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井曾經回憶起昔日的繁華,萬歷皇帝的家。瓊樹玉堂,琴瑟喧天,黃昏時豎琴成行。花城人去此蕭瑟,春夢繞湖沙。嘉善在哪裏?忍聽管強吹梅花!——這是宋徽宗(趙霽)寫的壹首詩。
這位被征服的皇帝和南唐的李煜壹樣,在藝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為宋代畫院的建設和發展、書畫的推廣和創作、古代藝術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堪稱不愛山河而愛畫家的皇帝。他收集了大量的民間文物,特別是金石學、書法和繪畫,並命令公務員編輯《宣和樸樹》和《宣和畫譜》。
早年師從薛基、黃庭堅,參加褚遂良諸派,頗有瘦、美、綜之勢,並改二薛(薛基、)而自成風格,名曰“瘦金體”。其特點是細而直,以鉤橫筆,以點豎筆,拋如匕首,握如刀,豎鉤細長;有的對聯字如遊絲,接近書法。他的筆源於楚、薛,寫得比較細。閉幕手勢用的是黃庭堅的大字楷書,很有氣勢。
淺談宋徽宗的《草書千字文》及其他
壹個
《錢文子》是中國自六朝以來最受歡迎的書法作品。它被用來教小學生,是閱讀和識字的啟蒙讀物。在錢流行之前,很久以前就有類似的書法書籍。東周時期,《世說篇》問世,流行於秦國境內。秦始皇統壹六國,李斯的倉頡篇、趙高的居裏篇、胡無經的博學篇傳遍全國。西漢時期,司馬相如的《範姜篇》、楊雄的《荀辯篇》和尤氏的《集九篇》相繼流傳,對各時期幫助學童閱讀和促進文化發展起到了壹定的啟蒙作用。
最終歷代流傳的書法書籍只有兩種,分別是《西漢史遊集九篇》和六朝周興嗣的《千字文》。其中,周的《千字文》影響最為深遠,流傳了壹千多年。作為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產物,千字文所反映的內容必然具有忠君、孝、義的倫理道德觀念。但說到自然科學、人類歷史、日用器皿,雖然只講壹些現象,但確實對簡單的歷史唯物主義有壹定的了解,最後是沙裏淘金,有壹定可取之處。還有壹個版本的所謂古千字文。雖然沒有流傳的印本,但確實有流傳至今的墨跡,那就是東晉王羲之的所謂書《魏太尉右軍將軍王羲之千字文》,書名據說是三國曹魏編的。如果是真的,南朝周亮行思寫的千字文壹定是抄襲來的。但經過反復推敲,經過各種調查,版權應該屬於周。但鐘繇這個名字是後人強加給他的。後代是誰?不便妄下結論,時間應該在周朝之後,但不會晚於唐末。就書法而言,它壹直是五代的風格,與許蘭亭和聖教序的風格相去甚遠。很難理解像龍大元這樣的人把它收入《宣和》壹書,也許是因為它是由宋徽宗·趙書按原書名署名的。這卷《千字文》從北宋宣和年間經內府流傳,再傳到南宋、賈似道、明朝、項。清初,梁慶彪被移交到現代陶莊館,並做了記錄。很奇怪,它沒有推薦。我之所以特意考證傳世卷為王《論千余條之問題》,以供參考,還是不贅言。
《錢》本卷為北宋、所作,書法屬《野草》範疇。從壹代帝王的角度來看,作者不能和他的祖先趙光義相提並論。評價這種草書,分析其藝術成就和在書法史上的作用,仍有現實意義。因此,從書法藝術來看,趙霽的草書《千字文》值得推薦給讀者。它代表了壹個作者的藝術成就和時代風貌,所以研究狂草書法在中國前後的發展,窺視其演變的跡象是非常必要的。
二
