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壹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漢朝,《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宴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1、 典制和成例。故,故事,成例。
出處 《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親屈至尊,降禮下臣,每賜讌見,輒興席改容,中宮親拜,事過典故。”
示例 《北史·高隆之傳》:“隆之性好小巧,至於公家羽儀,百戲服制,時有改易,不循典故,時論非之。”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四》:“壓角之來莫究其始,開元禮及累朝典故並無其文。” 清·田蘭芳《蓬萊(袁可立別業)紀勝雜體小引》:“則是編也,亦可備蓬瀛之典故,以資取信。”
2、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出處 清昭梿《嘯亭續錄·大戲節戲》:“其時典故如屈子競渡,子安題閣諸事,無不譜入,謂之月令承應。” 清趙翼《甌北詩話·查初白詩壹》:“語雜詼諧皆典故,老傳著述豈初心。”
示例老舍《茶館》第三幕:“‘青是山,綠是水,花花世界’,又有典故,出自《武家坡》!”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辭海》、《辭源》為“典故”壹詞立了兩個義項:壹是典故壹詞的古義,與現代漢語所說的“故實”有些相當,指古代的典章制度、舊事舊例。我們今天所講的典故當然用的是典故的今義。典故的今義,《現代漢語詞典》釋作“詩文裏引用的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辭海》、《辭源》的釋法與此有類,說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
道理,道之理也,因果邏輯也。大道無形生育萬物,大道無情運行萬物,大道無名養育萬物。道之理者唯自然也。自然之理者,順道者昌盛,逆道者衰亡。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道理之本
因果,邏輯。
道理者,無理也(無理:非無理,非有理也,理因我有,亦因我無,無我理本非有非無)。道生育養育萬物而不辭,有功不恃,不居其名,不嫌醜惡,不羨善美,不殺萬物,不貴其德。不自為大,不為萬物主。以道無我,故無情,無名,無功,無德,亦無理,亦無道等壹切,可名不可名不可盡言。
道理獨立時為無,無道理即是道理。相對時為無我,無我即是天理,天理即是道理。
《道德經》雲: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經》雲: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故真正有道理之人無我,了知壹切無分別。心中不存任何道理,更不以有道理自居,不為萬物作主,不自見,不自是,不自大,功成不居其名。隨緣輔助萬物而無善之心。
道理之端
道理之端者,陰陽也。人以善惡、好壞、是非、有無、美醜、對錯、大小、黑白、上中下、等不可盡言,相對而為道理。此道理者非善即惡,非惡即善。本無善惡,而強名為善惡。
《道德經》雲: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如壹個人本無善惡,在善人群體中,相對於這個人群此人被認定為不善、不好的人甚至是惡人。這就是道理。而在惡人群體中,相對於這個群體此人被認定為不惡、不壞的人甚至是善人。這也是道理。
如壹個人在中國不穿衣服出去工作,相對於其它人,這個人就是不正常。這個人不正常就是道理。如果這個人在非洲壹些習慣不穿衣服的地方,不穿衣服出去工作就是正常人。而穿衣服出去工作反而是不正常的。這就是道理。
故有道理之人,以陰陽相對為道理。與萬物相對立,為萬物做主,為萬物定性。無中生有。無故謗毀萬物贊賞萬物,驅使萬物,握生殺之機。自居功勞,自是人非,自見自大,各有所執。總之以自己或自己的群體(物種、形象、形狀等不可盡言)相對於萬物所想到的理由叫做道理。
道理之末
道理之末者,無道也,逆天也。道理是人定的,每壹個人,每個群體,每壹個時間,每壹個地點,每壹種狀態,同壹個人,同壹個群體,同壹個時間,同壹個地點,同壹種狀態等等不可盡言,只要有壹樣有變化,就會得出不同的道理。得出的道理此次跟上次比人們稱為進步,卻又每次跟過去矛盾、相反,或相近不同。
執著道理者,把每壹次新的道理的感悟,都稱為進步。似乎這種對道理的感悟是無窮無盡的。每壹次都說是對的,可是又每壹次推翻以前的道理。每個道理都可以說是荒唐的,又可以說是目前情況下最好的。
道理是思考或總結的,世界上的道理是人們思考來的,說道理的人從來沒有實踐過。或有人實踐過,但他認為這個道理不夠完美,壹生在不斷的進步,不斷的追尋。只有壹個道理是人們實踐後總結的。這個道理就是沒有道理,任天道自然運化。
道理之末的最基本定義是以自己或自己的群體(物種、形象、形狀等不可盡言)相對於萬物所想到的理由叫做道理。
縱觀天下古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公和婆卻相反相爭。最終都會有壹方放下自己的道理,或雙方都放下道理,或雙方都不那麽執著,求同存異,才可以談笑風生,開懷暢飲,其樂融融。道理本無害,而人執道理就會生殺萬物。道理本無益,放下了道理就會普天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