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前身即采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後稱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調,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遊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繡娘、余海先等壹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6] 。
黃梅縣地處長江北岸,舊時大部分地勢低於江岸,有“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之說,自然災害頻繁,水災更為突出。頻繁的災害,迫使黃梅人紛紛學唱黃梅戲,以適應災年逃水荒、打連廂、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這就大大促進了黃梅戲由山區向江湖平原地區的發展,向鄂贛皖毗鄰地區的輻射[7] 。
嚴鳳英、王少舫主演黃梅戲電影《天仙配》
約從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壹種民間小戲。其中壹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4個歷史階段。前3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大劇種的最後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5] 。
黃梅戲發源於黃梅,發展於安徽,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安徽省黃梅戲劇團將黃梅傳統劇目《董永賣身》改編成《天仙配》搬上銀幕後,黃梅戲享譽海內外,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壹”。1920年的安徽《宿松縣誌》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戲,亦稱黃梅戲。”《中國戲曲曲藝詞典》黃梅戲條目為:“黃梅戲,戲曲劇種。舊稱‘黃梅調’。流行於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區,源於湖北黃梅壹帶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戲曲選集》序中寫道:“黃梅戲源於湖北黃梅縣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後流入安慶地區。”中國戲曲史家、戲曲理論家周貽白在《中國戲曲史發展綱要》中說:“黃梅戲,源自湖北黃梅縣采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