趙霽擅長書畫,風格獨特,對後世有相當大的影響。在書法藝術實踐上,早年曾學同時代人黃庭堅的書法,後又改學唐代的薛基、雪瑤。學習了薛氏兄弟的書法後,我繼續追求。在他20歲前後,真書已經形成了“新”的面貌。後人忽略了它,認為它是趙霽自己創造的,被稱為“瘦身術”或“瘦身術”,而妳的書則出自雪瑤的《遊夏詩》。因為壞了,流傳了四五年了。行書保留了薛基以前的規矩,框框細密,筆法渾厚。代代相傳的易和的黑標就有這種性格。至於趙霽的草書,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從上海博物館藏的十四字題“日四句,晨七句”的草書團扇,再加上本卷的考察,其法應出自張旭、懷素中的野草派,使其奔放、不離章法,更接近懷素。另外我也沒見過他的草書傳世,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趙霽和所有書法家壹樣,喜歡寫千字文。我不知道他壹生寫了多少卷,只剩下兩卷。壹本是《瘦筋書》,現藏上海博物館。寫於崇寧三年(公元1104),時年22歲。卷後“贈童貫”題詞是童貫所寫,當時他正在拜金銘局。卷是朱砂欄,素面筆記本,字大寸長,每行十字形,前後百行。書法已經基本定型,但是這款時裝的太瘦太僵硬,還不如我晚年的肥碩、順滑、硬朗。此卷草書奇奇怪怪,有大有小,有的如“騰猿橫樹,逃避水”;有的是“或甚至或絕,如花飛舞”;有的“如果松樹躺在高高的山脊上,會像巨石壹樣縮小縫隙”;有的“像鳥兒沖出森林,受驚的蛇鉆進草叢”...真是無窮無盡。本卷書成書於宣和四年(公元1122),當時作者剛滿四十歲,在他短暫的壹生中已接近晚年,正是他書法有成的時候。他在《信劄》和《狂草》中寫的這兩卷千余篇散文,除了少數禁忌語,都是以周興嗣的版本為藍本,並無區別。鐘偉所謂的幾千篇散文已經沒有了蹤影。
因為草書在書寫上受到很大限制,除了王羲之父子和張旭、懷素,歷代書法家很少有在草書上有所成就的。唐宋以來,草書突破了以往的規則。著名作家雖多,但都借鑒了“非王即張”的傳統。至於曹彰的文字,都是寫在《集九篇》裏,這是壹個帝王形象。沒有什麽獨到的見解,卻有畫虎為患的嘲諷。所以我們對草書的評價,要以對作者手腕、用筆、氣勢的觀察為基礎。所謂“芳草運行心直,腕轉眉,懸管斂鋒...起起伏伏,且吸且吸”,“或勢不可擋,或易逸而深施,縱逸而不違得寸進尺之意。”“無羈”和“無羈”這兩個字對草書來說極其重要,是我們判斷它的標準。正因為草書和楷書的寫法不壹樣,“點畫才是真的形式。”小草可愛到無法用語言表達。畫畫記單詞真的很虧。“所以草書寫的比較難,特別難請工。癥結在於“轉”的點。
這部草書《甘文子》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作者掌握了狂草的基本規律,“轉”並不違背筆意,基本上達到了“心靈奔放”的藝術效果,也就是所謂的“先寫,後遨遊”。有些人認為這種草書寫得如此精致,他們懷疑這不是趙霽自己的作品,而可能是寫懷素的基礎。按照他們的看法,這種種草的方法出自懷素的壹位高僧,而懷素的千字文在內府有四軸之多,完全有復制的資格。我們認為這種懷疑並非空穴來風,但未必完全符合實際情況。可以肯定的是,趙霽的草書源於懷素,平時他不僅臨摹懷素的草書《千字文》,還遍訪其他相關草書。就時代風格而言,宋代草書多為張旭、懷素所仿,不僅有名家黃庭堅、趙霽,南宋大詩人陸遊也有所仿。無論臨寫的基礎是什麽,無論它的技巧是多麽的老練和高超,壹旦深入觀察,就會露出壹些內斂和停滯的筆觸痕跡。況且草書很難臨摹,尤其是狂草。這壹卷草書飛揚,總長幾十尺,壹氣呵成,鮮有敗筆可尋。值得註意的是,卷內草書的字裏行間,有幾個行書字,如“壹陰”、“元”等。
