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是我國古代的壹種有韻文體,介於詩和散文之間,類似於後世的散文詩。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誌”,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對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著名的賦有:杜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庾信的《哀江南賦》等。
賦的特點
壹、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並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四:內容上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壹大特征。經歷長期的演變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
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於東漢,成熟於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以至於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像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莊的《月賦》等。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其中漢賦最具影響。
古代漢語被動句的特點被動句: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常見被動句有兩大類,壹種是有標誌的被動句,即借助壹些被動詞來表示;壹種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往往需要結合文意來判斷。
1、有標誌的被動句
① 而君幸於趙王。(……於……)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
③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見……於……)
④受制於人。(……受……於……)
⑤為天下笑,何也?(為)
⑥羸兵為人馬所蹈藉。(為……所……)(典型的被動句)
⑦若屬皆為所虜。(……為所……)
⑧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
2、無標誌的被動句往往用動詞直接表示被動意思,結合文意判定。
例如: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 被……纏繞
洎牧以讒誅。(無標誌。靠動詞本身在意念上的壹種表現。)
古代漢語中江,河,詩,子指江是長江古代叫江水
和是黃河古代叫河水
詩是詩經
"子"就多了,孔子\孟子\孫子\諸子百家及其學說的書籍\子女什麽的!
古代漢語中“惡”的用法1、讀作è,名詞。
(1) 過失。例如:君子之遏惡揚善。——《易·象傳》
(2)泛指壹般罪惡。例如:惡積禍盈。——南朝齊· 丘遲《與陳伯之書》
(3) 惡人、壞人。例如:元惡不待教而誅。——《荀子·王制》
2、惡,讀作è,形容詞。
(1) 醜陋。例如:五曰惡。——《書·洪範》。傳:“醜陋也。”
(2) 壞、不好。例如:廉君宣惡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 汙穢;骯臟。例如:色惡不食,臭惡不食。——《論語·鄉黨》
(4) 貧瘠。例如: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齊民要術·耕田》
3、讀作wū,代詞。
(1)表示疑問,相當於“何”、“怎麽”。例如:彼惡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4、讀作wū,嘆詞。
表示驚訝。例如:惡,是何言也?——《孟子》
5、讀作wù,動詞。
(1) 討厭;憎惡。例如: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冬。——《荀子·天論》
(2) 嫉妒。例如: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資治通鑒》
(3) 誹謗;中傷。例如: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書·秦誓》
(4) 忌諱。例如:大史典禮,執簡記奉諱惡。——《禮記》
6、讀作wù,形容詞。羞恥。例如:無蓋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醜上》
釋在古代漢語中的翻譯1、解下。釋左驂,以公命贈孟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2、解釋。[夫差]乃使行人 奚斯釋言於 齊。——《國語·吳語》
