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18 科學探究中如何發揮表達和交流的作用
表達在詞典上的意思是把思想感情表示出來,交流是指相互傳播,交換。顧名思義,就是在我們的科學教學中,學生把自己對科學的認識表示出來,進而進行相互傳播,交換各自的認識,形成新的認識。我們的科學課程標準也指出了表達與交流的具體內容是: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語言、文字、圖表、模型等)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和評議;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它為我們在科學教學中如何發揮表達和交流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以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指明了方向。表達和交流是相輔相成、同生***長的,學生必須首先學會表達,才能實現交流。表達是為了交流,交流是要以表達為載體的,交流是學習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取得***識,解決問題,實現發展的紐帶。沒有表達就無法實現交流,沒有交流就無法完成我們的科學教學。本文結合實際的教學案例來談談科學探究中如何發揮表達和交流的作用,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案例描述和評析壹、多元化表達教科版《各種各樣的葉》教學片斷師:哪位同學代表小組匯報壹下?生:我們組研究的是顏色,我們準備把樹葉按春天的顏色,夏天的顏色,秋天的顏色排出來,做成標本。師:就是把壹根枝條上樹葉的顏色按從嫩到老排出來,是吧!還有補充嗎?生:我們準備說出樹葉的顏色叫什麽?生:我們把樹葉的顏色畫下來。生:我們研究的是大小,拿壹片大葉子,看上面能放幾片小葉子?生:壹片長葉子和幾片短葉子比壹比?生:我們組想用尺量壹量樹葉的長和寬。師:妳的辦法真好。生:我們想拿樹葉和壹些東西比較大小。師:出示兩張形狀不壹,大小差不多的樹葉,哪個大? 學生紛紛猜測。師:誰說得對?妳怎麽知道?生:像課本上壹樣用方格紙來量,數壹數有幾格。師:妳真行,書上小朋友的方法妳也借來了。在本案例中,學生對樹葉的顏色、形狀、大小的描繪用到了做標本、說出來、畫下來、文字表達、記錄數據等多樣的形式。學生們面對是的***同的自然現象——植物的葉,面對***同的話題,采用了多元的表達方法,豐富了學生對樹葉的認識,增進了學生對事物多側面的理解。不同的學生,個性不同,智力不同,長久以來相同的教學要求卻抹殺著學生的創造性,這樣的多元表達給予了他們自主選擇的機會,他們開始學習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的結果。有了自己展示才能的舞臺,學生的信心得到培養,表現欲得到滿足。當然,平時課堂最常見的表達的形式還是以口頭語言為主,要求學生把觀察到的事物、個人的想法和問題的結論轉化為語言,表達的主要內容有:在小組合作中討論的內容;總結壹堂課中同學提出的問題和最後解決問題的答案;每壹個探究任務中的疑問;記錄的結果;代表個人意見的對問題的看法等。除了表達的方法多元外,對同壹事物的解釋還應該從多角度去進行描述。這樣的表達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如教科版《冷水和熱水》壹課中怎樣判斷水的冷熱的方法:生:用手心在杯口上感受水蒸氣的溫度。生:用手直接觸摸。生:用口嘗。生:用溫度計量。生:可以從看在杯沿上的水蒸氣的多少來判斷水的冷熱。生:這杯水蒸氣最多,肯定是最熱的,這杯要少壹點,是第二熱的。(碰到後兩杯水溫相差不大的溫水和冷水時)生:這兩杯看不清水蒸氣了,可以用手指伸下去試試。師:能嗎?為什麽?生:因為沒有水蒸氣,肯定不燙了,可以試試,就知道了。生:……這個過程包含了學生對四杯水出現的冷熱現象的思考、分析,從眼看到手摸、口嘗等等,我不滿足於學生能對冷水和熱水進行判斷就行,而是要求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判斷。多元的表達方式表明了學生的思維已被激活,學生已在運用自己的頭腦對呈現的事物作出科學的判斷和推理。在實際教學中要求學生對同壹觀察事物從多個角度進行表達,可以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分析能力,切實地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二、多維度傾聽案例《冷水和熱水》片斷:師:還可能有什麽原因使熱水在冷水中上浮呢?(學生靜默思考,我正要再次拋出比較封閉的問題以幫助學生進行思維,物體在水中浮起來除了重量變輕外還有什麽原因?)有學生舉手想發言,我覺得應該先聽聽學生的回答,示意他發表意見。