“勇”字書法。雪霽的影響已經暴露出來,這與懷素的出現大相徑庭,但卻是趙霽的本來特色。明末孫承澤寫此卷時指出“惠宗有千言,書法為懷素”。這裏用的“書法”二字,意思很明顯,是臨摹而不是臨摹,不太好理解為“臨摹”。這肯定不會引起讀者的任何誤解。
三
這支滾動的鋼筆“千字文”寫在三尺多長的金雲龍全圖上。今天看來,壹張30多尺長的手工麻紙,已經不那麽新奇了。然而,在800年前的北宋,我們不得不驚訝於如此長尺度的精美紙張已經被生產出來。從紙張質量檢驗來看,主要原料是麻,表面光滑無簾線,吸墨效果很好。造紙技術起源於中國的西漢,也就是兩千多年前。東漢蔡倫造紙術並沒有很好的記載。中國考古學家在陜西Xi郊區灞橋發掘出西漢時期使用的紙張,說明中國的造紙技術歷史悠久,隨著時間的推移,所用材料的選擇和根據使用性質的各種加工都在不斷改進。北宋的造紙術相當發達,這種卷紙當然是比較特殊的壹種。據專家測算,有可能將船只沿河排成壹排,然後倒紙漿使之均勻。
草書宛凡
趙霽草書《宛畈》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壹件非常珍貴的團扇書法作品。此作線條細而有力,與其“細金體”楷書壹脈相承,但比其用筆更為清爽灑脫,筆法圓潤流暢,打破了楷書對稱工整的用字排列組合,因而愈發生動。釋義:“撇水燕嶺,縛自身寒,隨泥花變重。”
趙霽評論
看《宣和遺事》中的壹段描述:“據說本官才華橫溢,擅寫莫朱軍,能寫薛季書;通三教之書,知九流之典;快樂的黃昏,隱隱約約像劍閣王夢恕;愛色愛飲,仿佛是金陵的陳後主。”如果在民間放壹個風流倜儻的公子,不知道要迷倒多少女人,還會有風流君子的名聲。可惜這套詩詞書法在治國上沒有用,否則靖康無恥。看看趙霽後期的詞作,頗有遺憾。然而,盡管他政治昏庸,但他在北宋是第壹流的人物,他的詩歌和散文都很精美,這在後唐謝園都是壹樣的。說到他創辦書畫院,設立書畫博士,編修書畫譜,更是不愧為藝術史上的壹部巨著,歷代都有附庸風雅的皇帝,但像他這樣真正取得卓越成就而又不失才華的人屈指可數。
唐朝很難有完備的法度,然後身體力行創新。這雖然是唐朝輝煌成就的明證,但也是後世藝術家的悲哀。趙霽沒有趙子昂那樣的人才,所以他壹個人無法和前朝的歐楚劉燕抗衡。但作為壹國之君,他有這份儒雅,卻只能與前輩並駕齊驅。不是很丟人嗎?不甘心的趙霽想出了壹個走小路的辦法。既然他不能真正成為大師,學幾個大家的精華,揉合在壹起,物理改頭換面也是好的。於是他仔細研究了和雪霽兩兄弟的正式筆法,註入到黃庭堅的放射性結構中(追根溯源,在的字裏行間也能看到褚遂良和嵇的影子),“薄金書,這種新文體雖然在書界只能占據壹個老師的位置,卻沒有被發揚光大,成了什麽樣的“趙體”(趙體的這個任務只能交給他的晚輩去做),但有兩點是不可否認的:
1.薄金書是壹種漂亮的楷書字體。
2.薄金書的名字也很美,有點皇帝的儒雅氣質。當然,換成“薄書”會更實用。
