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課堂學習過程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理解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重要的學習是學習方法的學習。這些年來,我們做了很多努力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但有時效果並不大。原因很多,其中學生不願意學,不會學是因為不知道怎麽學。如果壹個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他就會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屢屢成功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他在學習中感到輕松、快樂和樂趣。久而久之,他很有可能成為壹個愛學習、會學習、學得好的學生。另壹方面,沒有好的習慣和方法,他就很難成功,也很難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體驗。所以他覺得學習是壹種沈重的負擔,是壹種枯燥的工作。久而久之,很容易成為差生,甚至輟學。中國古代就有的精辟論述[1]不就說明了這個道理嗎?那些在現實生活中能夠學習並享受學習的學生不也有壹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嗎?可見,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學生成功的有效途徑。教學生學會學習方法應該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要方向。但單純為了教法而教法是不可行的,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方法的指導應滲透到整個課堂教學中。
課堂教學是指導法學學習的根本途徑,也是有規律、具體、高效地指導法學學習的最有效途徑。因此,學法指導必須走滲透課堂教學的主渠道。課堂教學應該是壹個過程,而不是壹個支離破碎、混亂無序、隨意組合的復合結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學習”,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因此,必須改革以“教”為中心的傳統課堂結構,設計以“導”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根據這壹結構,語文課堂教學應遵循以下幾個環節。
第壹,明確學習情境,為學法做準備。
通常情況下,老師在課堂上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教”的方法上,很少去思考學生的“學”。我們要引導學生學習法律。我們首先需要改變的就是這種傳統做法,需要轉變觀念,以“學”決定“教”。所以備課的時候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學習實際出發,詳細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明確學生的學習實際,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有針對性地設計學習方法的訓練、指導措施、指導步驟。這樣才能有的放矢,讓每節課都產生好的效益,讓學生學到東西,不斷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科學性,從根本上獲得學習方法。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即使是同壹個班的學生,對於不同的學習內容和課文條目,學習情況也是不壹樣的。所以我們在分析學習情況的時候,要客觀具體的分析,切不可千篇壹律。在確定了學生的學習強度後,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計課堂學習方法指導方案。在設計的時候,要努力讓學習方法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對等,不可偏廢。同時也要註重指導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不能擺架子、走過場。
二、設計預覽、定點方法
課前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奏。課前預習的質量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通常,很多老師傾向於忽略這個環節的學習指導;大部分學生在預習時只局限於“看壹看”,而不知道如何采用壹些更好的預習方法。這樣預習達不到提前學習的目的,課堂教學效果明顯不理想。針對這種現象,要在課前對學生進行預習方法的指導,教給學生預習方法,為課堂教學打好基礎,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壹般來說,老師可以教給學生以下幾種預習方法:1。通讀全文,用工具書(單詞、詞典)查生詞,根據上下文揣摩詞義,並在文中批註。“不動筆墨,不讀”,生字標“□”;用“-”畫關鍵詞;用“~ ~”畫出漂亮的句子;用“……”標出重點和註意事項;使用"
√”標註自己的補充和理解;用“?”馬克疑惑道;用“∨”表示文章結構的劃分;用“|”表示段內的級別劃分;用“△”標出需要特別註意的地方。2、重點閱讀,結合課文的背景介紹、課前提示和課文中的筆記,反復閱讀重點內容,了解作者的思想。他想告訴我們什麽?所用的寫作方法,所用的表現手法的中心是什麽?語言特點是什麽?
比如我在教《我是壹個報國的人》這篇文章的時候,給學生的預習指導是這樣的:(1)借助資料和工具書了解孟子的生平和思想。(二)對課文的初步閱讀,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完整:
1,給課文自然段落編號。2.註意課文中出現的新單詞。3.勾畫並圈出文中的關鍵詞,借助筆記和參考書對全文進行解釋和翻譯。4.簡述困難。(3)思考:
1.梁和孟子在這篇文章中談論的話題是什麽?2.孟子用了什麽論證方法來說明自己的觀點?3.孟子在文章中闡述了哪些具體措施?
