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佛學次第統編》的作者楊卓的資料及此書的相關背景。

《佛學次第統編》的作者楊卓的資料及此書的相關背景。

我隨手看了幾個詞譯感覺作者很有修證故推薦大家閱讀,南無阿彌陀佛。

轉識成智

前言六識,茲明須轉。即謂凈六根不著六塵,自能轉其六識。所謂轉其六識者,即轉諸染識成凈智也。蓋識體即智,為染所覆則成識,能轉於凈則成智。六識妄事分別,所以成此六種染識;不事分別,即成無分別凈智矣!

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

轉壹切境依無相

前言三境,茲明無相。即謂壹切諸境,皆由妄生,分別而有。了其虛幻,則諸境自空,壹切法空,觀男女壹異等相,實不可得。若能如是通達諸法無相,即得自在,是為轉境依無相。

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

轉受依空

前言三受,茲明依空。蓋領納諸境而成受,原生於妄而為系縛。如識其妄,即此系縛,皆是其空。空者謂因緣所生之法,究竟無實體,故謂之空。觀壹切法,從因緣和合生,自性本空,無我我所。如是通達,則於諸法而得自在,故須轉受依空也。

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

轉妄歸真

前言世間,乃有妄惑。茲敘出世,說有真智。真智非他,轉妄即得。夫眾生與佛,本來不二。眾生是當下壹念迷成,佛亦不外當下壹念悟成。但眾生壹念之心妄,諸佛壹念之心真而已。妄則佛是眾生,真則眾生是佛。惟佛念必不妄,此佛之所以必不墮於眾生。而眾生念不易真,此眾生之所以難成佛道也。故欲行佛道,自舍妄依真始。

所謂妄者,虛妄不實之謂。所謂真者,真實不虛之謂。壹切諸法,有真妄之二。隨染緣而起之法曰妄,隨凈緣而起之法曰真。又依因緣生者不實,故曰妄法。不生不滅之真如是真實,故曰真法。至雲法者,有自體任持與軌生物解二義。

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

轉愛見依無我

前言世間,不出愛見,茲言出世。須依無我,壹切妄惑,皆由愛見二種執我而起,故除妄惑,當除愛見。除愛見者,即離執我,故須轉於愛見,而依無我。

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

轉煩惱依菩提

前言壹切妄念,須知凡屬妄念,皆是煩惱。因此煩惱,遂造壹切諸業。故修道人,斷此煩惱,依於菩提。菩提者覺也,煩惱皆是不覺之過,依止於覺,煩惱自除。

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

轉染依凈

前言世間,皆由業造。而壹切業,皆是染汙,茲明出世。須明清凈,清凈非他,不染即得。故須轉染,實依於凈。所言染者,染垢染汙,不潔不凈,是謂之染。凈者清凈離垢,是謂之凈。即愛著之念,及所愛著之法,曰染。解脫之念,及所解脫之法,曰凈。

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

離壹切苦依究竟樂

就世間分別比較,善道樂,惡道苦。但如實言之,生死之果報皆苦也。所謂三界火宅,誰得而安是也。惟有出世,乃得真樂。所謂究竟之樂,非壹切苦樂比較之樂也。依此究竟之樂,須離壹切之苦。

轉業報依解脫

凡夫所受報得,皆是業報,業報謂業果也。由過去之業因,招現在之果報。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皆是苦縛,不得解脫。解脫者,梵語木底木乂,譯作解脫,即離縛而得自在之義。解惑業之系縛,脫三界之苦果也。故須轉其業報,以依解脫。

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

轉生死依涅盤

眾生虛妄生滅,是為生死。諸聖涅盤境界,不為生死之所流轉。涅盤梵語,又作泥日、泥洹、泥畔、涅盤那。舊譯諸師,譯作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新譯作圓寂。滅者為滅生死因果之義,滅度者為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也。寂滅者,寂為無為空寂安隱之義,滅為滅除生死之大患滅也。不生者,為生死之苦果再不生也。無為者,為無惑業之因緣造作也。安樂者,為安穩快樂也。解脫者,為離眾苦也。

FROM:明,楊卓《佛學次第統編》佛學,名相浩繁、義類奧博,往往令壹般讀者望而興嘆,感到學之難所適從。雖然前有《佛學大辭典》、《壹切經音義》、《佛爾雅》、《大明二藏法數》、《教乘法數》、《諸乘法數》等書,但其或僅僅解釋佛學名句,或僅將次第錄列部帙之名題,或僅略序部類少提綱要,不便於壹般人閱讀。本書《佛學基礎》(原名《佛學次第統編》)的編撰者明代佛教居士楊卓有感於此,於是綜括佛學之歷史、教義及有關名詞,匯成壹編,並做詳細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