看雪霽的《信義禪師碑》就知道,瘦了就瘦了。但是,在初唐,他終究逃不過時代的局限。細膩的筆觸中總能看出揮之不去的笨拙感。雖然架子已經搭好了,但具體結構還不成熟。趙霽繼承了這種極具個性的“瘦勁”,又借鑒了中唐劉燕高度成熟的結構意識,最終擺脫了笨拙和不嚴謹。就這樣,還是很難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現朝的黃庭堅瀟灑飄逸,字體有向外輻射的特點,很對皇帝胃口。讓我們以Xi之為例。兩者相加,薄金本的基本特征就塵埃落定了:輕落重收,轉動筋骨,借助硬彈性加強書寫時的擡壓動作,節奏感和速度感就會兼而有之;筆鋒犀利幹凈,像壹把鋒利的刀,壹把鋒利的刀。它完全拋棄了舊社會曾經常見的溫柔可愛的隱鋒,拖沓曖昧的弊端也壹掃而光,但與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習慣不太對勁(我是皇帝,還需要固守孔子的中庸之道?);在結構上,宮殿四面嚴密而開闊,有壹種說不盡的舒適和發散感。這樣既兼顧了字心的緊湊,又滿足了創作時才子飛揚的精神。陳振濂評價為“輕逸而落,雲淡而失”,深在我心。
他早期寫的幾千字雖有薄金書之意,但尚未成熟,勤於前人之學。他很少越線(寫這部作品的時候才23歲,當皇帝的都不知道)。此時的筆畫細長,提壓轉折也不那麽流暢,尤其是後來成熟成為“招牌菜”的重落筆,完全沒有寫氣勢,力度和普通筆差不了多少。
但到了寫方詩的時候,瘦金書應該已經完全成型了,加上大字,將瘦金書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嚴格來說,無論哪壹筆都不如以前細膩,只是中筆稍有收斂,厚重的筆觸帶出銳利的結尾,讓它在這種放射狀的字體結構中越來越隨心所欲,無法回避。按照“字如其人”的說法,誰也不會想到書法創作如此幹脆爽朗的趙霽,在政治上會如此愚笨懦弱_,再看看他的《夏詩》等成熟之作,都是壹樣的,只是字體更小,寫字時略收斂。
事實上,趙霽在草書方面的成就是突出的,尤其是在草書比較薄弱的北宋時期。看看他在壹匹馬的三英尺長的金雲龍速寫上寫的壹千字草書。壹氣呵成,筆法淩空,變幻莫測。就像長江奔騰,瀉千裏,寫得又快又順,結得很別致。而且得益於其在薄金書法上的紮實功底,無論如何洋洋自得,用筆首尾都犀利從容,沒有常見的疲累感。草長比勢頭,但很難詳述。
說了這麽多宋徽宗的優點,我們不得不習慣性地談談我們的缺點。雖然他在字體上別出心裁,勤勤懇懇,但畢竟不是很高明的風格,反而容易讓人眼前壹亮;其次,天賦也不是特別出眾,加上我晚年比較窮,所以成績終究不可能在蘇黃迷彩之上(不說更好的恐怕也比不過他們)。有兩件事非常遺憾。
1.過度強調轉折,加上他是工筆花鳥大師,繪畫修養極高。眾所周知,書法創作是這種病最忌諱的,這也是為什麽很少有人看薄薄的金書,但細看之下,卻是索然無味。變化太少了。
2.不知道為什麽,趙霽的筆觸總是讓我感到無力。雖然他在寫生的時候已經盡力表現出鋒芒,但是豎著寫的時候還是不能集中精神,所以缺乏主心骨的感覺,字體更差,立不起來。看他草書千字文裏的壹些長豎線,寫的時候更是疲憊不堪,難以為繼。為什麽趙霽的話不能上壹層樓?至少這種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趙繼蘇所謂書畫皆可,並非虛言。雖然他的書法還有很多弊端,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創意和節奏感是常人無法企及的。而他的工筆花鳥畫,地位遠高於他的書法。在這方面,趙霽絕對是壹個能夠站在最高峰上,鶴立雞群的天才。後世學工筆花鳥畫的,很少不看趙霽作品的畫法,但我不太懂,就不羅嗦了。
玉京曾憶往昔繁華,萬裏禦宅,瓊林玉宮,晨管弦,晚琵琶。
花城人去今日蕭瑟,春夢繞湖沙,何處是家山,聽羌笛吹梅花。
多麽浪漫的天子,多麽孤獨的皇族!
