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中國姓氏 庫的起源

中國姓氏 庫的起源

庫(厙)姓

壹.姓氏淵源:

1、源於官名,出自古代職守倉庫的大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周朝時期(壹說漢朝)有守庫大夫壹職,其後人便以庫為氏。據史籍《風俗通》記載:古守厙大夫,因官命氏。

2、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源出鮮卑族。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鮮卑族中有庫傉官氏,入中原後改為漢字單姓庫氏。

源出羌族。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有羌族厙狄氏,後改為漢字單姓厙氏。厙氏於隋朝初年統改為庫氏,讀音與庫(kù)相同,因出於鮮卑族和羌族,訛書為“厙”,隋朝以後通“庫”字,厙氏就並入了庫氏。

據史籍《後漢書》記載,北周時期有個金城太守厙均。另據史籍《後漢書?註》記載:“羌族中有厙姓,音舍(shè)。”

據王先謙所著《集解》記載:厙,即“庫”之俗音,但讀音不作kù,而作shè,與“舍”音同。

二、遷徙分布:

庫(厙)氏人口總數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壹百位。

庫(厙)因官名而得姓,始祖可追溯到漢文帝時期。

按照史籍《通誌?氏族略》的記載,早在漢文帝的時候,便已經出現了以厙為姓的人,因此厙氏至少有兩千來年的歷史。

據史籍《風俗通》上說,厙氏的祖先是古代的守厙大夫,後代因官而得姓。

而根據史籍《通誌?氏族略》的記載,厙氏,以官為姓氏,漢文帝時就有倉氏。因為厙氏擔任厙氏這個官職歷史很久,所以子孫就以官職為姓氏。

庫(厙)氏望族居於括蒼。這個姓氏是以浙江的天臺山和山壹帶為中心,進而繁衍遍布全國。

另壹支厙氏來自少數民族。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大量的鮮卑族人湧入中原,其中復姓厙門氏、厙狄氏,以及三個字的庫傉官氏受漢族影響,改為單姓庫(厙)氏。

三、郡望堂號:

1.郡望:

松陽郡:漢朝時期屬回浦縣地,東漢建安四年拆置松陽縣,隋開皇九年又拆松陽縣地置括蒼縣,以其地有括蒼山而得名,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東南部遂昌縣壹帶。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漢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遊,雙洎河、賈魯河上遊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壹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隋朝初年被廢黜。

括蒼縣:東晉太寧元年(公元323年),分林海郡東部置永嘉郡,松陽縣屬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分松陽縣東部置括蒼縣,廢永嘉郡置處州。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又改處州為括州。隋朝初年廢東陽郡置婺州,隋大業初年又復改婺州為東陽郡,括州為永嘉郡。今縉雲地北部仍屬東陽郡永康縣,南部屬永嘉郡括蒼縣。

2.堂號:

輔儀堂:漢朝時期的庫均為金城太守,後被封為輔儀侯,因以為堂。

金城堂:同上。

四、楹聯典故:

1.四言通用聯:

宗開守厙;秀毓括蒼:全聯典指庫氏的得姓源流。

金城英俊;漢室典倉:上聯典指漢朝時期的庫鈞,官至金城太守,封輔義侯,為壹時英俊。下聯典出庫氏源於漢文帝時的守庫大夫,主管全國倉庫,其後裔即以“庫”為姓。

2.五言通用聯:

清擢副都統;漢封輔義侯:上聯典指清朝時期的都察院承政庫爾,滿洲正藍旗人。因功擢正藍旗蒙古副都統。後為都察院承政。下聯典指漢朝時期的金城太守庫鈞,與竇融友善。為時英俊,封輔義侯。

霽色連空上;炎氣入夜除:此聯為唐朝時期的詩人庫狄履溫《夏晚初霽南省寓直用余字》詩句聯。

3.六言通用聯:

名譽傳於後世;英俊重於當時:漢朝時期的金城太守庫鈞,與竇融友善。為時英俊,封輔義侯。

4.七言通用聯:

廣開賢路人才眾;車水成龍妙景多: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庫氏之“庫”字的拆字聯。

五、歷史名人:

庫 鈞:(生卒年待考),漢朝人,著名金城太守,庫氏得姓鼻祖。

立有功勞,受封為輔義侯。

他與當時的名人竇融交情很好,竇融當大司空的官。他倆全起出入,彈琴作詩,又都長得端莊,很受人們贊譽。

另外,維吾爾族人的姓名中,有庫的發音,音譯成漢語,也寫為庫爾班等等。在與漢文化交流中,大約也會形成庫氏。

庫德三:(公元1926~今),筆名科夫;山東平邑人。

現任浙江省軍區老戰士書畫協會理事、寧波市老幹部書畫協會會員、中國中外名人文化研究會會員、藝委會書畫師學術委員等。曾任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寧波分校教師、南京軍區老戰士書畫協會理事。

先後畢業於寧波市老年大學和無錫書法藝術學校畢業後入研究生班以及湖北文渠書畫社等。

作品曾多次參加各種展賽獲獎,入編《當代書畫篆刻家詞典》、《世紀中華書法篆刻集粹》、《世紀國際書法精作博覽》、《中國當代名人錄》、《世界美術書法家世紀末成就大典》、《世界美術書法家作品大畫冊》及《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書法家拍賣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