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君離別,此後長相思,怎能不秋風悲畫扇:這壹去,便是天涯生死兩茫茫;這壹去,可是天下誰人皆識君?縱有風景千千好,少了故人,君可會在酒酣之時,聞柳笛而起故園情?這壹去,便恨人生有離別,料不著與君別後,萬般良辰好景皆為虛設;而當初,只道是尋常的當初,沒想到再見是山也迢迢,水也迢迢……
說不盡道不完的離別,只因離人難留,空惆悵。所有的情思也只好寄托在那壹次看似簡單卻無比隆重的送別上。
送別,是古代壹項大事。我們可從古書典籍中看到許多與送別相關的習俗,足見古人對送別禮儀的重視。
壹、 送別習俗產生的原因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離別是壹件再尋常不過的事了:外地求學,外地工作,出國旅遊,或者隔三差五地出差國外等等,我們也只是送至車站或者機場,揮壹揮手,便也作罷。然而在古代,送別有送別的習俗,原因有以下方面:
1、古人重人*倫。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五倫”的概念,即由孟子提出的,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導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裏面包含了父子之情,愛*國之情,兄弟之情,夫*妻之情,親朋故友之情等非常豐富的內容。古人深受儒學倫*理的影響,講究情義,當身邊有人要遠離的時候,送別就顯得重之又重了。
2、古時交通不方便。眾所周知,古代*生產力低下,交通工具不像今天那麽發達,出門遠行不外乎是走陸路和走水路,然而天氣變幻,路途顯得兇險,這就使得古人非常擔憂;他們送行人壹程,反復叮囑,千言萬語化作綿綿祝福,這時候,送別的風俗也就隨之產生了。
二、古代送別的地點
古代的送別,壹般有固定的地點:走陸路的壹般在長亭或者短亭裏,走水路的則在渡口邊。
1,陸上送別,長亭相送。“長亭”在中國的古典文學裏已成為壹個傳統的送別意象,這與古代送別習俗分不開。
長亭,詞典裏的解釋是古時設在路旁的亭舍,常用為餞別處;也指旅程遙遠。出自於唐代李白的《菩薩蠻》詞:“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在此之前,亭並不代表著離別。周朝時,亭是設在邊塞觀察敵情的處所,如《墨子》上載∶“百步壹亭,高垣丈四尺,厚四尺,為閨門兩扇。”到秦漢時期,亭成為各地方的治安機*構。壹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驛逐漸取代亭制,但之後亭、驛也廢棄不用。慢慢的,亭發展為築在路旁的公家房舍,供旅客投宿休息。如《說文解字》上載∶“亭,人所安定也。”又《風俗通》∶“亭,留也,行旅宿會之所館也。”同時,有的人也用來作為迎賓送客的場所。 而近城的長亭經常是人們送別的地方。
這在古詩詞裏可略窺壹二。如宋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林逋在《點絳唇》中寫道:“又是離歌,壹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此外,《西廂記》裏的長亭送別最為知名: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梳林掛住斜暉。馬兒迍迍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到壹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裏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現代很經典的歌曲《送別》中唱到:“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很顯然地,李叔同也是采用了“長亭送別”這壹傳統習俗。
2、渡口送別,多為渭陽,南浦。“渭陽”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渭陽》中寫道:“我送舅氏,曰至渭陽。”渭陽,即是渭水之南,這設置了水邊送別的場景,此後,渭陽,也就成了人們送別的地方。明代王韋《柳條枝》中說:“渭水西來萬裏遙,行人歸去水迢迢。”杜甫“寒空巫缺曙,落日渭陽情”,杜牧“寒空金錫響,欲過渭陽津”等,“渭陽”都取送別之意。
另壹個常見的水邊送別地點是南浦。屈原《九歌·河伯》中有詩句雲:“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浦與渭陽,異曲同工。此後,許多送別都在水邊,因受民*族文化的浸染,詩人墨客借用“南浦”來指代,所以“南浦”在送別詩中很常見:唐白居易《南浦別》中曰:“南浦淒淒別,西風裊裊秋。”江淹在《別賦》中寫道:“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顯而易見,南浦已成為古人水邊送別的場所。
三、 送別的方式。
折柳送別。折柳贈別是中國古代的壹種行旅風俗,在詩文、戲曲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均有反映。《三輔黃圖·橋》:"霸(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這是有關折柳贈別的最早文字記載。因此壹般認為此俗形成於秦漢時。
關於這個習俗的由來,相傳是取自於《詩經》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柳”與“留”諧音,借此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此外,俗語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樹生命力很強,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折柳送別,也就寓含*著希望遠行的人,能夠在他鄉頑強地生活下去。
同時,折柳贈別是對旅人行途安全的祝吉。古人視柳樹為可以辟邪卻鬼的"鬼怖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載:"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行人帶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遠遠躲開,確保旅程的平安。
在詩歌中關於折柳送別的詩句不勝枚數:北人的《折楊柳歌》:“遙望孟津河,楊柳郁婆娑。我是虜家兒,不解漢家歌。”無名氏所作的《送別詩》:“楊柳青青著低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張九齡《折楊柳》詩:“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壹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王之渙《送別》詩:“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這些都說明了折柳送別是風行的習俗。
音樂相送。這多為唐代文人之間的送別方式。李白在《贈汪倫》中吟道:“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許渾《謝亭送別》:“勞歌壹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描寫了送別時音樂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荊軻刺秦王》中也寫到了音樂送別的方式:“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飲酒餞別。這也多出現在唐代的送別中,從唐詩中便可看出。送別詩中的名句——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白的《金陵酒肆送別》:“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等。酒是文人的最愛,在送別的場合也少不了它。
另外,古人送別的時間多為清晨或者傍晚,在詩詞中也尋得到依據。
古人的送別習俗如此之多,相比之下,現代人對於送別則是沒有什麽特別的形式,只是簡單地發個短信,或者打個電*話道壹聲也就行了。送別的習俗在現代社*會中漸行漸遠,壹樣的離情,不壹樣的表達,或許是現在的人們太忙,又或許是人們越來越冷漠。
偶爾,讀起古代文學,在字裏行間尋找那不壹樣的送別儀式,體會著這些習俗後面蘊藏著的濃烈的情意,感動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