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如何理解“人”這個詞

如何理解“人”這個詞

《現代漢語詞典》將人定義為“能制造工具並熟練使用工具的高等動物。”當代人類學家張榮桓在2008年3月給出了合理的解釋:人是自然(多維生物圈)的本我;人是超越壹切的靈長類動物;人在生物圈中可以獲得兩個層次的和諧與幸福,即通過對真善美的初級追求而獲得的和諧與幸福;對價值、意義和超越的高級追求導致和諧和幸福。人的本質是根本人格,人是具有人格(由肉體生命和精神本我構成)的時空及其生物圈的真正主人。人類在世界上的使命是為了人格及其生態文明的不斷上升和更新而實現和諧與幸福。人的發展是人在三個方面的發展。二是生態原則;第三,產業發展。人類文明的出現,直接導致了人類個性、生態、工業的興起,是血緣、種族融合、人類探索、信仰真理發展的結果。人類的終極目標是人類身份及其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這是人類走向更高文明的必由之路,從而達到更高層次的和諧與幸福。人類會重新發現人類和人格的偉大。壹以貫之的、幸福的實事求是的精神,人首先要徹底地研究人,決不滿足於對其他事物壹知半解,以及追求現實幸福生活的樂觀進取精神,從而把人從過去的歷史、民族、宗教、地域劃分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人,或者說人,可以從生物、精神、文化的各個方面,或者這些方面的結合來定義。在生物學中,人類被歸為智慧物種(智人或智人,但後者大多沒有得到學術界的壹致認可)。智人意味著擁有高度發達的頭腦。

在精神層面,人們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被認為與神力或存在有關;在神話中,人的靈魂也會與其他類人動物相比較。比如人工智能或者天使是獨立於生命體的靈,但是只能按照壹些指令來操作,而獸人或者亞洲人只有欲望和膚淺的情感。在佛教中,人們用三身來形容:法身、懺悔身、道成肉身。人間佛教認為,三體人是壹體的,只是為了描述和敘述的方便而人為劃分的。

在文化人類學中,人被定義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復雜的社會組織和科技發展的生物,特別是他們能夠建立群體和機構,以達到相互支持和幫助的目的。

在生物學上,人類的學名是智人(拉丁文homo是人,智人是智能的),與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長臂猿、海龍等同屬靈長類家族[1]。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區別在於直立的身體,高度發達的大腦,以及由高度發達的大腦衍生出來的推理和語言。動物學家d·莫利斯(D. Moliis)開玩笑地稱人類為裸猿,並從各種角度寫下了人類各種行為的起源。恩格斯寫的《從猿到人》,代表了馬克思主義對人類起源研究的經典。

恩格斯寫的《從猿到人》,人類的行為特征是:懂得使用語言,有各種復雜的相互社會組織,喜歡發展復雜的科學技術。這些行為差異也導致了不同文化中不同的信仰、傳說、儀式、價值觀和社會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