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佬十八匠”是能工巧匠的俗稱。追根溯源,還得從漢口開埠、黃陂隸屬漢陽府說起。清朝前期,黃陂隸屬黃州府,雍正七年(1729),湖廣總督邁柱上疏朝廷,言黃陂距黃州水陸交通均不方便,統轄難周,改隸漢陽府管理甚易,得到朝庭批準。其時,漢口早已開埠,明末清初,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壹。自此,黃陂(今武漢市黃陂區)與漢口的聯系更為密切。無田少地的黃陂人到漢口謀生更是捷足先登。早先在鄉間流動的各種手工匠人也紛紛向城鎮雲集,走街串巷,開店設行。於是,即有“九佬十八匠”的出現。
佬,詞典解釋為成年的男子,且含有輕視之意,城裏人稱鄉下人即為鄉巴佬。黃陂人稱之為作佬,作坊之掌墨師傅,也包含開有多種店鋪、商行的商賈。 “十八匠”包括:金匠、銀匠、銅匠、鐵匠、錫匠、、木匠(又分長木匠,即建房的,方木匠,即打家具的,圓木匠,即做圍桶、腳盆的,也稱為箍匠,還有鋸匠即鋸木板,也稱界匠)、雕匠,畫匠,彈匠、篾匠、瓦匠、壘匠,鼓匠、椅匠、傘匠、漆匠,皮匠。此外還有織布匠、絨匠、染布匠、彈花匠、鑄造匠、磨剪鏟刀匠、窯匠等等,已不止“十八匠”,只是壹個總的泛指。正是有大量的“九佬十八匠”在外謀生,故形成了“無陂不成鎮”的格局。
總之,“九佬十八匠”是對能工巧匠壹個約定俗成的用語。“九佬十八匠”對繁榮地方經濟、服務人民生活、解決就業途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九佬十八匠”中的許多佼佼者所創造的品牌,如高洪太銅鑼、曹正興菜刀、談炎記水餃都是享譽三鎮乃至荊楚的名品。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有些行當,如補鍋補碗已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