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說的是上古夏、商、周三個朝代。
全文、譯文下:
與李翊書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於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抑不知生之誌:蘄勝於人而取於人邪?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邪?蘄勝於人而取子人,則固勝於人而可取於人矣!將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誌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於心而註於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於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後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
翻譯:
六月二十六日,韓愈稟告。李翊足下:妳的來信文辭很好,而且請教問題的態度多麽謙虛恭敬。能象這樣,誰不想把那道理告訴妳呢?道德的歸真為期不會久了,何況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過我只是所謂“望見了孔子的門戶和圍墻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裏能夠知道是對還是錯呢?雖然如此,還是不可不同妳談談這方面的道理。
妳所說的“立言”這句話,是對的;妳寫的文章以及希望達到的目的,非常符合而且相接近。然而不知道妳的誌向,是祈求自己的文章超過別人而被人所取呢?還是希望達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呢?祈求自己的文章超過別人而被人取用,那妳本來就超過了別人而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達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那就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勢利所誘惑,應該培育果樹的根莖來等待它結果,多添燈油來盼望燈光明亮。根系發達的果樹,果實才會順利成熟,油脂多而好的油燈,火光才明亮。具有仁義之道的人,他的言語和和順順。
不過又有感到為難之處。我所寫的文章,自己也不知道它達到沒有達到“古之立言者”的境界;雖然如此,學習“古之立言者”已經二十多年了。起初,不是夏、商、周三代和兩漢的書我不敢看,不是聖人的思想我不敢銘記於心。坐著時仿佛忘記了什麽,行走時仿佛丟失了什麽,有時樣子莊重若有所思,有時模糊不清迷迷惑惑。當自己把心中的思想表達出來的時候,力求革除陳詞濫調,戛戛然困難極了!文章被人看,我不在乎別人的非難譏笑。象這樣過了不少年頭,還是不改變自己的治學方法和處世態度。然後才能識別古書中是否與“聖人之誌'相合以及雖然正確但尚未達到最高境界之處,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並力求揚棄那些錯誤的和雖正確但不完善的東西,才慢慢地有所收獲。
此文是韓愈唐德宗貞元十七年給李翊的復信,是壹篇書信體論說文。文中圍繞“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敘述了自己治學為文的經歷,提出了“氣盛言宜”(內容決定形式)、“務去陳言”(致力於創新)的文學主張,表現了作者排擊世俗的勇氣和頑強進取的精神。
李翊,時為諸生,向韓愈求教,並望薦引。次年因韓愈推薦,考中進士。
韓愈這篇《答李翊書》,集中地闡述了他的古文理論,信中結合自己的寫作經驗,首先說明,學文同學道、做人是不可分別的,道德是文章的泉源,只有從思想道德修養入手,方能養成高尚的道德風格,也才能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其次,他又指出在散文寫作中,作家內在的精神力量(「氣」)是文章的氣勢、力量(「文氣」)的源泉和語言文字的主宰。「氣盛」則文學語言句式的長短,聲調的抑揚,就自然諧音,無不適宜。寫文章壹定要「陳言務去」,不能沿襲別人的意思和詞語,也不必專門在文字形式上雕琢藻繪,刻意求工。第三,他認為不僅「養氣」的過程是艱苦的,其出不能希望速成,不能投合世俗,不能貪求私利。即使在相當成熟之後,從思想到行動也要堅守原則,不能因別人的稱贊與指責而動搖,要掌握好自己的情況。
這篇文章是韓愈以自己長期寫文章的經驗和過程,寫給向他求教的年輕人李翊的信。文章寫得熱情洋溢,說事談理認真誠摯,看出韓愈關心青年人的熱切希望。在期望之中,也告誡後輩在“誌古”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與現實的考量,“誌乎古必遺乎今”這句也顯現出當時的社會風氣,希望他們在外在環境的打壓下,仍能堅持自己的理想。
2. 文言文中的三“三”是文言文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數詞,但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其意義和用法卻不壹樣,具體分以下幾種情況: 1、表確切的數,在這種情況下能通過上下文找出“三”所表示的具體內容,如 (1)“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核舟記》 此句中的“三”即為確數。句中的“三人”即東坡、佛印、魯直。
再如 (2)“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石壕吏》 此文中戰死的“二男”加上還在前線作戰的“壹男”***計“三男”,可見,此處的“三”也為確數。
此類的句子還有 (3)“專享其利三代矣。問之,則曰:‘吾祖死與是,吾父死與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
——《捕蛇者說》 句中的“三代”即“吾祖”為第壹代,“吾父”為第二代,“吾”為第三代。 (4)“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辭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與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此處的“三子”是指“專諸”、“聶政”、“要離”三人。
