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中文言文課怎麽做筆記?學習文言文時,最好的筆記方式是讓學生直接在課本上做筆記,但筆記要挨家挨戶。這不僅有助於學生更透徹地理解課文內容和文言文知識,也有利於系統閱讀。因為讀課文的時候,可以順便復習壹下腦子裏的文言文知識點。為此,教師應該教給學生壹套記筆記的符號。讓學生用直線、曲線、波浪線、折線、圓、黑點、括號、三角形、方框等符號標出文言文基礎知識。,分別為。這樣,同壹類型的知識就被標上了相同的符號,形成了壹個完整的符號系統。顯然,這樣既能節省記筆記的時間,又能讓課本幹凈整潔,更便於課後歸納總結。不僅如此,學生借課本補筆記也會非常方便。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引導學生用約定的符號標註相應的文言文基礎知識。1.重點文言實詞用單直線標註,重點文言虛詞用單波浪線標註。如果有壹個以上的單詞,應該加上下標。具體意思可以在下面註明,也可以不註明,因為正文裏壹般都有標誌。這樣做,光痕不註意思考或用法。復習的時候會重新思考,記憶會更深。值得註意的是,關鍵詞的含義和用法,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在符號上下註或不下註,但符號必須在。比如(1)秦國貪婪,對其實力消極,倚仗(2)怕被齊王欺負,對趙消極。很抱歉讓妳失望了。2.
3.老師怎樣才能說好文言文?老師逐句講解後,學生“自說自話”就吃不消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自說”文言文的四個階段
(1)說單詞和短語
這是學生自己說文言文的初級階段,而且是在學生文言文知識薄弱的情況下進行的。此時的文言文學習,以老師的“逐句講解”為主,學生的“自說自話”為輔。在此期間,教師應指導學生記憶文學文化常識、常用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教學生認識常用詞,如使役動詞和意向動詞,以及句法,如判斷句和被動句,使學生掌握文言文語法的基本知識。
同時,要盡量給學生提供“為自己說話”的機會。遇到學生能力範圍內的詞語和表達,要盡量“提問”,讓學生開口。這時候學生自己說話,表現在回答老師關於常識和語言點的問題。
比如《燭之武退秦師》(人教版要求1)第壹句就是“晉侯秦伯圍鄭,因其無禮於晉,亦無禮於楚”。可以“逐句講解”的知識點有:①鄭:鄭國度;②拿:介詞,因為;③語近:介詞“語”和名詞“近”後置,也叫“狀語後置”,翻譯在謂語“無禮”之前。y:對。④余楚:?
以上①是實詞解釋,②是虛詞解釋,③是句型解釋,④可以挑出來問學生,讓他們“自己說”。因為這裏的“於出”和“於進”都是介詞短語,介詞“於”可以翻譯成“對”。向學生提問,讓他們談談“余楚”,既是對學生聽力效果的檢驗,也是對學生談談自己的初級訓練。
(2)演講環節
學生的文言文知識積累到壹定程度後,可以通過看工具書、參考書來講解指定的段落。講解短文時,應遵循以下步驟:①朗讀,即將短文讀壹遍,以糾正發音,使學生重新熟悉短文;(2)問,“自說自話”的同學在準備自說自話時,有些問題可能查不出來,可以先問清楚老師或同學;③對自己認為重要的知識點進行發言和講解;(4)翻譯,即把段落翻譯壹遍,盡量直譯;回答,回答同學或者老師的問題。
這是比較正式的“自說自話”。達到這種程度的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相對較高。
(3)強調欣賞
壹般學生經過壹些訓練,對於“自說自話”的簡單文言文的文言文知識應該沒有問題。也就是說,壹般學生可以獨立閱讀簡單易記的文言文,不存在寫作障礙。這時候就要適當引導學生“談”文言文的鑒賞。
4.如何教好文言文文言文是語文的起源,是中國文學的瑰寶,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源泉。
目前,文言文教學效率低下是不爭的事實。“字字落實,句句清晰”的傳統模式,先讓學生通讀,逐字翻譯,分析主題和寫法。雖然可取,但單調重復,導致課堂氣氛沈悶壓抑。久而久之,學生厭煩,老師郁悶,以至於學生不喜歡文言文,看不懂。
如何讓學生愛上文言文?第壹件事就是把這些古老的文字復活,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我們可以用壹個比喻來說明:就像過了冬天的草,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壹片枯黃和腐朽,但它並沒有死去,相反,它有著旺盛的生命力。
只要得到春雨的滋養,經過溫暖的春風和和煦的春日,它就會立刻繁茂起來,變成郁郁蔥蔥、醉人的綠色。文言文也是如此。
那麽,如何讓文言文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呢?如何找到滋潤文言文教學的壹場春雨,壹個春風,壹個春日?充分備課每個老師都會上課,但是上好壹堂課並不容易,需要認真備課。1,準備教材。
即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理解作者文本、教材文本和讀者文本。我們要明白作者創作這篇文章是想告訴我們什麽,也就是作者的寫作目的。
站在作者的立場思考和預設問題。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學生理解和學習什麽?也就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站在教材本身來梳理自己的教學思路,確定教學難點和教學方法。學生(讀者)預習或研究這篇文章,會有什麽思考和收獲,也就是學生的反饋。
