柱,株似橫鶴形,枝如偶……”又有詩曰:“環城奇樹傲群峰,植於清溪崔瑩,夜月舞鶴於印稿,雪浪嘯秋吟龍。其實在漢史上叫千株,但並不為秦始皇所推崇。清代古榕枯萎,雖被後人補種,但並不陌生,周圍還有數十株挺拔的木棉,故又被稱為“玉窖棉蔭”。如今,該歷史遺跡模糊不清,仍聞名於世。1938年,國民黨縣政府將墻城拆除,改建成沿墻環城路,北滘橋成為環城路上的公路橋。
雙峰夜鐘
雙峰寺舊址創建於宋代紹興十年,盤溪首府雙山,僧人法山。後遷至榮成馬山巷雙峰寺,占地27000平方米,是我縣最大的古寺。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冬十月,全國各地寺廟被毀。次年,揭陽的寧府(在榕城)、郭華(在仙橋)、奉化(在白塔)、富寶(在桂陵)、雙山(在桂陵)、紫府(在梅山)、府城(在新橫羅山)等地的廢田,將歸雙鳳寺所有。清雍正六年(1728年),雙峰寺毀於壹場颶風,知縣陳叔之將其修復。昔日的廟中,竹樹垂掛,樹影婆娑,曲徑通幽。每當太陽落山,鳥兒歸巢,鐘聲、鼓聲、鈸聲、木魚聲、梵文經書聲不絕於耳,也是有趣。
南浦漁歌
南門街口的環城路外,曾經是壹片江邊淺灘,倚城臨水,是漁民停船的地方。這裏南門街河面寬闊,水流平緩,長梭魚(俗稱刺魚,又叫鳳魚或鰹魚)成群,漁民捕撈,白天的漁船數量設計為圍捕,由遠及近,敲木高蹺撞木板,模仿聲嘶力竭的漁歌,然後全網捕魚。晚上,漁民們聚在沙灘上,賣著鮮魚,點點燈光,悠揚的漁歌。因此得名。南浦,在揭陽文明史上,曾經是壹道亮麗的風景,有著絢爛的歲月,奇妙的魅力,璀璨的風采。時光悠悠,江河滔滔,生命不息。曾經的《南浦漁歌》如今已難覓蹤影。南浦的詩變成了空靈的形式。歷史再長,風景再美,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也必然會被現代化所取代。
雕奧紀弦
雕鰲橋,現在叫吊橋。據清代《統誌》記載,城西二裏是南北兩河的內帶,春天是敖橋。
湖水在追浪,船在駛過,像離弦的箭。相傳唐代呂洞賓(春陽子)成仙後,曾遊至此處,在橋邊寫下詩句:“桃花浪暖玉門高,平地驚雷怒。願借天庭之虹,垂鉤直下捉金傲。”後來因《釣仙蹤》而出名。建縣前有橋,建縣後建五孔石橋。明初毀於水,北河附近建木橋。明中葉,原址建有三孔石拱橋,後被水劫。清初改建為兩墩石橋。因為兩河之差,每次經過於春雨,北水南下,魚兒逆流而遊,橋邊垂釣者多。明代市府官員曾靜寫過《鰲橋上釣魚》壹詩:“誰造鯨巨高金背,鎖波過天,若問絲手在水流中,不釣何魚而只釣鰲。1965揭陽縣人民政府為改善西關地區交通狀況,將吊橋改建為鋼橋,長20米,寬7米。20世紀90年代初,懸索橋被改建為24米寬的鋼筋混凝土橋。
墨子春景
墨子山,也被稱為鳥山或筆架山,位於榮成以南五英裏處,與仙橋山隔河相望,山高50米。以前滿山都是桃李,山坡上還有寺院和書店。每當春光明媚,山清水秀,桃李盛開,景色迷人。據說嘉靖建議的鄭宜初曾在此求學,並聚集弟子講學。清康熙二十三年秀才鄭煉曾寫下《紫陌春情》詩:“春郊艷陽天延,我隨即問俗。綠橋初起,楊樹葉短,新紅古院杏花垂,幾村雞犬隔籬,十畝原田霧蒙蒙,處處枝繁葉茂,卻教人深深傷痕。”姚姓卓伯賢也寫過“獨煙舟渡千溪,春皮路未失,芳草未賣,奶鶯初飲啼”的詩。
鏈接壹:七法《榮成八景詩》
金容成色
樹木茂密,郁郁蔥蔥,據說是郭玲的古榕樹鄉。
四時霜蓋煙,壹片雲雜青。
路左邊唱年歌,州南在這壹天背甘棠。
是苦土的歇息日,故使余陰涼。
玉焦面飲
玉川像壹條環城帶,以綠影入眼。
淤泥已吐水,禁止遠赴碧漢千雲。
想象有它自己的特質,獨立只是我的心。
我不相信放松和寒冷是不可能的。很多年來,國海都很孤獨。
墨子春景
春天早早來到紫峰,漸露崢嶸與世人相見。
顧黛凝雲初映曉,新苔轉晴久。
烏鴉鶯在城市的北部,在顏夕的南部跳舞。
都說東風無所期,是時候給山留個煙景了。
黃岐萬翠
看著城北的山,我已經無憂無慮,清凈了好久。
春石情見因色暗,煙霞癮,素心印。
每當積雲看到壹堆雙孔,新月處就出現壹個高峰。
十裏光難抵,千年質自成。
梁嶽明
雙溪豎帶拖榮成,愛輕潮晚生。
半傾城白,鏡下寂寥。
遠山助雲掃,藻浮近場迎。
長時間背宣徽,猶如練習語言,增添了對河流的感情。
雙孔排煙
煙雲有意尋日,雙孔林光其實遠。
綠霧春來如生成,白雲秋去如團遊。
幽山玄妙,佛如冥冥中幽處。
看眼前松竹影,方知千年色空。
元大高登
龜山寶塔有元的內涵,出類拔萃者唯尊。
欲鎖宮柱,先民強而有力。
在南方,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將參加會議,而在北方,所有的高峰都將蜂擁而至。
如果問雲上還有沒有參與的層次,人文精神壹開始就被解除了。
奧喬雕郎
溪城就像壹個被水包圍的島嶼,它從西向東流動。
萬裏海風影滿,百山眉滿。
秋天,感覺潮汐很強,經常偷看月亮上的影子。
每次聽滄浪歌,眼裏都知道。
鏈接二:八個場景
《揭陽縣誌·碑》載“乾隆二十六年,黃大河所繪縣誌八景。”黃大鶴,如臯龔升人,代表揭陽知府與徽州潼關(巡撫助理)。他精通藝術,擅長書法和繪畫,並繪制了“揭陽八景”畫卷。整幅畫面水墨淋漓,展現了“嶺南水城”的美景。景觀是八景的主要構成,八景按“方位”排列,壹覽無余。暢遊畫報世界等八大景點,自得其樂。
環節三:八景選擇溯源
回首往事,選擇“八景”取勝差不多,始於北宋嘉佑年間的“贛州八景”。贛州是中國“八景”文化的發源地。邵聖元秋,蘇軾遷居縣城南部,曾登上贛州“八景臺”,遊覽“贛州八景”。他在《八景八詩序》中解釋,選景為“八”有“不可數”之意:“芷湖若有八景,則有寒暑、早晚、晴陰之別;有無數人感受到了坐、站、情、哀、悲的變化。”
南宋慶元年間,杭州畫院畫家畫西湖勝景,開始用四字排比句為勝景題名,別出心裁,創意十足,格調更為高雅,聲韻和諧。之後其他地方紛紛效仿,都是四個字的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