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歷史高手。。。。。。。。。。。。。。

歷史高手。。。。。。。。。。。。。。

唐宋以前,西北江三角洲的濱海線處於五桂山(今中山市境內)以北,珠海全境為散落在珠江河口外的偏僻海島。

珠海在公元前221年隸屬南誨郡番禺縣,漢朝隸屬番禺縣,晉至陳朝隸屬東官郡,隋朝隸屬寶安縣,唐代隸屬東莞縣轄。當時在今山場村設立文順鄉,是香山地區最早的行政機構。宋朝以後,因這裏鹽業和銀礦業興旺,開始在山場村設置香山鎮。至紹興二十二年(1152)設置香山縣,隸屬廣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明末在前山築城池,稱“前山寨”,既是軍事要塞,又兼管澳門和前山行政、外交事務。辛亥革命以後,香山縣隸屬廣東省。1925年4月15日為紀念孫中山易名中山縣。隸屬第壹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0--1934年中山縣政府設在唐家。1949年10月30日,珠海內陸地區解放,1950年8月3日萬山群島海島地區解放。1951年1月,從中山縣劃出雞頭角、湧口山、萬山群島、淇澳島,從東莞縣劃出萬頃沙、五湧、壹湧、龍穴島,從寶安縣劃出內伶仃、固戊、蛇口、鹽田、外伶仃島、佳蓬列島等組成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島管理局珠江分區,後改為珠江專區海島管理處,隸屬珠江專署。1952年7月,海島管理處移交給中山縣,同年10月,在唐家鎮設立漁民區人民政府,管理48個大小島嶼和海灣。為加強海邊防管理,發展漁農業生產,經政務院批準,於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縣,由原中山、寶安、東莞縣劃出部分沿海地區和海島組成,隸屬粵中行署,縣址設在唐家。下設壹區(唐家)、二區(前山)、三區(三竈)、四區(萬頃沙)。1955年珠海劃為邊防區,設立上湧、下柵邊防檢查站和發邊防居民證。1956年底,撤區並大鄉,並將中山縣的翠微、康濟、造貝、下柵、官塘、東岸六個小鄉劃入珠海縣。1958年10月各鄉成立人民公社,不久全縣成為壹個大公社。1959年3月並入中山縣。8月,成立珠海工委。1961年4月,恢復珠海縣建制,縣址設在香洲。1979年3月5日,珠海縣改為省轄市建制。

1980年8月,中華人民***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批準,在珠海設立經濟特區。特區面積先是6.81平方公裏,1983年擴大為15.16平方公裏,1988年擴大到121平方公裏。1983年5月,鬥門縣劃歸珠海市轄。1984年6月,在原珠海縣範圍管轄區域設立香洲區,為縣壹級建制。以後珠海境內由廣東省管轄的紅旗、平沙農場劃歸珠海。珠海市行政管理範圍包括香洲區、鬥門縣和三竈、萬山、平沙、紅旗、淇澳、珠梅港、橫琴六個管理區。

珠海地處海邊防,歷史上都是軍事要塞。南宋末年,是元軍與宋軍交戰之地。明天啟元年(1621)官府為“制澳夷”(指占據澳門的葡萄牙)在前山建立新寨,稱“前山寨”,設參將府,派陸、水兵近2000名駐守。17世紀中葉,萬山、東澳海域是外敵入侵、戰亂頻繁之地,在東澳島建立銃城,派兵守備。清朝初年,清政府實施海禁,對澳門嚴加防範。清道光年間在淇澳島設立炮臺,清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任欽差大臣,馳赴廣東沿海查禁鴉片,率兵到香山縣前山寨視察,加強這壹地區布防,並於清光緒二十壹年(1841)在北嶺獅子山築炮臺,派兵駐守。清光緒十三年(1887)正式建立拱北關,依據中葡北京不平等條約,開設拱北口岸。前山寨駐軍減少,城池逐漸成了貿易墟市和民居。