還有壹種情況是,雖在文中找不出“三”所指的具體內容,但“三”的含義卻是人人皆知的。如 (5)“今天下三分”“三顧臣與草廬之中”——《出師表》 三國鼎立,三顧茅廬的故事婦乳皆知,在文中雖未點明天下分為哪三部分,哪三次“顧茅廬”,但句中的“三”卻是確數。
2、表虛數,意為“多次、多數或幾個、幾次”,往往表示數量多,不是實指。在這樣的帶“三”字的文中,是找不出“三”字所指具體內容的,如 (1)“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鴻門宴》 此句中的“三”即為“多次”的意思,並不是實實在在的“三次”。
(2)“遂率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六則》 以上兩例中的“三夫”“三人”皆應譯為“幾個人”,不是指具體的“三個人” 3、表序數,即“第三”的意思。
如 “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此句中的“三”即“第三次” 4、與其他數詞連用,指數量少,非實指。
如 (1)“竹外桃花三兩枝”——惠崇《春江晚景》 這句之中的“三兩枝”就點出了初春桃花剛開時的數量之少。 (2)“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西江月》 這句之中的“兩三”也表數量很少。
5、與“二”連用,活用作動詞,這類情況極為少見。如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氓》 此句中的“二三”意思為“不專壹,變化多端或再三改變、反覆”。是動詞。
3. 在古文中,下列詞語各指什麽1.“汗青”代()2.“桑梓”代()3.“汗青:hànqīng〖sweatinggreenbamboostrips〗古代在竹簡上書寫,先以火烤竹去濕,再刮去竹青部分,以便於書寫和防蛀,稱為汗青,因此後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historicalrecords;chronicles;annals〗∶借指史冊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桑梓:sāngzǐ〖one'snativeplace〗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種桑樹和梓樹.又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要對它表示敬意.後人用“桑梓”比喻故鄉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詩·小雅·小弁》桑梓之地,父母之邦造福桑梓世先生同在鄉桑梓.——《儒林外史》 尺素:chǐsù〖note;letter〗書寫用的壹尺長左右的白色生絹,借指小的畫幅,短的書信函綿邈於尺素.——陸機《文賦》桂宮:指月亮給妳壹本古漢語詞典:。
4. 文不讀三代以下什麽意思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代之文,就是泛指秦漢以前的諸子百家的文章。包括儒、墨、道、法、陰陽、雜家。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面貌。
誠然,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跨越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早期封建社會三種社會形態,經歷了從坯胎萌芽到生長成熟的漫長過程,直到周代蔚為大觀。《詩經》和《楚辭》聳立起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座巍峨的高峰,史傳和諸子奠定了中國古代散文的優良傳統。中國文學史上的歷次詩文革新運動,無不以先秦詩文作為師法的楷模和品評的標準,緣於先秦文學自身的特點。
但是,韓愈古文運動的主張------提出文不讀三代,說秦漢以後的駢文不必下功夫去讀,還主張“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誌不敢存”。他說這話自有對抗駢儷文體之目的,不能僅憑字面來解說。同時他又主張“窮究經傳史記百家之說”,而勸人自出新意,“惟陳言之務去”。這些主張都是為他所參與的古文運動服務的。可是它的副作用是貴古賤今,為壹切復古倒退者準備了理論根據,開了綠燈,這是有歷史局限性的。
5. 古文解釋“前三代吾無論矣,後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年余年夏商周三代,是古人所謂的“聖明時代”,所以李贄也認為沒什麽可評論的,即他同意前人的觀點.承認前三代“聖明”.後三代,即“漢唐宋”,“中間”指從漢到宋這期間.從漢朝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後,儒家學說取得了統治地位,孔子也被神化,孔子的觀點再也沒人敢於批駁.所以李贄認為這期間的人“無是非”(即不敢對孔子學說發表“對”和“錯”的看法.)這期間的人並不是沒有說過什麽東西對,什麽東西錯,只是他們的觀點不是發自他們本心,而是以孔子的觀點為判斷標準,所以說他們沒有判斷“對”和“錯”的能力了.可見李贄對後三代是持否定態度的.認為後三代的人已經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是迷信孔子.。
6. 祖上三代,是指哪三代祖上 指家族較早的先輩;祖先,出自中國古文。
基本解釋:[ancestors;forefather;forebears]
詳細解釋:祖先;上代。
元 武漢臣 《老生兒》第三折:“則喒這弟兄兒女總排房,向這壹個墳塋裏葬,輩輩流傳祭祖上。”
明 陸采 《明珠記·珠贖》:“只有祖上遺下明珠壹顆,其價十萬,只得將來贖取屍首。”
《老殘遊記》第十四回:“俺 田 家祖上壹百世的祖宗,做鬼都感激二位爺的恩典。”
陳學昭 《工作著是美麗的》下卷三壹:“ 錢小妹 的祖上,早先是 紹興 富盛區 人,父親年青時落腳到 鬥門 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