站在學生(讀者)的立場上思考。做到以上三個角度,就解決了“教什麽,怎麽教”的問題,那麽,備課就基本到位了。
2.做好準備。也就是教師在教學前自己做準備。很多時候,我們的備課往往停留在教材的準備上,而忽略了自己,導致課堂教學思路不清,重點難點不突出,壹片死寂。
準備自己需要我們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如何過渡,如何與學生溝通,如何突出課堂上的難點等等。當我們做好自己的準備,我們就可以從容地走上講臺。要做到高效課堂先行,文言文課堂導入,就要富於變化。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讓學生壹開始就有足夠的學習興趣。
導入的方法有很多,雖然很多老師都知道,但是壹旦應用到實踐中,就顯得單調了,只是用現實或者幾個與課文相關的問題來導入。因為這兩種導入方式都是得心應手的,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思考。
雖然導入可能和課文的重點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是好的導入決定了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態度。因此,教師應重視導入。要根據每節文言文課的特點,采用成語導入、講故事導入、課堂討論導入、動手實際操作導入、古今異同導入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自覺投入學習。
第二,加強閱讀,培養語感。古人雲:“壹本書讀壹百遍,便知其意。”蘇東坡也說:“故書不厭讀,熟之自知。”
復讀是我國古代人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現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和現代漢語在詞語組合上的差異,決定了反復閱讀是培養語感和初步把握文意的最有效途徑。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閱讀是學生通過大腦感知、視覺傳入、聲帶發音、聽覺監測、大腦辨別來來回回的過程。學生對書面材料越熟悉,理解就越深刻,意思就越清楚。
語氣、節奏和作者的興趣都是通過情緒化的閱讀來表達的。經過反復的閱讀、琢磨、思考、比較,才能得其要義,知其意,領略語言之美,這就是培養語感的過程。
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反復閱讀的時間和機會,還應該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還可以定期舉辦誦讀文言文的比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第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真正以學生為本。傳統的相聲模式,很多老師講到最後,學生上課做翻譯筆記,課後做筆記。
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沒有得到張揚,始終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筆者認為應該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根據筆記翻譯,有問題互相討論。老師只做說明,強調改正或者闡述難點和新知識點。
事實證明,很多簡單的文言文,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閱讀、理解、探究、討論和思考來閱讀。在這種自主學習中,學生並沒有獲得知識,還增強了自信心,培養了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學生在理解課文大意後,結合寫作背景和其他相關材料,通過自主提問和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壹些問題。
教師可以提出壹些學生沒有註意到但必須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自己探索解決。學生在質疑解惑的過程中,必然會加強對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註意對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不能“重言輕文”。傳統相聲模式重在詞與詞組的講解,“重詞輕詞”。
中國著名教育家錢夢龍說,文言文首先是“文”,不是文言文的壹堆字。文言文教學,當然要引導學生理解詞語,但理解詞語的重點是更準確、更深刻地把握文意;反過來,如果妳抓住了課文的意思,妳就能更好地理解單詞。
文言文的學習必然要經歷壹個“由表及裏,由裏及外”的過程,逐漸深入理解。經典文言文之所以能經受住歲月的洗禮,流傳至今,除了語言的凝練美和音韻美之外,還傳承了壹種崇高的思想和情感,這反過來又會豐富語言內涵,使其更具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