澳門原屬香山縣轄,早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至18世紀中葉,葡萄牙先後在澳門修建炮臺。鴉片戰爭爆發,葡萄牙為英國提供炮臺,攻我關閘,入侵拱北,清軍敗退,第壹次失去對澳門地區的軍事控制權。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澳督阿馬喇為擴張土地,開辟馳道,恣意踐踏前山農田和毀壞墳墓,為龍田村農民沈亞米所殺,葡趁機挑起戰爭,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占領澳門望廈村;清鹹豐元年(1851)侵占氹仔島,清同泊三年(1864)侵占路環島;清同治六年(1867)侵占沙梨頭和沙崗等村;清光緒五年(1879)侵占龍田村;清光緒十壹年(1887)3月26日在葡京都簽訂所謂四款“中葡會議草約”;同年12月在北京簽訂所謂“中葡條約”五十四款;清同治十三年(1874)葡萄牙在拱北建關閘,這是葡萄牙侵占中國領土的歷史見證。

珠海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這裏既是殖民主義者入侵中國的門戶,又是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前哨陣地。清道光十六年(1836),英美戰船入侵淇澳,淇澳人民奮起抗擊,斃敵4人,迫使侵略者投降,賠償白銀3000兩;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二日(1840年8月19日),英國戰船由九洲洋駛至澳門關閘,突然開炮,強行登陸。當地軍民團結壹致,英勇抗敵。擊沈英艦數只,擊斃英官兵10余名,繳獲炮彈200多發。英軍只好向九洲洋逃遁。隨後英人又欲侵犯前山,香山知縣吳恩樹用8艘船堵塞內河隘口,林則徐又增設各路兵***8000名把守,致使英艦不得逞而退卻到磨刀門及伶仃洋。此次關閘和前山抗英之戰,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取得的首次勝利。”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珠海人民為保衛疆界自發成立“香山勘界維持會”;其後,更多誌士仁人走上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的道路;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中國***產黨建立後,珠海人民又率先投入民族解放運動;第壹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珠海東岸、南屏、上柵等地農民運動興起;1924年葉劍英在香洲組織、培訓的建國粵軍第二師新編獨立團,在平定軍閥叛亂,參加廣州起義和北伐戰爭均起過重要作用。1938年日軍占領三竈島,屠殺島上同胞3000余人,修建軍用機場,以此作為侵略華南的基地,珠海人民奮起反抗,在中國***產黨的領導下,發展黨組織,建立抗日先鋒隊,1939年3月,在南屏建立珠海地區第壹個“聯中”黨支部。1941年12月中***中央派謝立全、謝斌到五桂山、鳳凰山建立抗日根據地,發展抗日武裝隊伍,開展反霸除奸鬥爭,並粉碎了日軍的武裝侵略。1950年,珠海人民參軍參戰,奮勇支前,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珠海陸地和全部海島。

珠海人傑地靈,古往今來,湧現出眾多聞名中外的歷史名人,有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驅人物,也有影響重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有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也有國內外享有盛譽的企業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體育家。中華民國第壹任內閣總理唐紹儀,1931—1934年為實施中山模範縣計劃,回到家鄉先後擔任中山縣訓政實施委員會主席和中山縣(模範縣)縣長。中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第壹批會員鄭仲(南屏人),他傾心革命,悉力相助孫中山,為發動國內起義籌措急需資金,受到孫中山稱贊。中***五屆中央委員楊匏安(南屏北山人),是五四運動時期華南地區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也是中國***產黨早期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華全國總工會第壹任委員長林偉民(三竈人),是早期中國工人運動的傑出領導人。中***中央五屆政治局委員蘇兆征(淇澳人)是中國***產黨早期領導人之壹,曾領導省港大罷工,給港英帝國主義者以沈重的打擊。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第壹任校長唐國安(唐家雞山人),建校後,他為學校的發展,培養了壹批高等學科的畢業生並送美國留學。中國第壹位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的留學生、擔任過中國第壹任駐美副公使的容閎(南屏人),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愛國華僑和教育家。他為國服務六十年,致力於改變祖國的貧窮落後狀況,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振興經濟,參與引進先進機器,首倡和主持了中國官派青少年出國留學事業,開創了中國近代留學教育的先河。中國第壹批赴日留學生唐寶鍔(唐家人),創辦中國第壹家水泥廠(唐山士敏土廠)。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唐廷樞,創辦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煤礦——開平煤礦,建造中國自建的第壹條鐵路——唐胥鐵路,主持制造中國第壹臺蒸汽車(“龍號”火車頭),編輯中國第壹部英漢詞典,被譽為“中國第壹企業家”。與唐延樞合作創辦第壹家保險公司(仁和水險公司)、第壹家民營機器印刷廠(同文書局)、上海第壹家醫院——仁濟醫院的徐潤。創建中國最大的百貨公司(上海大新公司)的蔡昌(金鼎外沙人)。中國第壹位世界冠軍——第25屆乒乓球錦標賽男子單打冠軍容國團(南屏人)。中國近代集畫家、詩人、和尚、文學家、革命家於壹身的蘇曼殊(瀝溪人)。曾任民國內閣外交總長的梁如浩等等。群星燦爛,為世人矚目。

