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王竹溪筆下的人物生活

王竹溪筆下的人物生活

1911王竹溪(本名,竹溪人)出生於湖北公安縣馬浩口壹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晚清學者。年輕時,他跟隨叔叔和哥哥智昆學習《詩經》和《左傳》。1922春入馬道口小學,1922秋入武昌京南中學補習班,1923升入正式班。1926夏天畢業。在1922到1926期間,他不僅完成了學校的課程,而且博覽群書。我研究過《遊學瓊林》、《莊子》、《老子》、《荀子》、《禮記》、《史記》、《漢書》等書,對《康熙字典》的押韻方法很感興趣。他對數學有特殊的興趣,喜歡閱讀中國的著名小說。從而奠定了少年啟蒙知識的基礎。

王竹溪1927考入武昌第二中山大學理科預科班,1928入讀上海梅隆中學高二。

1929年夏天,高中畢業後,先後進入清華大學和中央大學。當兩所學校都錄取後,他決定以穆梁啟超的名義在清華大學學習物理。王竹溪在班裏很受葉和周培源的器重。周培源對他的評價是:“他對物理概念理解深刻,對數學計算有特殊的天賦。”

1929,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上了壹年學,覺得對物理有興趣了,就轉學到物理系了。

1933年夏天,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同時,考上了研究生。他進入清華研究院,跟隨周培源學習湍流理論。1934年,他發表了他的第壹篇論文《旋轉體後面的湍流尾流》。1933,公費留學,同年8月赴英國劍橋大學,師從福勒學習統計物理。王竹溪在導師的指導下,在統計物理方面深入到當時國際科學的前沿,潛心研究。

1935年,Bethe發表了超晶格統計理論,在假設原子間只有近鄰相互作用的情況下討論二元合金。在這壹理論的基礎上,王竹溪提出了相似吸附的統計理論,然後將其主要思想應用於超晶格問題。

1938年夏天,獲得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是吸附理論和超晶格理論的推廣。1936-1938在英國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長程作用吸附的統計理論》、《長程作用吸附動力學》等6篇論文。

1938年夏天,王竹溪回國,27歲成為昆明西南聯大清華大學教授。在西南聯大的八年,是艱苦奮鬥、艱苦生活的時期,也是王竹溪科研成果豐碩、人才培養芬芳的時期。在此期間,在《皇家學會雜誌》、《劍橋哲學學會雜誌》、《美國物理評論》、《美國物理化學雜誌》和《中國物理雜誌》上發表了壹系列關於熱力學、統計物理和生物物理的重要論文。

在此期間,他為祖國培養了壹大批成功的理論物理學家,其中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楊振寧曾回憶說:“為了寫我的碩士論文,我去見了王竹溪先生。那時,他是壹個剛從英國回來的非常年輕的教授。在王老師的指導下,我寫了壹篇關於統計力學的論文,把我引向了統計力學領域。在接下來的四十年裏,吳先生和王先生領導的兩個方向——對稱性原理和統計力學——壹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1938年夏天,王竹溪以論文《吸附理論和超晶格理論的擴展》獲得博士學位,隨即回國,27歲成為昆明西南聯大清華大學教授。在西南聯大的八年,是艱苦奮鬥、艱苦生活的時期,也是王竹溪科研成果豐碩、人才培養芬芳的時期。他在熱力學、統計物理和生物物理方面的壹系列重要論文在此期間相繼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雜誌》、《劍橋哲學學會雜誌》、《美國物理評論》、《美國物理化學雜誌》和《中國物理雜誌》上,他最得意的學生是楊振寧,在此期間與他壹起做了碩士論文。

1946年夏,王竹溪隨清華大學從昆明遷回北平。1949 65438+10月,王竹溪被任命為清華大學物理系系主任。

從1952開始,全國高校調整。王竹溪去了北京大學,任物理系教授,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從1962,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王竹溪對中國物理學發展的貢獻,大部分是在北大的365,438+0年裏做出的。他寫了近40篇物理學論文。有序和無序相變理論的文章有10篇,對貝特的理論做了重要的提升和補充。主要內容如下:擴展到包括長程相互作用,證明了應用巨配分函數的正確性,提供了壹種獲得近似配分函數的方法。熱力學有11篇論文。主要貢獻有:將普朗克二元溶液理論推廣到多組分溶液,將普朗克理論推廣到多組分體系,研究壹個任意組分數和任意* * *相數的物質體系的穩定平衡問題,選取三相點的絕對溫度後研究壹些實際問題。王竹溪的論文還涉及物理學史、基本物理常數和漢字檢索的機械化方案。出版的著作主要有《熱力學》、《統計物理導論》、《熱力學概論》、《特殊函數導論》(與郭敦仁合著)、《統計物理簡明教程》、《簡明十進對數表》、《新部首詞典》等。1955由他主編的《熱力學》是我國第壹本由我們自己編寫的熱力學教材。

