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六度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薩埵指的是覺悟的眾生。六度就是六波羅蜜,也既是所謂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在這六度中,佛學以其佛理來讓我們認識到菩薩對我們生活的積極作用。接下來,就讓我們壹起到 佛學入門 中了解佛學六度。
覺悟的眾生有三種:
壹者、羅漢--自己覺悟;
二者、菩薩--除了自己能覺悟之外,還可引導別人覺悟;
三者、佛--自己能覺悟,又可以引導眾生覺悟,而且他的覺悟是最圓滿。
佛學六度具體內容:
1、布施
a、財施:以錢財施舍給貧窮疾病者,或資助慈善團體。壹切身外物稱為外財,所以財施也稱外施。
b、無畏施:我們令眾生不害怕,無恐怖,無災害,稱無畏施。菩薩行無畏施時往往連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給眾生,故無畏施也稱為內財施。佛說持戒就是壹種無畏施。
c、法施:以世間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揚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勸導人們修善斷惡,離苦得樂,乃至涅盤,稱為法施。
2、 持戒
戒律可分為三種,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a、律儀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種戒律,稱為律儀戒。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們做各種壞事,既是防非止惡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戒稱為律儀戒。
b、攝善法戒:菩薩行者發願行壹切善法,如果不這樣做,就是他的過失,故應戒除。善法有六度萬行,稱為菩薩學處。
c、饒益有情戒:發心行菩薩道者,壹定要發利益壹切眾生之心,以壹切善法、資財、神通等利益有情。菩薩行者起瞋心後,就不想利益眾生,他應戒掉此惡心,生起利益眾生之心,稱為饒益有情戒。
3、 忍辱
菩薩行者要忍耐種種苦。忍可分為忍辱與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種種的惱害。
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種惱害而已,它可分為三種:
a、生忍(耐怨害忍):忍耐眾生對菩薩所做的損害。
b、法忍(安受苦忍):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應忍受饑、渴、寒、熱、天災人禍、疾病等世間的壹切苦法。
c、無生法忍(諦察法忍):以堅韌的意誌,審諦觀察思維我們對佛法的認可。比如有人講壹些佛法,我們聽了內心沒有不耐煩,不同意,可忍受那個道理,稱為無生法忍。萬法本來是不生不滅的,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們聽後能接受嗎?慢慢觀察,了解後可真接受,既是無生法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