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佛學基礎解說:十二因緣法的主要內容

佛學基礎解說:十二因緣法的主要內容

  十二因緣 為佛教重要基礎理論之壹,它是釋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證得到的真理,其指從“無明”到“老死”這壹過程的十二個環節。那麽關於十二因緣法的主要內容,就讓我們壹起隨本文往下看看吧。

 (1)無明:就是不明,乃壹切煩惱的總稱。於緣起性空無所明了,因而妄生壹切執著,此謂“無明”;

(2)行:造作義,指壹切行為,即依無明所造的善惡業;

(3)識:業識,此識隨業受報,為過去業力所驅,挾持所造善惡種子而來投胎;

(4)名色:名指心識,色指形體。由於壹念愛染投入母體為名,成胎後為色。所謂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於出胎後對六塵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

(6)觸:即接觸。根、塵和合而成觸。指出胎後六根與壹切外境之接觸;

(7)受:即領受。根境相對於違順二種境界上,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壹種情緒;

(8)愛:即貪愛。對於五塵欲境,心生貪著,此即為對境所起的壹種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歡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後已,遇所憎之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舍之而後已,此即為愛染欲境的壹種趨求。

(10)有:即業。即有因有果,由前際因(愛取),生後際果(生老死),業力牽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輪回的事實來。此為所作業力感報的壹種規定;

(11)生:即受生。以現在所作之業為因,依因感果,必招來世受生,此即為未來受報的壹種活動;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諸根衰敗叫做老,身壞命終謂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軀自然從少到老,無常轉變必至於死,此即為未來受報的壹種結果。

 汝當諦聽,我當依過去諸佛說十二因緣法: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顛倒當知,壹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若有人見十二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佛,見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壹切諸佛以此為性,汝今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汝今以得佛性清凈,堪為法器。“

  釋常湣語譯:

妳要專心聽看,我依過去諸佛所說的十二因緣法,對妳解說壹次。

壹切眾生,實是本來清凈,由於過去壹念無明妄動,便有行為造作,有行為造業便有入胎之識。有入胎之識便有現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備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後,六根就會有六種觸覺,有六種觸覺便有六種感受。有感受便懂得愛,懂得愛之後,就會執著,極力去奪取,有所奪取,便會形成未來世之業因。

 有了未來之業因,就會領受來世之生。有生就必然會有老死,及壹切憂愁悲傷苦惱。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順生門。若是沒有無明妄動,那裏會有行為造業?沒有行為造業,那裹會有入胎之識?沒有入胎之識,那裹會有胚胎這個色身?

 沒有色身,就不會有六根存在。沒有六根,就不會有六種觸覺。沒有觸覺就沒有感受。沒有感受便沒有愛。沒有愛就不會有執著奪取。沒有執著奪取,就不會有未來生之業因。沒有未來生之業因,就不會有未來世之生。沒有生,就不會有老死,及憂傷悲苦。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顛倒,妳要知道,壹切眾生不能觀察十二因緣之法,是故輪轉於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觀察十二因緣之法,即是能見實相法。能見實相法者,耶是見佛。見佛者,即是見佛性。何故這樣說呢?壹切諸佛,都以此十二因緣法為法性。妳現在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法,即得到佛性清凈,堪為佛門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