1984,該書獲國家優秀圖書壹等獎。《特殊函數導論》,王竹溪、郭敦仁合著,1965,是壹本為理論物理學家編寫的書,內容包括常用的各種主要特殊函數的運算方法和基本特征。

65438-0952,全國高校調整,王竹溪到北京大學任物理學教授、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

王竹溪對中國物理學發展的貢獻,大部分是在北大的365,438+0年裏做出的。

1951年,王竹溪擔任中國物理學會物理術語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年後被任命為主任,直至去世。物理學的術語和表述是物理學家交流物理思想和研究成果不可缺少的媒介。由於現代物理學的發展起源於西方,大多數物理學術語都是從英語、德語或法語翻譯過來的。考察中文物理術語,不僅需要對物理有透徹、完整的了解,還需要掌握英語、德語、法語,以及深厚的漢語功底。王竹溪具備這三方面的專長,是最適合擔當這壹重任的人。名詞審定中最流行的壹個例子就是粲誇克的命名。Charm quark英文翻譯成charm quark。雖然意思差不多,但畢竟不夠恰當。英語中的Charm不僅具有魔力和魅力,還可以作為壹種美麗的解決方案。魅力只包含前兩個意思,不能解釋為美好,而且因為是常用詞,容易引起誤解。後來王竹溪建議用魅惑二字代替,以及“今夜誰見此魅”這句話中的魅惑二字。《詩經》中的唐體,未雨綢繆,既表達了韻味的本意,又與韻味諧音,立刻被大家接受。再比如經典物理,之所以取名為經典物理而不是經典物理,是因為它是相對於相對論和量子論而言的,而且今天還在發展,沒有什麽古老的含義。英語classic取古典音樂中的古典意義,但這裏不能取古典意義,只能取古典意義。

30年來,王竹溪博采眾長,主持審定了22000多個物理術語,為我國物理術語的統壹奠定了基礎。“文革”期間,教學秩序十分混亂,但王竹溪仍堅持指導從歐洲來到中國的研究生學習中國的物理學術語,為中外物理學交流做出了貢獻。他除了主持中國物理學術語的審定工作外,還與數學家蘇等人合編了《數學術語集(英漢對照)》,於1964年在香港出版。

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學部,王竹溪當選為數理學部(後為數理學部)委員(從1994改稱院士)。

“文革”期間,60歲的王竹溪被迫在江西鄱陽湖鯉魚洲當牧民。

1971年夏天,中美關系改善。楊振寧第壹次回大陸探親訪友,要求見他在西南聯大讀研究生時的導師王竹溪。王竹溪這才從鯉魚洲回到北京。然而,鯉魚洲艱苦的生活埋下了他早逝的根源。

“文革”後,王竹溪精力充沛,在原有工作之外,承擔了更多更重的社會職責。

1978當選為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計量學會副理事長。

1978年秋,率中國大學代表團訪問南斯拉夫、羅馬尼亞。

1979年任《中國科學》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會委員、《物理學》編委會主任、《物理學綜合論》編寫組主編。同時,他還是科學出版社《近代物理學叢書》、《物理學基礎知識叢書》的主編,原子能出版社《物理學詞典》的主審法官。

1981年夏,他率中國代表團赴美參加第二屆精密測量與基本常數國際會議。

1981年,國務院成立了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王竹溪成為學科評議組的首任成員。

1981年,王竹溪被查出患有肝炎,已經到了肝硬化晚期。1983年10月30日,王竹溪去世,享年71。

楊振寧專程從美國趕到北京表示哀悼。65,438,000多個海內外單位和個人發來唁電或慰問信。楊振寧向王竹溪的家人發去慰問電,說:“竹溪的師生勤奮、誠實、真誠,深受朋友和學生的欽佩。他培養了許多科技人才。我對統計物理的興趣是受朱熹影響的。”李政道在唁電中說:“驚悉王竹溪教授逝世,我深感悲痛。.....世界失去了壹位偉大的科學家,中國失去了壹位導師。”

1989年,新加坡的世界科學出版公司出版了該書的英文版。楊振寧認為,“這本書系統、清晰、簡潔,正是王竹溪教授的風格和品格”。

王竹溪壹生興趣廣泛。他不僅是物理學家和數學家,而且對中國的語言和歷史文化有很深的基礎。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的語言文字,在1943發明了新的漢字部首標引法,在1979提出了漢字檢索的新方案,成為研究漢字檢索機械化的先驅。1988年,上海翻譯出版公司和電子工業出版社聯合出版了51100字的王竹溪遺書,這是對中國文獻學的重要貢獻。王竹溪獨力完成這部巨著,說明他不僅學術造詣深厚,而且具有非凡的膽識和毅力,這種精神值得後人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