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源起於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獵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就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氏族公社時代,經常發生部落戰爭,因此在戰場上搏鬥的經驗促進了武術的萌芽。
武術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建立後,經過連綿不斷的戰火,武術為了適應實戰的需要進壹步向實用化、規範化發展。商周時期,產生了太極學說,從此奠定了中國武術的體系。
少林派功夫代表潘國靜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時,盛行角力、擊劍,還有“刀舞”、“力舞”等。唐朝時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明清時期則是武術的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
到了近代,武術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1936年中國武術隊赴柏林奧運會參加表演。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99年,國際武聯被吸收為國際奧委會的正式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成員,
中國功夫
意味著武術將成為奧運項目,意味著“把中國武術推向世界”的雄偉目標的進壹步實現!
李小龍對現代技擊術和電影表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主演的功夫片風行海外,中國功夫也隨之聞名於世界。許多外文字典和詞典裏都出現了壹個新詞:“中國功夫”(Chinese Kung-Fu)。在不少外國人心目中的功夫就是中國武術,李小龍也成了功夫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