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思路如下:
這裏所說的道是可以遵循的,但它不同於壹般意義上的道;道這個名字可以認為是壹個名字,但它不同於壹般意義上的名字。作為萬物創造的“始”,它是無名的(萬物存在之前它是無名的),萬物產生之後成為萬物的“母”,它才能出名。這些奧秘只能在無欲的狀態下觀察,而在有欲的狀態下觀察它所呈現的現象。“始”和“母”都在同壹個地方。雖然名字不同,但都是指同壹個,都是道。道是微妙而神秘的,是壹切奧秘的根源。
這壹章是帛書。王本無虛詞“耶”。“萬物之始”是“天地之始”。
傳世本和帛書本的區別主要在後半章。屌絲版是“因此,沒有觀看的欲望;總有壹種想看看是什麽的欲望。兩者相同,不同的名稱相同。神秘的就是神秘的,是很多人的門。”王本偉:“故常無欲見其奇;經常想看。兩個出來名字都不壹樣,都叫宣。玄妙玄妙,萬奇之門。”在王本中,帛書本妙,在王本中,“易”為八。帛書本“所”,王本為“易”;王本《同謂》後加“玄”字,改斷句。
以上意譯中,“可”理解為“可”,“可道”的“道”作為動詞。為了順著意思,道的用法有很多,比如《中庸》:“誠者自性;而道,從道。”荀子費翔:“舍皇後而學古。”《荀子·榮辱》:“君子常如此,小人奇也。”《荀子·郭芙》:...不足以保家衛國,所以做智者是不對的。”
(如果把三個“道”都理解為名詞,“可”也可以作為動詞來“認”,意思是“這裏所說的道,暫且認之為道,但與壹般意義上的道不同”。“可”作為動詞有多種用法,如《荀子解母》:“心不知,則不能為道,而不能為道。.....以其不道德之心取人,會適合道人,但不知道適不適合道人。以其不道德之心談道人,談道人,也是亂的根源。.....心之道,而後道。可以道,然後可以守道禁止非道。以道之心取人,適合道,不適合不適合道的人。以其道之心,與道者談非道也。”其中,“可道”、“可非道”、“可”都是動詞,“道”是名詞。)
兩種理解都是第壹個“道”是《老子》中特有的概念,而第三個“道”是壹個常見的概念,即道之道。“道終有壹死”(第九章),所以這裏我們只是借用道之道來命名這個東西來加以描述。《莊子·萬物論》:“大道不稱。”大道無題。《莊子·知北遊》:“道非專名。”《莊子·澤洋》:“萬物皆異,道不私,故無名。”“道不能是,不能是,是名,是假。”
那麽,為什麽要用道之道來命名他想表達的概念呢?眾所周知,路是給人走的,而這裏要表達的概念正是壹切所依,壹切都離不開路,就像人離不開路壹樣。正如《莊子·漁父》所言:“道者,萬物之因,凡物之失而死,生命之得;逆之則必輸,順之則必成。”而這個萬物追隨的東西還沒有名字,所以用“道”字來表達。“不知道它的名字,這個字就叫道。”(第二章)這就是用“道”來命名它所要表達的概念的原因。
《老子》接著說,“名可以是名,但不是恒名。”雖名為“道”,但與通常萬物命名的方法不同,這個名稱也不同於其他事物的名稱。因為早期表示物體的文字多為象形文字,所以表示壹個物體的文字都是按照物體的形狀畫出來的。如果這個詞用作物體的名稱,這個名稱就包括了物體的形狀。正如荀子鄭明所說:“名為定,理為辨。”老子說:雖以名稱,但與壹貫意義上的固有名不同。因為這個東西和普通的東西不壹樣,它是什麽樣的?“壹個混血兒,天生的。沈默,獨立而不變,可為天下之母。不知其名,字曰。”(第二章)這樣的東西怎麽能用通常的方式命名?(第五章)?所以,我們不得不借用壹個“道”字來指代。正如關書所言:“名者,聖人管教萬物。”(來自陳鼓應)
那麽,既然這個東西不同於壹般的東西,為什麽要按照慣例給它起個名字呢?這是因為“行道者必托其名”,“聖人亦從事其名。”(《楚竹書·太乙水笙》)要描述壹個事物,就必須給它壹個名稱。對於這樣壹個無形的東西,我們不得不借用並“守住它的名字”。“剛開始的時候,很有名,名字就已經有了。我的丈夫也會是知止和知止,所以並不危險。”(第九章)只有當妳有了名字,妳才能定義和描述它——盡管它並不準確,以便每個人都能遵循它。