3、釋放;赦免。懷王竟聽 鄭袖,復釋去 張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4、舍棄;拋棄。故釋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為法。——《呂氏春秋·察今》
5、放下;放開。有賣油翁釋擔而立。——宋· 歐陽修《歸田錄》
古代漢語中“扣”的意思
1. 用圈、環等東西套住或攏住;把門~上。
2. 衣紐:衣~。
3. 繩結:繩~兒。
4. 把器物口朝下放或覆蓋東西:把碗~在桌上。
5. 相符,符合:~題(符合題義)。
6. 強留:~押。
7. 從中減除:~除。~發(fā)。
8. 敲擊:~人心弦。
9. 食物經調味及預加工後,整齊排放入扣碗之中隔水蒸熟,然後主料覆扣入碟中再潑上用原汁勾好的琉璃的烹調方法。
古代漢語中裹的意思根據古漢語詞典 1.衣襟寬大 李白《嘲魯儒》“秦家丞相府,不重~人”2.廣大 3.贊揚 “先帝最先~之”4.古國名 “幽王辟愛~姒”(褒姒,褒國女子,姓褒)
古代漢語中“莫”的意思 副詞1. ?表示否定,相當於“不”。
舉例:而朝鮮帖帖然,莫敢蠢動矣。——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2. ?表示勸戒。不要;不可;不能。
舉例: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3. ?表示揣測。或許;大約;莫非。
舉例:“師父果若不要我,把那個‘松箍兒咒’念壹念,退下這個箍子,交付與妳,套在別人頭上,我就快活相應了,也是跟妳壹場。莫不成這些人意兒也沒有了?——明 吳承恩《西遊記》
通假字(作名詞)
1. ?通“暮”。
舉例:不夙則莫。——《詩經·齊風·東方未明》
2. ?通“膜”。生物體內部的薄皮組織。
舉例:搦腦髓,爪荒莫。——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卷十》
3. ?通“漠”。沙漠 。
舉例:狄之廣莫,於晉為都。——《國語·晉語》
4. ?通“幕”。幕府。
舉例:莫府省約文書籍事。——西漢 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
5. ?通“瘼”。疾苦,病。
舉例:監觀四方,求民之莫。——《詩·大雅·皇矣》
通假字(作動詞)
1. ?通“謨”。謨劃。
舉例:秩秩大猷,聖人莫之。——《詩·小雅·巧言》
2. ?通“劘”。削。
舉例:而刀可以莫鐵,則刃遊閑也。——《管子·制分》
3. ?通“慕”。思慕,向往。
舉例: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論語·裏仁》
通假字(做形容詞)
1. ?通“漠”。廣漠。
舉例:廣莫之野。——《莊子·逍遙遊》
2. ?通“漠”。寂靜。
舉例:田莫不見禽而後反。——《管子·小匡》
古代漢語中擱的意思擱gē
基本字義:
1. 放置,引申為停滯:~筆。耽~。~置。~淺。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手,閣聲。本義:放,放置)
2. 同本義[put]
況且我又年輕,不壓人,怨不得不把我擱在眼裏。——《紅樓夢》
3. 又如:擱手(放開手,作罷);擱開(放下,放開);再擱點糖
4. 停頓;耽擱[s;delay]
原來這壹向因鳳姐病了, 李紈探春料理家務,不得閑暇;接著過年過節,許多雜事,竟將詩社擱起。——《紅樓夢》七十回
5. 又如:延擱(拖延耽擱);這事擱壹擱再說;擱煞(方言。謂擱置不周轉或不流通;耽擱);擱誤(耽誤)
6. 另見gé
常用片語:
1. 擱筆gēbǐ
[put down the pen and s writing] 放下筆;[寫作、繪畫]停筆
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林覺民《與妻書》
2. 擱淺gēqiǎn
[take the ground;be stranded] [船只] 進入水淺處,不能行駛;比喻事情遭到阻礙而中途停頓,搬遷問題導致工程擱淺,由於材料供應不上,工程中途擱淺
3. 擱柵gēzhà
(1) [joist]∶從墻到墻平行布置,或放在梁或大梁上來支承鋪板、鋪面、鋪瓦、鋪地石板或者頂棚(天花板)的板條或釘板條的木條
(2) [joisting]∶指支承地板的木架
4. 擱置gēzhì
(1) [put on one side;shelve]∶把事情無限期地閑置壹旁(如不予考慮)
擱置壹項動議
祖沖之雖然駁斥了戴法興的謬論,但是他所編制的《大明歷》還是被擱置了。——《祖沖之》
(2) [s]∶放下;停止進行
事情重要,不能擱置
擱gé
基本字義:
1. 禁(jīn )受,承受:~得住打。~不住揉搓。
詳細字義:
〈動〉
1. 經受,承受[bear;stand]
不過是臉軟心慈,擱不住人求兩句罷了。——《紅樓夢》十六回
再結實的身子骨兒,擱得住這麽折騰嗎?
2. 又如:擱柵(支承地板、樓板或天花板的梁)
3. 另見gē
古代漢語中然的意思文言中“然”的意思主要有:
對,是。例:然也。
......的樣子。例:嫣然。
這樣,如此。例:然則。
但是,然而。
作句末語氣詞,表示斷定或決定,相當於“焉”、“也”。例:穆公召縣子而問然。
通假字,同“燃”。例:夜然脂照城外。
以為對,答應,信守。例:然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