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的班主任說,以她多年實踐經驗來看,純粹抄寫,對積累詞語、提高寫作水平,沒有明顯幫助,沒有閱讀積累,會背再多詞,也不會寫作文。但是,由於有些孩子的詞匯量實在太貧乏,以至於看圖寫話,寫到認真看書,通篇寫的就是“她認真看書,看得很認真,非常認真,十分認真……”,不得已還是布置了抄寫的暑期作業。
老師的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
第壹,詞語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是否用得好之分。 壹個詞使用是否得當,脫離了語境是感受不到的。所以,大量閱讀,才能感受得到好詞好句的魅力;學會欣賞文筆,才是積累遣詞造句技巧的啟蒙途徑。
第二,大量抄寫任務,填鴨式應付,極易引起幼童反感,很可能適得其反。 或許,有的孩子在家長的強力監督下,抄寫和背默了大量的成語詞匯,熟記之後確實在寫話中妙語連珠。但是,我家CC不是這種甘願做“懲罰式作業”的性格,在厭煩情緒下的抄寫,知識吸收率非常低,事倍功半,甚至因此而厭惡語文。所以,我覺得家長在使用這種抄寫型學習方法時,應該首先對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作出評估。
第三,積累大量的詞匯,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必要條件,但顯然是不充分的,積累詞匯不等於學會遣詞造句。 如果積累足夠多的詞就能寫好作文,那每個人直接把成語詞典背下來不就搞定了嘛?!所以,我覺得,簡單粗暴地靠抄寫積累詞匯,是件非常低效率的事,因為這種方法裏,沒有學到遣詞造句的詞語運用能力。
就提升寫作文水平這個目標而言,我的經驗來說,根本不需要抄寫好詞好句,親子閱讀時直接把好句子劃線做記號就夠了。因為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抄寫型作業太費功了,耗費在書寫上的精力遠遠超過了知識點本身。
那麽問題來了,這種費功的作業該怎麽完成才能提高效用呢?緩了快兩個星期,我終於動手讓CC開始做這項作業了!我是這樣安排的:
我對這項作業設定了三個規則:
1、本子的首頁做了壹個打卡頁,讓她做完壹個就打勾,自己控制作業進度。
2、不管抄幾句,來自同壹本書目或篇目裏的詞句只算壹次,不允許每次抄同壹本書。
3、要簡單寫壹下感受,為什麽摘錄這壹句,或者有什麽聯想。
定這三個規則的目的:
1、引導她學習自我管理的壹些基本方法,打卡記錄是自我激勵和約束壹種重要方法。我和CC約定,我不再監督提醒她,不再每天嘮叨,她自己打卡安排進度,開學交不出作業自己負責。
2、把抄寫和閱讀掛上鉤。即使CC那麽愛閱讀的孩子,應付起作業來,也還是會投機取巧,想全部抄壹本書簡單了事。所以,定了規則二,這樣至少要刷30篇故事或書目才行。為了少抄壹點,她可能會在全篇中精挑細選最棒的壹句,我發現這壹句經常就是全篇的中心思想,這無形中可能也提升了“歸納總結”和閱讀理解的能力。
3、抄完了要點評壹下。這既是壹種寫話練習,也是強迫思考的過程:如果都不能感受到這句話有啥好,激不起心裏壹點浪花,那何必抄它呢?!所以,沒感受的句子,對個人來說就不算好句子;抄的這個句子壹定要心有所觸。
從CC的作業反饋來看,我覺得至少比單純的抄成語詞典強得多。因為:
1、不反感。沒有我的嘮叨了,再也沒人問“今天為啥沒有抄”,自己想看啥看啥,想抄啥就抄啥,想啥時候抄就啥時候抄。雖然進度不甚理想,但我覺得她抄的每個句子,都是她自己真心喜歡的;真心喜歡的句子、就會記得比較牢靠。如此這般,即使還是會討厭抄寫,但至少不會反感閱讀本身,不會排斥語文。
2、效用提高了,相當於用壹件事同時完成了日程管理、閱讀、抄寫、寫話四項任務。
3、文學類的書目閱讀增加了。她發現,喜愛的科普類書籍,還有閱讀難度較低的《米小圈日記》之類的流水賬故事裏,沒啥好詞好句。所以,開始翻文筆好的書了,比如《遠方並不遠》就是畢淑敏的散文集,書架上放了壹陣子了,現在主動翻開了。
4、開始思考體會什麽是好詞好句。她說自己挑選抄寫的標準是:要麽是我打死也寫不出來的話,要麽是我很有感覺很認同的話。這個挑選的過程,我覺得就是學會欣賞文筆的過程。相比抄寫成語的積累方法,我覺得CC學會了欣賞樸實的文筆,已經懂得了,好句子,並不壹定需要堆砌華麗的辭藻。
從CC寫的“閱讀感受”可以看到,學會欣賞文筆了,那些以往背過的課文就自然而然地引用到了自己的寫話裏;那些讀過的排比結構,自然而然地就用起來了。
以上就是我應付抄好詞好句的方法,供各位家長參考,未必最佳,但我覺得效用比較高。
相關文章鏈接:
沒有不愛閱讀的孩子,只有不會引導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