在具體的指導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系統地、循序漸進地教給學生壹些好的預習方法。比如全書預習法、單元預習法、課文預習法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指導方法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不斷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真正做到預習學。
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指導預習的具體方法。根據單元、文體和每節課的具體學習內容,明確預習要求、預習設計和方法指導。
這樣,只要長期堅持,循序漸進;學生將形成良好的習慣和能力,為課堂教學做最好的準備。
第三,靈活指導和示範學習方法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學習。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是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主動權;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應該是壹個引導者,重在“引導”。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引導學生,引導學生積極完成學習目標,從中掌握知識,獲得學習方法。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知道自己的認知目標,更要知道自己的學習目標。其中,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不僅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本質上,只有讓學生真正掌握學習方法,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正如達爾文所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2]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清晰地展示學習方法,讓學生知道如何學習,如何獲取知識。
例如,在學習《我是壹個報國的人》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進行這樣的“學習指導”:(1)在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仔細閱讀全文,完整:1,並用序號標出課文的自然段落。2.勾畫並圈出文中的關鍵詞,借助筆記和參考書進行解釋或翻譯。3.簡述困難。(2)仔細閱讀全文後,完成以下題目:1。解釋下列帶下劃線的單詞;2.指出下列劃線單詞的用法並解釋(3)快速閱讀全文,完整:1。本文分為三個部分:第壹部分(1
):提出“人不多”的問題;第二部分(2-4):分析“人口增長不多”的原因;第三部分(5-7):闡述“增加人數”的措施。2.理清寫作思路,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安排同桌的學生互相重復對話。老師鼓勵兩個學生進行對話。(4)仔細閱讀課文第二、三、四段,完成下列問題:1。《灌鼓》裏的“鼓”字和《壹蹴而就》裏的“鼓”字壹樣嗎?它屬於哪種用法?“之”字是代詞嗎?(答:壹樣的。名詞用作動詞。,無意義的夾層)2。在這三段中,有兩個成語,分別是:(棄甲拖兵。五十步笑百步。3.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這個比喻是什麽意思?
(老師先用多媒體展示“五十步笑百步”的圖片。答: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點或錯誤性質相同,只是情節輕或重。孟子用它來比喻梁所謂的“為國盡忠”並不比鄰國政治好多少,這就揭示了梁與鄰國統治者爭取民心的努力並無本質區別。要“增加人數”,就要實行“仁政”、“王道”)。(5)全班壹起背誦課文第5、6、7段,讀後討論:
1、
在這篇論文中,針對梁提出的“民不多增”的問題,孟子闡述了“使民多增”的哪些具體措施?(老師用多媒體展示《孟子與梁以“人不增多”為題的對話》五張圖來回答。)
2、聯系實際,談談妳對孟子思想的看法?老師指導學生總結板書。答:孟子在這篇文章中以古代制度為借口,主張“壹屋五畝”、“壹田百畝”的措施和要求,在當時的社會是無法實現的。但主張減徭役、發展生產、興辦教育利民保民,仍然體現了孟子“保民為王”的積極思想。孟子積極倡導“不逆農時”、“不搶時”、“教而不序,應用孝之義”。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值得稱道。可惜這些仁義治國的思想根本沒有社會基礎,最終只能服務於剝削階級的根本利益。)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習方法,巧妙地引導學生根據學習方法去理解課文、掌握知識,最終達到掌握、善用、善用方法。
這樣,通過學習方法的演示,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學習步驟和方法,並在教師的靈活指導下掌握知識和學習方法。
第四,示範學習法,點撥學習法
教學活動是雙邊活動。教學過程既是教師“教”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緊密聯系在壹起的,它們是有機的、和諧的統壹。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要為學生的學服務,學生的“學”要以教師的示範為榜樣。因此,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壹個學習示範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應側重於從教師的方法示範中學習;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時時處處選擇和示範學習方法,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讓學生遵循明確的學習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潛移默化地獲取知識的鑰匙。比如,在學習古代漢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不失時機地給學生指出壹些背誦古代漢語的方法,如“反復默讀”、“用心聽”、“用數字背”、“用心理解”等。同時,教師在給學生指出學習方法時,要及時用壹定的方法給學生示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方法的操作,才能真正掌握方法、領悟方法、運用方法。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有兩個不可或缺的“二”——學生和教師。根據教育哲學的規律,學生是具有強大潛能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強大能動性的學習主體。沒有他們的積極參與,教育就無從談起。從認識論層面看,實踐產生真知,學習的本質是時間參與,並在參與的過程中嘗試、發現、體驗、感受,獲得新的知識,實現超越和發展。
學生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壹個自我完善、不斷成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語文老師要時刻給予關心、幫助和鼓勵。壹個語文老師也應該是學生語文學習的示範者,就像體育教練可以做基本的示範動作壹樣。體育教練示範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要領,提高運動質量。
中國老師的示範和體育教練的示範有很大不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的示範無非是引導學生掌握作為工具的語言,同時也自然受到人文因素的影響。通過教師及時的指導、引導和示範,調動學生對學習對象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學習對象。
五、引導自悟,總結學習方法。