接下來解釋壹下什麽時候不出名,什麽時候出名。“未知,萬物之始;名,萬物之母。”“萬物之始”是“天地之始”。序中對簡帛王三版的比較表明,帛書與王本的區別並不壹定是帛書與竹書合而為壹,所以這裏很難說是“萬物”還是“天地”的最早版本。也許是王弼或者後人為了不重用“萬物”,把它改成了“天地”。
竹簡有如下句子:“生於自然...能為天下之母”(下章),以及“世間萬物生於存在,生於死亡”(第13章),以及“能為天下之母”,而帛書則是“能為天下之母”,而王書則與竹書相同,帛書與王書又有“天下有始, 以為是世界之母“始”和“母”都是“世界有始,以為是世界之母”的始和母。 既然道是世間萬物之母,萬物都是它的兒子。簡只說這個東西在天地之前就存在,沒有明確說天地是否由此而生。
“始”意為“根本、本原”,《國語·於今二》:“堅樹在始。”《荀子·知望》:“天地,生之始;禮是治之始;君子是禮之始。”道作為萬物之源,是無名的。如王弼所言:“無形無名之時,為萬物之始,有形有名之時,為其所育,亭之毒為其母。”(王弼註也是《萬物之始》)因為萬物在完成之前都是無形的,所以是無名的。“泰國沒有開始,也沒有名字。”(《莊子·天地》)“名而實,是物之居所;無名無實,在物之空。”(《莊子·澤洋》)而萬物的創造,萬物都有自己的形式,要加以區分,就要命名。“名聲是萬物之母。”成為母親意味著創造萬物,萬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所以有必要給這個先於萬物的東西起個名字。所以這個萬物之母就叫“道”。但是這壹代的壹切都不同於生物。我們會在“生而有之,生而無”這壹章再討論。
微妙的奧秘作為萬物的本源,只有在無欲的狀態下才能被觀察到,而只有在有欲的狀態下,我們才能觀察和應用它所呈現的各種現象。那麽,什麽是無欲的狀態,什麽是有欲的狀態呢?無欲的狀態是“虛靜”,有欲的狀態是站在現實層面上的。《老子》全文同時描述了這兩種狀態。“有壹個母親了解她的兒子;保衛他的母親,他沒有危險。”(第265438章+0)守道無欲,知子有欲。“欲”與“無欲”,見“序”。
朔文房布:“哎,時代已經過去了。”就是光的呈現,不管加什麽部首,大概意思都差不多。“它是什麽”是道所呈現的全部。
“都來自同壹個地方,名字不同,名字相同”,“都”指的是前面的“始”和“母”。雖然名稱不同,但都來源於道,反映道。兩者指的是同壹個東西。“神秘就是神秘,是很多人的門”,說這個東西微妙而神秘,所有的秘密都由此而生。“玄而又玄”的主體是道,道是萬物之門。莊子天下:“以道為門,示變”。
(《帛書·傳世書》因此,無欲見之;總有壹種想看看是什麽的欲望。”在“兩個壹起出來,名字不同,謂語相同”之前,可能對應的是“無名”和“有名”這兩個句子,但是和後面的句子連接起來就有點突兀了,好像是* * * *之後的評論,或者是句序發生了變化,使得後面的“兩個壹起出來,名字不同,謂語相同”和前面的“開頭”和“母”分開了。“神秘又神秘,很多人的門。”看起來更像是總結句,這可能是屌絲版放在中間的原因。如果是這樣安排的:“道可為道,而不恒。”名,也是名,不是恒名。無名,萬物之始;名聲是萬物之母。兩者相同,不同的名稱相同。所以,沒有觀看的欲望;總有壹種想看看是什麽的欲望。神秘的就是神秘的,是很多人的門。" )
感覺這壹章像是對下壹章的評論。
把這個帖子推薦給朋友:
題目:《老子探源》第1章說明道既是可行的,又是非常的。》
地址:/article/200812/show 1218349 c32p 1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