生:我聽說水好象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可能水的體積會變大吧?(學生把猜測提出來了,這是他的已有知識經驗,而學生剛學的物體在水中的浮沈規律知識還沒有和實踐很好結合吧,這時候是我肯定學生的猜測還是讓學生說出猜測的依據呢?用前者,我的課堂教學肯定會順利進行下去,用後者,說不定學生的回答會背離我的初衷,但壹轉念間,我還是覺得應該把解釋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我能做的還得是壹個傾聽者。)師:妳為什麽這麽猜?生:我們在前面的學習中,知道同樣的物體,體積變大了會浮起來,我想到如果熱水體積變大了,也會浮起來。多麽精彩的回答,如果我急於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的話,我就不可能聽到學生的真實想法。學會傾聽,讓我把表達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把他們對事物的理解、解釋表達給老師聽,表達給同學聽,有了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才有了鍛煉的機會,有了提高表達能力的可能,有了和同學交流的舞臺。我們平時習慣於說“老師講課,學生聽課”,試想,這樣的課堂還有讓學生表達、展示自己才能的可能嗎?所以說,我們在教學中要提倡多維度的傾聽。傾聽,不僅僅是學生要傾聽教師,教師首先要傾聽學生,這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新理念,叫“傾聽著的教育”。教師要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想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才能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除了師生之間的傾聽,還要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學生在相互傾聽中,明白了別人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釋,有利於他們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傾聽是交流的前提,學會傾聽,是交流的需要,是對他人的尊重,沒有傾聽,學生不明白其他同學、教師的理解,就無法實現交流。我們在傾聽中發現他人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顯化,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審視和監控,激活了的思路,激發了的矛盾,都在傾聽中得到發展,交流的迫切願望在這裏就會得到激發。三、多形式交流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可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學生各自的認識,有助於激發學生間彼此的靈感,促進彼此建構出新的假設和更深層的理解,使每個個體貢獻出各自的經驗和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使學生完成更為復雜的任務。我們在教學中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敢於說、善於說。《冷水和熱水》中驗證水受熱後重量有沒有變輕的片斷:在學生對熱水上浮的原因提出假設後,我和學生壹起探討設計怎麽樣的實驗來驗證我們的猜測。師:做這樣的實驗,我們需要什麽樣的材料呢?學生小組討論後,紛紛舉手。生1:需要熱水和冷水。生2:要天平。教師示天平。師:這樣行了嗎?水拿在手中?生1:用杯子裝。生2:用量筒。生3:天平上有個碗,用它。生4:不行,會生銹的。生5:不能加熱的。……(教師出示試管)用它行嗎?(同時裝上水)要不要裝滿?為什麽?生:要生:裏面有空氣的話,可能看到的是空氣的變化。(裝滿後)我直接把它放秤上去稱嗎?生:不行,會流出來。生;要塞子塞住師:用塞子塞住的話,如果實驗中水的體積變大的話會發生什麽?(學生靜)生:塞子會彈出來師:那怎麽辦?(壹會兒,學生紛紛表示想法)生1:用紙包住生2:不行,紙會濕的生3:用布生4:也不行,水會流出來(學生又提出了壹些材料,又當場被學生甚至自己否定了。)生5:用保鮮膜,再用橡皮筋紮住。(我看到學生的猜測已經越來越接近實驗的要求了,只要壹點撥,學生的思路就會打開了。)師:不錯的辦法,但如果體積變大的話,這頭會怎麽樣?(順手拿起壹塊氣球皮)學生幾乎同時喊出來“氣球皮”。師:不錯,它有彈性,我們能看到水變熱後的體積會不會變大。師:現在,有了水和裝水的容器,還要怎麽做?生:讓水變熱師:怎麽給水加熱?生1:放在太陽下曬生2:不行,太慢了。