珠海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歷來為商家看重。據歷史記載,在明代,其海域是外國商船進人廣州的必經和停泊之地。明中晚期,浪白(今南水)、十字門(今灣仔東南面)是外國商船到廣州貿易停泊的外港。在明嘉靖二十壹年至二十七年(1554-1558),安南、占域、暹羅諸國商船,雲集浪白等海域。清嘉慶二十五年(1802),外國商船停泊在外伶仃島海域及唐家金星門,船只最多時達壹百多艘,金星門壹帶成為商品交易市場。清道光十六年(1836),英美船只入侵淇澳島,妄圖侵占該島作為貿易據點。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實施“新政”,鼓勵華僑實業家回國投資。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邑人王詵和美國僑商伍於政計劃集股在香洲開埠,於1909年得到清政府的批準,兩廣總督張人駿親臨香洲參加開幕典禮。開埠壹段時間,商業興旺,有大小鋪戶壹千多間。清宣統三年(1911),清政府批準香洲成為自由港,後因香洲火災和受外國廈利士稅務司的阻撓而未能實行,使投資者轉移資金,香洲成為壹片廢墟。近代先哲唐廷樞、唐紹儀、孫中山等亦曾先後計劃在金星門壹帶建港口開商埠,但因各種歷史原因而未能實現。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1953年,為加強邊防建設,發展漁農業生產,政務院批準設置珠海縣。經過進行民主改革,建立三級政權,發展互助合作,興修水利,改造稻田,修造漁船,改善交通,建設能源,興辦工業,漁農業生產有較大的發展,群眾生活有很大改善。但由於珠海地處邊防,在壹百多公裏的海岸線上,層層設防,自我封閉,人員進出查問很嚴,農漁產品向港澳出口受限制,經濟發展緩慢。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鼓勵港澳商人合作投資造船,發展漁業,成為省內漁船裝備最好、漁產最高的地區之壹。但這壹政策被視為“依靠老板,發展生產”而受到批判。60年代初,珠海邊境經濟困難,邊境地區人心浮動,不少群眾外逃港澳。1961年,根據珠海漁農產品“全為港澳所需”的傳統歷史習慣,省委決定“開放邊防口子”,允許部分社員赴港澳出售農漁產品,允許灣仔花農到澳門賣花,允許從港澳購買少量生產生活資料;1963年省委批準實行“小額貿易”,允許生產隊的農漁產品運到港澳出售,並規劃部分地區實行對外開放……這些有限的開放政策,使邊境地區的經濟壹度得到發展,生產呈現生機,外流人員回歸,人心逐步穩定。但剛邁出步子的時候,又把這些開放政策看成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而受到批判。結果“邊防口子”關閉,小額貿易停止,大片經濟效益高的花地、傳統經濟作物地改種水稻,漁農產品出口銳減,錯過了開放搞活經濟的機遇,經濟徘徊不前,壹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結束。

珠海縣是壹個只有12萬人口,以農漁業為主的邊陲小縣,全縣僅有造船廠、農機廠、漁網廠、食品廠等十幾家工廠。從1953年建縣到1978年,經過25年的探索和建設,珠海的經濟建設比建縣初期有較大發展,但只是局限在以農漁業為主,經濟結構單壹。1978年,工農業總產值僅1億元,財政收入700萬元,25年的城市建築總面積僅36萬平方米。珠海縣的所在地香洲,還是僅有壹條街、商品經濟很不發達的邊陲小縣城。

1979年珠海建市,1980年建立珠海經濟特區,這對充分利用珠海優越條件,促進珠海經濟的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特區是政策開放的基地,是對外開放的窗口。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特區的戰略任務是:大力引進外資,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引進先進管理經驗,發展外向型經濟。在政策上給予特區許多優惠:如放寬審批權限,擴大企業自主權,減免稅收、優惠土地使用費等等。經過珠海人民的大膽探索,勇於開拓,艱苦創業,使特區的經濟迅猛發展。