1100年,宋徽宗的弟弟宋哲宗因病去世。宋哲宗去世前,還沒有王位繼承的安排。只有皇帝的母親,宋神宗皇後的官方宮殿,才能召見皇太後,討論選擇新君主的重要問題。
這是宋真宗壹位著名婦女向敏中的曾孫女。她嫁給宋神宗後,他們的關系非常好。1085年,宋神宗在福寧堂倒下。到了皇後,加上宗申的母親任緒安,趙旭被立為皇帝,也就是宋哲宗。後來,任緒安下令修復清壽宮,供皇太後居住。堅決拒絕太後。原因是清壽宮在任緒安皇後住所的東面。按照帝國的習俗,東方是頂端。王太後拒絕混淆婆媳之間的區別
哲宗登基後,選了壹個皇後,娶了自己的兄弟。警告太後,不要讓項家的女人被財富所吸引,不要參與其中。家裏任何人要求當官,都會被拒之門外,不肯通融。所以這位正直賢惠的太後在朝野臣民中頗有威望。因為哲宗死時無子,他決定向王太後求情,說段王趙弼孝順,日子過得好,所以堅持讓趙霽繼位。
誰知,王太後的主張遭到了宰相張盾的抵制。這位宰相後來名聲不好,被認為是叛徒,認為趙太輕浮,不能當皇帝。就在這時,知道樞密院情況的反對黨首相曾布當場尖銳地指責首相:“妳說的話令人震驚。不知道妳的意圖是什麽?”言下之意是他狂妄自大,別有用心,別有用心,讓總理閉嘴。
就這樣,後來證明趙霽不只是“輕浮”,而是成了宋徽宗。不幸的是,被視為漢奸的宰相張盾——趙霽不僅不適合當皇帝。那些自以為別有用心的人,包括當時受人尊敬的項太後,以及在宋朝也被列入漢奸行列的,都為帝國選擇了災難和死亡。所謂輕浮的問候,顯然低估了皇帝禍國殃民的能力。
宋徽宗·趙霽出生於1082。據說,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父親宋神宗來到了秘書省,並觀看了收集的南唐已故統治者李煜的畫像。他非常喜歡亡國之君的風采,於是生下了宋徽宗。而且史書認真記載,他出生時,父親宋神宗夢見李煜來看他。這使得後來人們普遍認為宋徽宗·趙霽是李煜轉世。
今天,熟悉中國文藝史的人會發現,南唐皇後李煜與宋徽宗趙霽驚人地相似:
他們還具有很高的藝術才華、燦爛的才華和浪漫的文采;不同的是,在詩歌和音樂方面,趙還是有點文采的;在書畫方面,李漁就少了壹點風騷。
在治國上,他們同樣弱智,同樣昏庸,同樣不關心別人的生死,只關心自己的幸福,極其可恨;唯壹的區別是對人的傷害程度和範圍。
他們也是亡國之君。李煜的南唐王朝落入了的祖先的手中,而的北宋帝國則落入了金國女真人的手中。
最後,他們的命運同樣悲慘。李煜淪為階下囚後,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妻子被趙多次叫去斟酒、設宴、睡覺。當宋徽宗被女真人騎兵掃到冰封的黑龍江邊上時,他的妻女幾乎都被女真人瓜分,成了嬪妃,只有老的和蔫的除外。失寵後,她成了奴婢。
正如《宣和遺事》所言:“本官才華橫溢,擅寫莫朱軍,能寫雪姬之書;通三教之書,知九流之典;快樂的黃昏,隱隱約約像劍閣王夢恕;愛色愛飲,仿佛是金陵的陳後主。”如果真的是李煜的來世,他的確為李煜的亡國報仇——讓趙匡胤開創的北宋王朝毀在他的後人手中,這是中國人特別津津樂道的輪回報應。