生3:用熱水加熱師:可以啊,還有別的方法嗎?生:用火燒(出示酒精燈)師:接下來怎麽做?在學生的提示下,教師演示實驗,解決了水變熱後重量不變的問題。在本片斷中,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對實驗的材料的選擇、實驗的設計過程,壹壹得到完善。學生不斷地提出新的設想,在自己和教師、同學的交流中又不斷地否定自己的想法、他人的想法,從而獲得最符合現實的較為科學的設計。這樣的交流不僅僅是在全班進行,在小組中每壹次合作活動結束後,都應該有壹次交流,每壹個小組成員在探究活動中有什麽發現或者新的想法都需要和小組的其他成員進行討論、交流,這既可以使他們能夠彼此交換看法和觀點,又可以增進他們之間的友誼。交流的形式主要有口頭交流和書面交流,壹般我們在課堂上采用口頭交流為主,而在課外則采用書面交流的形式為多。在法國“動手做”科學實驗活動中,也非常重視語言的作用。認為在實驗活動中,孩子們學習討論不同觀點,學習辨認和合作,這就等於學習思想爭論,學習尊重事實,尊重他人;這就等於學習克制沖動的方法,培養自己的耐心。這就是學生在進行口頭交流時所能收到的成效。書面的交流有更充裕的時間可以讓孩子們了解彼此的描述和說理、了解彼此的答案在,使原來學習困難的同學找到寫作的動力,逐步構建科學真理。書面交流的材料是壹種文本的東西,可以是實驗記錄本,可以是觀察報告等,它容易保存,也容易見證學生的進步,是學生在科學課中成長的好伴侶。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小組交流、組間交流和集體交流,口頭交流和書面交流,多種形式的交流形成立體的網狀結構,融入於口頭交流為主的課堂,融入於書面交流為主的課外,使學生在交流中不但能夠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接受大家有分歧的意見,而且最後能把大家的思路集中到較為科學的壹點上去,形成比較壹致的***識,為自己的理解建構新的意義,從而取得認識上的、思維上的飛躍。總之,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提高是需要時間的,學生的表達和交流能力也是需要實踐的鍛煉。讓我們和學生壹起努力,讓我們的學生在表達中學會表達,增進交流,在交流中學會交流,完善表達。 問題討論1、如何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表達能力的水平如何,直接影響著科學探究的效率。在實際教學中用何種手段、通過何種途徑不斷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是我們每壹個科學教師都應該致力研究的課題。2、交流中如何提高全體學生的參與率?不容否認,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參與了討論的學生始終熱情高漲,隨著課堂的節奏,逐層深入,獲得自己對新知識的建構,可總有壹小部分的學生,他們常遊離於課堂之外,提高他們在交流中的參與程度,是落實科學教學目標中“面向全體學生”之目標的重要措施。3、如何做好成長記錄袋的記錄、整理、保管工作,讓它伴隨著學生的科學學習同成長?成長記錄袋記錄了學生對觀察事物的描述、對問題解決的回答、對實驗現象的記錄等,它是學生成長的見證,體現著學生各自的想法,體現著學生文字的、書面的表達能力,體現著學生交流後的思維的發展,展示著學生科學學習進步的軌跡。指導學生記錄(表達)、整理(交流後的再表達)、保管好成長記錄袋,對學生的科學學習具有非凡的意義。 資料鏈接資料1 探究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傾聽學生教師要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學生的個人知識),首先傾聽他們的想法,洞察他們這些想法的由來,鼓勵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和質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並以此為根據,引導學生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有壹種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叫“傾聽著的教育”,強調不僅要讓“學生傾聽教師”,更強調首先要“教師傾聽學生”。應該說,這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新理念,十分深刻,應引起廣泛的重視:“教育的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傾聽受教育者的敘說是教師的道德責任。”