教師為創造而教,學生為創造而學。[3]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挖掘潛力,創新。因此,在學習方法指導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創造自己的學習方法。
關於教學中的師生關系,錢夢龍先生的“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為主線”[4]也贏得了廣大語文教師的認可。面對新課程,當然要用新的理念來指導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壹定不能理解為老師完全可以不說話。韓愈《師說》中有壹句名言:“師者為師,故師之教也。”【5】老師沒完沒了、零零碎碎的講解不好,也不壹定有什麽效果,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老師要講清楚,不敢講或者不想再講,怕被認為是“灌輸式”和“接受式學習”。無論是在新課程實驗區還是在全國課堂教學大賽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近年來,面對新課程,越來越多的教師在處理課堂教學時陷入了各種誤區。好像課堂越活躍越好,問題越開放,老師越少說話,學生越自由的表現。有老師反映,教了20多年,現在越來越不能上課了。我們認為,至少在中學語文課堂上,教師的適當講解和恰當指導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其他教學形式(包括討論、辯論、學生自主活動等。)不可替代。老師在該講的地方,不妨大膽自信地講。當然,老師的“講”重在梳理學習的思路,選擇閱讀的方法,並不能代替學生的自主閱讀和寫作。包括老師指導下的課外閱讀。通過課內外的結合,讓學生舉壹反三,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良好習慣,為今後繼續自學和自我發展奠定基礎,終身受益。
引導學生自悟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引領”和“引導”;學生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創造性地學習,總結學習方法。具體來說,這個過程可以針對某個知識點,某篇文章,某個文體,某類知識。其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讓學生大膽創新,積極創造。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習《我是投名狀》壹文時,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並進行歸納和展示。
《文言文五步自學法》:(1)初讀理解大意(聯系背景,整體感知);(2)仔細閱讀疏通句子(借助材料,圈出輪廓);(3)快速閱讀演示文稿文章(理清思路,復述課文);(4)精讀與探究(強化知識,拓展遷移);(5)閱讀品味鑒賞(深化主題,借鑒創新)。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成功的學習指導應該引導學生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重點關註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從已知到未知,從認知到實踐,從理解到記憶的轉化過程,從而更好地掌握學習方法,為其他渠道實施學習指導奠定基礎,提供學習方法,明確在不同情境下如何把握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方法的動態展示,其結構由若幹相互聯系的階段組成,包括意向、感知、思考、系統化、鞏固應用、評價反饋等。在指導學生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時,要考慮這些階段,讓學生了解和掌握,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
六、學習方法的運用,遷移學習法
學以致用,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實踐和應用。通過學習方法的指導和訓練,學生掌握壹定的學習方法後,教師要設計壹些學習練習,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應用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理解方法和創造方法。同時,學習方法的應用決不能機械照搬和簡單模仿;相反,我們應該創新、拓展和創造。
比如在學習《葫蘆僧判葫蘆案》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給出如下指令:“(1)跳過全文(每分鐘1500字左右),做完:1。葫蘆和尚指的是誰?葫蘆案是什麽?2.薛蟠和連贏的生活是怎樣的?(2)快速閱讀全文(每分鐘1000字左右),完成:3。課文中的謀殺案是誰定的?為什麽作者要用‘葫蘆僧判葫蘆案’這個標題?4.這篇文章的線索是什麽?從破案的過程來看,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3)認真閱讀全文(每分鐘200字左右),完成:5。用橫線標出文中的人物,指出誰是這篇文章的主角。6.用波浪線標出能揭示主人公性格的關於語言和表達的句子,並試著分析主人公的形象。(4)‘官護’俗語精讀完成:7。案由明確的人殺人案怎麽破成‘葫蘆案’?8.討論;有些人認為賈雨村是壹個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行動是被迫的。請大家對這個問題發表看法。”然後,讓學生學習這種方法,總結自己學習小說的學習方法。在學生自我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出“四次八步”閱讀法:“跳過壹次閱讀信息,記住人和事的輪廓;第二速讀抓住要點,復述內容和結構;仔細讀三遍,了解單詞圈的要點;四篇精讀突破難點,總結主題和特點。”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方法,並在課堂上運用這些方法,遷移到其他課文中。
通過學習方法的實際運用,使學生形成探索方法的良好習慣,真正做到學、會學、樂學、善學;最後,我可以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語言學習的延伸等於生命的延伸."[6]修訂後的大綱要求我們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溝通、跨學科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學習和運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我們必須樹立這樣的語文教學觀,努力把語文課堂“遷移”到課外和生活實踐中去。要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絡等。引導學生多讀書,多查閱資料,學會收集和處理信息。要采取開讀書報告會等多種形式交流閱讀經驗,讓學生進壹步掌握適用於不同類型讀物的不同閱讀方法。組織參觀,辦報紙,演課本劇,舉辦故事會等活動,鼓勵學生勤寫,多交流。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拓寬漢語學習渠道。總之,要千方百計讓學生利用課堂上獲得的“方法”和“能力”,創造課外的“效果”和“收益”,讓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不斷的“投入和周轉”過程中得到外推、增量和增值。只要妳善於發現相似之處,只要妳多下功夫去匹配和創造相似之處,妳的漢語能力就會在廣泛的遷移和運用中得到極大的發展。
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學法指導,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總之,語文學習要以“導”為主,有利於“創”。馬克思早就指出:“科學教育的任務是教會學生探索和創新。”[7]為了迎接21世紀中國科技和生產的大發展,迎接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我們必須創新教育,改革語文課堂教學,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