勤勞有為
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宋徽宗·趙霽不是紈絝子弟,這從他的勤奮、多才多藝和諸多藝術成就就可以看出來。他在做皇帝之前,是壹個勤奮好學、有事業心、相當討人喜歡的年輕人,在朝廷內外、在朝政內外都有很好的名聲。據說他從小行為古怪。那時候的皇族子弟大多喜歡追逐聲色犬馬,而宋徽宗卻每天埋頭寫作、繪畫、畫史、拍禦畫,顯然是壹些相當體面健康的愛好。所以,到了十六七歲的時候,他已經“名滿天下,享有盛名”,也就是說,不僅知名度不低,而且名氣也很高。
他並不昏庸。從他執政之初的情況來看,確實是非常之舉。當時大刀闊斧地整頓朝綱,平反冤獄,降職漢奸,提拔賢人。壹時間,是壹片新氣象。他曾經發布過壹道聖旨,非常謙卑地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能自由地評論國家大事。他的真誠、平和、自信,在歷代詔令中是非常難得的。從這份聖旨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壹個年輕的天子的誠實和理想主義的浪漫願望,讀起來非常感人。
宋哲宗在任的時候,還頒布了壹道聖旨,讓全世界都來寫文字,投稿者有幾千人。結果張盾當了宰相之後,把這些信斷章取義,罰了幾句,讓人怨聲載道。為了消除人們的擔憂,宋徽宗下令取消專門處理羅誌罪行的辦公室,這顯然是壹個非常開明和受歡迎的舉措。
惠宗初年,在哲宗時當了六年宰相,在惠宗時又當了九個月宰相的張盾受到了沈重的打擊。
這個張盾是蘇東坡的老朋友。當他年輕的時候,他以他的才華和慷慨而聞名。他們兩個曾經壹起出去遠行。在前往魯管的森林深處,當他們即將到達黑水谷時,他們遇到了壹個深淵,急流在下面咆哮,上面只有壹座木橋。張盾建議這兩個人去對面的懸崖上題字留念。蘇東坡拒絕了。張盾漫不經心地走過深淵上的木橋,然後把袍子掖在腰間,抓住壹根老藤,蕩到急流的對岸。在懸崖上,他寫下了“蘇軾和張盾遊到此處”六個大字,然後平靜地回到了這裏的岸邊。蘇東坡拍著對方的肩膀回應道:“以後妳們這幫人殺人不眨眼。”張盾問:“妳從哪裏來?”蘇東坡回答:“不關心自己生命的人,肯定不會把別人的生命當回事。”
以王安石變法為契機,張盾逐漸成為變法派的主戰派,而蘇東坡則立即加入了反對變法的陣營,並以其風華正茂的文名和官聲成為讓變法派特別難受的主要對立面之壹。張盾當了六年宰相,果然毫不留情地不給任何人留退路,包括他自己,證明蘇東坡的判斷是好的。在張盾,人們終於明白了什麽是政治迫害,什麽是政治謀殺。
因此,這位以肆無忌憚地攻擊反對派而聞名的總理自然成為惠宗早期執政的第壹個清算對象。最後被流放到雷州島。這位前總理再也沒有回到北京,靜靜地死在了貶謫的土地上。
與此同時,深受丞相賞識和提拔的蔡京兄弟成為眾矢之的,被逐出京城。蔡京被撤了職,讓他住在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