“這樣的傾聽就是真正的傾聽,它有效地改變教師的傾聽方式,使他們從外在的聽到內在的聽,從抽象的聽到具體的聽,從觀念的聽到體驗的聽,作為壹個真正的傾聽者的教師,必定是這樣的:他懷著深深的謙虛和忍耐,以壹顆充滿柔情的愛心,張開他的耳朵,滿懷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這樣的傾聽由於植根於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順風搖擺,時常靜默沈寂,但又潛藏著創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無非在於:為了在空中綻放花朵,凝結果實。”(節選自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 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109頁)資料2 合作和交流的價值教師要重視“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在整個探究過程中,由於經驗背景的差異,探究者對問題的理解常常各異,在探究者的***同體中,這種差異本身便構成了壹種寶貴的學習資源:(1)探究者在相互傾聽中,明白了別人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解釋,有利於他們擺脫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皮亞傑重視合作,十分強調這壹點);(2)在合作、相互表達與傾聽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顯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審視和監控;(3)在討論中,探究者之間相互質疑,其觀點的對立及相互指出對方的邏輯矛盾,可以更好地引發探究者的認知沖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認識;(4)探究者之間交流、爭議、意見綜合等有助於激起彼此的靈感,促進彼此建構出新的假設和更深層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與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貢獻各自的經驗和發揮各自的優勢,從而使探究者完成單個探究者難以完成的復雜任務。研討、交流、彼此表達與相互傾聽,具有上述壹系列價值(社會建構主義非常強調這壹點)。在這壹點上,我們成人也是深有體會的。因此,不僅要從書本上學習,從大自然中學習,還要從他人那時裏學習。(節選自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 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112頁)資料3 科學與語言與公民素質文化常常是多元的,但科學活動是從自然現象出發的,學生們有***同的觀察角度與方法,所以科學活動可以跨越語言障礙和不同文化傳統的限制。在口語方面,“動手做”活動鼓勵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提出假設,並就所得經驗和答案進行口頭交流。不少學生在某些學科裏碰到語言障礙,而在科學實驗活動中則表達得非常自如。“動手做”活動使學生處在***同的作業中,面對普通的現象,所以理解和表達就顯得更加容易。在書面語言方面,文字表達是壹種對自己的思想進行推敲和表達的外化方法。每個學生都有壹本實驗記錄本,這是“動手做”活動研究小組所建議的壹個重要工具。它包括個人寫作部分和集體寫作部分,即壹部分是每個學生自己寫的材料,另壹部分則帶有成功的集體學習的印記。這兩部分材料應該彼此界限清楚,同時兩種體驗並存有利於學生進步。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和得到肯定的想法加以比較,保留好每次實驗活動的記載,看到自己進步的軌跡,如語言表達的進步,辨論說理能力的提高和科學知識的長進。實驗記錄本跟蹤學生整個學習過程,在小學畢業時它就成為壹本特殊的紀念冊。在實驗活動中,孩子們學習討論不同觀點,學習辨論和合作,這就等於學習思想爭論,學習尊重事實,尊重他人;這就等於學習克制沖動的方法,培養自己的耐心。每個學生持有壹本實驗記錄本,隨時用自己的語言記下所見、所想、所做的東西,記下假設的東西和想做的事情。書面語言可用來描述和說理,或者與其他孩子交流答案,可以與自己的同班同學交流或與通過因特網交流。在進行“動手做”活動的班組中,原來學習困難的同學找到寫作的動力,有了明顯的進步。通過集體形式對科學真理進行逐步構建,這是把握自身把握世界的方法,是掌握語言和學會說理的好。(節選自《新課程教學資源庫》·科學教學案例(3-4年級) 余煒煒主編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46-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