珠海經濟特區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從1980---1985年為初創時期,主要是探索路子,總結經驗,明確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方針,興建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引進資金和先進技術,培養人才,積累資金。1984年鄧小平視察特區,並題詞:“珠海經濟特區好”,為珠海經濟特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極大地鼓舞了幹部群眾。經過這5年的努力,特區以“七通壹平”為中心的特區基礎工程已基本完成;海、陸空相結合的交通網已初步建立;水、電供應已基本滿足特區建設的需要;郵電通訊逐步向現代化發展,並制定了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優惠措施和法規;引進和培養了壹大批人才,改善了投資環境,引進外資金額越來越多,壹批外向型重點工業項目上馬,逐步建立起以電子、輕紡、食品、建材等四大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在工業的帶動下,全市各行各業都競相發展。1986年,工農業總產值達9.45億元,比1980年增長1.75倍。其中工業增長3.2倍,農漁業增長31.9%;財政收入增長3.7倍,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珠海不但改變了過去靠國家補貼過日子的狀況,而且具備了自我發展的能力。第二階段從1986--1990年,為建立工業為主的經濟發展階段。從初創階段的“打基礎、鋪攤子”轉到“抓生產、上水平、求效益”上來,實施了壹系列的改革措施,適應國家治理整頓時期,開拓特區經濟。廣泛開展外引內聯,建成壹批骨幹工業項目,發展外向型經濟,開拓國外市場,使特區經濟得到較快發展。與此同時,以特區為中心,帶動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發展,加強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礎產業的建設。到1990年,從國外引進設備4萬多臺(套),其中10萬美元以上的生產線80多條,引進先進技術項目133項,***簽訂合同4000多宗,實際投資12億美元,來自美國、加拿大、瑞土、日本、澳大利亞、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辦起外資企業500多家,內聯企業380多家,投資額近6億人民幣,辦起農漁業出口商品基地120多個,形成以電子、食品、輕紡、建材、和外向型農漁業為主的經濟體系。1990年與1979年相比各項經濟指標大幅度增長。1990年國內生產總值41.2億元,增長16.38倍,外貿出口總值4.89億美元,增長68.9倍,財政收入增長55.9倍,市區人均住房面積12.8平方米。並提前十年實現了到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戰略目標。

90年代,珠海經濟發展進入第三階段。努力增創新優勢,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把引進的重點轉移到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術項目上,把經濟建設重點轉移到西部地區,致力於建設道路、港口,發展高科技企業。這壹階段又使特區經濟建設推向更快的速度發展。1990年,在全國城市綜合實力評估中,珠海國內生產總值遞增67.4%,居全國城市的第4位。國民收入遞增63.3%,居全國城市第2位;人均國內生產年總值高達22546元,居全國第2位;人均國民年收入13411元,居全國第3位;人均財政年收入2504元,居全國第2位;社會勞動生產率年均25407元,居全國第2位。職工年收入4791元,人均年收入2671元。人均住房面積達17.1平方米、人均生活用電量368千瓦/小時,燃氣普及率達齡69.6%。人均鋪設道路13.7平方米。建成的珠海機場、珠海港兩個2萬噸級泊位等壹批重大工程,建成珠誨大道等高級道路240公裏,初步形成四通八達的網絡。年客運總量達1.27億人次。郵電通訊事業發達,人均年郵電總量824元,每百人擁有電話機18.1部。水電和燃氣基本滿足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入均年供水量275.1噸,高於全國城市平均水嚴22%;入均用電量3190千瓦時,比平均水幹高60%;人均年燃氣供應量179.2立方米,比平均水平高19%。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9.7%,居全國城市第4位;人均綠地面積53.6%平方米,每萬人擁有清潔衛生人員40.7人。珠海從昔日壹個經濟落後的邊陲小縣,壹躍成為新型花園城市。壹個以高科技為重點的工業體系,綜合發展的外向型經濟格局初具雛型;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大增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精神面貌煥然壹新。珠海城市先後被國家、省有關部門授予“雙擁模範城”、“衛生城市”、“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十佳城市”、“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壹,“十二年征兵工作全優城市”、“園林城市”、“計劃生育先進城市”等多項殊榮。

圖片 妳就自己找

很簡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