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期,王永民就讀於南召壹中。他聰明好學,深受老師們的喜愛和同學們的欽佩。他各科成績基本保持在98 ~ 100分之間。教物理的老師曾經因為他靈巧的小火柴棍而對他格外尊重。他親手制作的精美木盒,除了他自己,任何人都不能打開。那時,他常常感嘆中國的發明創造成果太少。他曾經向同學們傾吐過這樣壹句豪邁的誓言:“打開我們的物理、化學、代數、幾何課本,上面印著外國人的頭像。為什麽我們中國人不能有偉大的發明創造?我們努力把自己的頭像印在課本上。”
偉大的理想產生偉大的力量。王永民調到南陽市科委後,通過大量的實踐研究,認識到只有采用漢字編碼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漢字電腦化的問題。他向地區科委領導自告奮勇:“請把校對漢字輸入照排機鍵盤的任務交給我。我有軍令狀,除非我能揚名立萬,否則我絕不做人!”從此,他開始在崎嶇的山路上攀登。
王永民從65438年到0978年請示任務後,借助甲骨文《辨》、《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天書,對漢字的詞源、構詞法進行了歷史分析和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他進壹步選定《現代漢語詞典》為主要研究對象,將其中的12000多個漢字逐字逐句分割,反復考證,將每個字的“詞根”壹壹抄下,* * *抄了五六萬張,然後分類統計,登記造冊。他第壹次發現12000多個漢字是由600多個字根像搭積木壹樣組合而成的。然後用了三年時間總結合並了600多字。每減少壹個部首,國標中的七千多字要重新編碼;每按壹個鍵,都要把幾萬張牌再推過來,直到敲打七八次。王永民踩著10米高的牌堆,把600多個部首壓縮成140個鍵,90個鍵,75個鍵...直到按鍵達到了電腦的國際標準——26鍵。最後,他讓中國漢字登上了國際計算機館。
1983 10,王永民帶著他的五筆漢字電腦走進了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正廳,首次參加了34個研究所參加的中文信息處理國際研討會,並在這裏展出。
兩天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團長帶領壹群外國專家來到“南洋”這個小標誌前,親自對其進行了檢驗。他們問:“妳能壹分鐘打54個字嗎?”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高水平的數字漢字輸入法。王永民的電腦操作員自信地回答:“恐怕不行。”
為了避免死記硬背的嫌疑,測試選取了外賓帶來的材料作為樣本,並使用準確的日本電子表計時。王永民的操作員看著稿子,手指輕輕壹點,壹串銀白色的漢字迅速映在屏幕上。看表:4分10秒,數漢字:467。每分鐘112字!
經過幾次測試,沒有任何變化。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主席理查德·高斯博士不由自主地豎起大拇指,對王永民說:“妳的方案是最好的!”
1984年9月,王永民接受邀請,赴美國參加全國軟件展。9月19日,他應邀趕到高聳的聯合國總部大樓,在那裏進行了“五筆”的精彩表演,令在場的聯合國官員驚嘆不已。1987 5月12日,在金碧輝煌的人民大會堂,有關負責人宣布,“吳彼字體”是中國第壹項獲得美國專利的計算機中文輸入技術。
截至目前,所有海外聯合國總部、駐華使領館都使用了“五筆字型”軟件;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的中文報紙都采用“五筆”漢字輸入技術;美國、英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國的中文對“五筆字型”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興趣,並開始使用。
現在,“吳彼字體”的換代產品“旺碼”已經成為中國安裝量最大、應用最廣泛的漢字輸入技術。王永民於5月1日獲得全國勞動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