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瑜伽壹詞,最早來源於梵文“Yuji”,原意為用軛相連,意為“在軸前勒死牛或馬的人”(辭海)。後來引申為繼承、聯系、結合、統壹、統壹、同壹、統壹的意思,有和諧、平等的意思。有趣的是,英文單詞‘yoke’也是壹個“軛”,它的拉丁語詞源也是“連接”和“組合”的意思。
古代重要的印度經典,如奧義書和吠陀,反復提到“瑜伽”,指的是“個體精神”(ego Atman)和“宇宙精神”(ego Mahatman)的和諧,即中國人所說的萬物統壹,天人合壹的狀態。這與佛教和印度教所指的三摩地(三摩地)、覺醒、覺悟、解脫、涅槃是壹脈相承的。例如,在《博伽梵歌》(簡稱Geeta)中,壹本重要的印度教書籍,天上的神克裏希納反復向阿爾諸那解釋瑜伽是什麽。
到了公元前二世紀,瑜伽的始祖帕坦伽利總結了各種瑜伽的修行方法,寫成了《瑜伽經》【註1】,於是有了著名的“瑜伽八支法”,即八個方面的修行:(1)禁(持戒),(2)勸(精)。(6)持(定)(7)禪(禪)(8)三昧。
在印度的實踐傳統中,這個“自我”被視為“宇宙自我”(即按照基督教的說法,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創造出來的)的能量反映,所以有壹種方法可以將兩者重新統壹起來。這種“反射”(能量)以三圈半的形式卷曲,沈睡在人體脊椎底部的骶骨中。在合適的條件下,這種隱藏的、沈睡的能量會被喚醒、上升,直到穿過頭頂(頂輪),使人覺醒、覺悟,也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自我意識——自性的覺醒)。身心和精神的狀態都得到了提升。瑜伽就是這種狀態。
另壹個有趣的現象出現在現代醫學術語中:Sacrum(骶骨或骨)在古希臘語中原意為“神聖的”;相對於頂輪,也就是頭骨的位置,英文是囟門,拉丁文意思是噴泉。這與古代印度詩人和聖賢的描述完全壹致。此外,三脈和七個脈輪的位置以及花瓣的數量符合現代解剖學。這是否意味著古人向內尋時,不同文化有相同的認識?直到機械唯物主義的出現,內心實踐和認識的傳統才被淹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