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烏桓的國語詞典烏桓的國語詞典是什麽

烏桓的國語詞典烏桓的國語詞典是什麽

烏桓的國語詞典是:我國古代民族之壹。本屬東胡,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余眾退保烏桓山(今熱河省境內)_,因以為號。漢獻帝建安年間,徙居內地,與漢人融化。見《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烏桓傳》。也作「烏丸」。

烏桓的國語詞典是:我國古代民族之壹。本屬東胡,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余眾退保烏桓山(今熱河省境內)_,因以為號。漢獻帝建安年間,徙居內地,與漢人融化。見《後漢書.卷九○.烏桓鮮卑傳.烏桓傳》。也作「烏丸」。註音是:ㄨㄏㄨㄢ_。結構是:烏(獨體結構)桓(左右結構)。拼音是:wūhuán。

烏桓的具體解釋是什麽呢,我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為您介紹:

壹、詞語解釋點此查看計劃詳細內容

亦作“烏丸”。

二、引證解釋

⒈亦作“烏丸”。古時北方少數民族名。原是東胡族的壹支,西漢初被匈奴擊敗,遷移到烏桓山,因以為名。漢建安十二年曹操破烏桓,徙萬餘落至中原,其勢遂衰。見《漢書·匈奴傳下》、《後漢書·烏桓傳》。後世詩文中亦泛指北方少數民族或其居住地。引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北齊廣_城主書》:“庸、蜀、氐、羌之兵,烏丸百虜之騎,以此眾戰,誰能禦之?”元張昱《白翎雀歌》:“烏桓城下白翎雀,雄鳴雌隨求飲啄。”明王清《塞上感懷》詩:“夢回_域烏桓地,戰罷空山敕勒營。”

三、網絡解釋

烏桓“烏桓”,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之壹。亦作烏丸,烏桓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壹。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諸說,未有定論。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又曰烏丸山),遂以山名為族號,大約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裏河西南地區。公元49年,烏桓又從五郡塞外南遷至塞內的遼東、漁陽及朔方邊緣十郡。烏桓在兩漢時先後兩次南遷,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幹部落,各自為政,壹直沒形成統壹的部落聯盟。

關於烏桓的詩詞

《次韻·烏桓落日稍沈西》《塞上雜詠·烏桓城下陣雲黃》

關於烏桓的詩句

功甚破烏桓烏桓城下陣雲黃烏桓落日稍沈西

關於烏桓的成語

屋上烏桓伊三弄兔缺烏沈因烏及屋

關於烏桓的詞語

桓伊三弄屋上烏烏七八糟兔缺烏沈烏鴉喜諛柳老悲桓烏鴉嘴烏紗帽烏衣之遊烏集之眾

關於烏桓的造句

1、朝廷之所以再次派他到幽州去,是因為前中山相張純、前泰山太守張舉與烏桓大人丘力居聯盟發動叛亂,在青、徐、幽、冀四州大肆搶掠。

2、中書令張華權略過人,運籌決勝,聲譽益盛,名重壹時,今為使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桓校尉、安北將軍。

3、贏要贏得瀟灑曹操在翦除袁紹以後,壹鼓作氣,平定烏桓,肅清殘寇,招徠賢才,拓邊安民。

4、然今烏桓人皆不見蹤影,想必是聞得我大軍,望風而走,當會聚眾以抵我軍。

5、面對遼東軍層次分明、有主有次的配合,蘇仆延、烏延所統領的三萬軍兵全線崩盤,敗局已定的情況下,烏桓軍撒開雙腿,朝自家遼西城方向潰逃。

點此查看更多關於烏桓的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