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敲打;楫:槳。比喻立誌奮發圖強。
典故源於東晉時期軍事家祖逖。
問題二:中流擊水 中流是什麽意思 這是這個詞語的典故,看看可以加深理解裏面的意思: 好好學習!
祖逖中流擊楫
自從匈奴人占領中原,北方有許多人避難到南方來。劉琨的好友祖逖也帶了幾百家鄉親來到淮河流域壹帶。在逃難的行列中,祖逖主動出來指揮,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坐,自己的糧食、衣服給大家壹起吃用。大家都十分敬重他,推他做首領。
到了泗口(今江蘇清江市北),祖逖手下已經有壹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的北方人,希望祖逖帶領他們早日恢復中原。
當時,司馬睿還沒有即皇帝位。祖逖渡江到建康,勸瑯琊王司馬睿說:“晉朝大亂,主要是由於皇室內部自相殘殺,使胡人乘機會攻進了中原。現在中原的百姓遭到敵人殘酷迫害,人人想要起來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派我們去收復失地。那麽北方各地的人民壹定會群起響應。”
司馬睿並沒有恢復中原的打算,但是聽祖逖說得有道理,也不好推辭,勉強答應他的請求,派他做豫州(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壹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至於人馬和武器,叫他自己想辦法。
祖逖帶著隨同他壹起來的幾百家鄉親,組成壹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文言是‘中流擊楫”),向大家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中原的敵人,決不再過這條大江。”他的激昂的聲調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他們停下來壹面制造兵器,壹面招兵買馬,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就向北進發了。
祖逖的軍隊壹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復了許多失地。當時,長江以北還有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占據堡塢,互相爭奪。祖逖說服他們停止內爭,跟隨他壹起北伐,對不聽號令、依附敵人的,就堅決打擊。祖逖的威望就越來越高了。
劉琨在北方聽到老朋友祖逖起兵北伐,也很高興,說:“我夜間枕著兵器睡覺等天亮,就是壹心要消滅敵人。現在祖逖跑到我前面去了。”
公元319年,陳留地方的豪強地主陳川投降後趙國主石勒,祖逖決定發兵進攻陳川。石勒派兵五萬援救,被祖逖打得大敗。接著,後趙的將領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韓潛又爭奪蓬陂(在河南開封市附近)城。戰鬥了四十天,相持不下,雙方的軍糧都發生了困難。
有壹天,祖逖用布袋裝滿了泥土,派壹千多名兵士扛著,運到了晉營,裝作運糧的樣子。最後又派了幾個兵士扛著幾袋米,運到半路上,故意停下來休息。
桃豹在趙營內看到晉兵運來那麽多的米,自然眼紅,就趁晉兵休息的時候,派了大批兵士來搶。晉兵丟下米袋就逃。趙營裏早已斷了糧,搶到了壹點米,只能夠勉強維持幾天,但是大家看到晉營裏軍糧那麽充足,軍心就動搖起來了。桃豹趕快派人向石勒求救。
過了幾天,石勒派了壹千頭驢子裝運了糧食接濟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報,在路上設下伏兵,把後趙的糧食全部截奪下來。這樣壹來,桃豹再也支持不住,連夜放棄陣地逃跑了。
祖逖領導晉兵艱苦鬥爭,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全部領土,後趙的兵士陸續向祖逖投降的也很多。晉元帝即位後,因為祖逖功勞大,封他為鎮西將軍。
祖逖在戰鬥的艱苦環境中,和將士們同甘***苦,自己的生活很節約,把省下的錢盡量幫助部下。他還獎勵耕作,招納新歸附的人。即使是跟自己關系疏遠和地位低下的人,他也同樣熱情地對待。生地的百姓都很擁護他。
有壹次,祖逖舉行宴會招待當地父老。人們高興得又是唱歌,又是跳舞。有些老人流著眼淚說:“我們都老了,今天能夠在活著的日子裏看到親人,死了也可以閉上眼睛了。”
祖逖壹面操練士兵,壹面擴大兵馬,預備繼續北伐,收復黃河以北的國土。哪兒想到昏庸的晉元帝對祖逖竟放心不過,怕祖逖勢力太大了不好控制,派了壹個戴淵來當征西將軍,統管北方六州......>>
問題三:中流擊楫的喻義是什麽? 喻立誌奮發圖強
語法:偏正式;含褒義
中流擊楫zhōng liú jī jí
中流擊楫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
解釋:擊:敲打;楫:漿。比喻立誌奮發圖強。
出自:《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示例:~,著祖生之鞭;下瀨橫戈,成漢武之誌。 ◎《晚清文學叢鈔?童子軍?草檄》
近義詞:奮發圖強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含褒義
妳可以在百度網頁上查找的
問題四:擊楫中流什麽意思。 擊楫中流和中流擊楫是同義詞,已合並
比喻立誌奮發圖強。
問題五:古文翻譯 中流擊楫 詞 目 中流擊楫
發 音 zhōng liú jī jí
釋 義 擊:敲打;楫:漿。比喻立誌奮發圖強。
出 處 《晉書?祖逖傳》:“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
擊楫中流 也作“中流擊楫”,楫,船槳。出自《晉書?祖逖傳》:“(逖)仍將本留徙部曲面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即東晉大將祖逖率部渡江,當船行到江中時,他敲著船槳發誓說,不收復中原,決不生還。後借指決心報效祖國,收復失地。文天祥《賀趙侍郎月山啟》:“慨然有神州陸沈之嘆,發而為中流擊楫之歌。”宋人趙善括《滿江紅?辛卯生日》:“穎脫難藏沖鬥劍,誓清行擊中流楫。”又稱“中流誓”,如陳亮《念奴嬌?登多景樓》:“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
問題六:成語中流擊楫是出自哪個古代人物的故事 祖逖年輕時很有誌氣。壹次,他和朋友睡覺,半夜裏聽見雞叫,祖逖叫醒朋友,說:“妳聽聽,這是在督促我們奮發圖強啊!”兩人就披衣起床,拔劍起舞,苦練本事。
後來匈奴人占領了中原,西晉滅亡了。東晉王朝偏安於江南,不思進取。為了收復失地,祖逖克服種種困難,組建起壹支部隊,北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用船槳拍打著船舷,大聲說:“如果不能收復中原,我就再也不渡過這條江!”
由於作戰英勇,祖逖的部隊幾年之間,收復了長江以北、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
“中流擊楫”比喻雄心壯誌。
(出自《晉書?祖逖傳》)
中流擊楫的意思是:擊:敲打;楫:漿。比喻立誌奮發圖強。
問題七:中流擊楫的成語解釋 成語: 中流擊楫拼音: zhōng liú jī jí解釋: 擊:敲打;楫:漿。比喻立誌奮發圖強。
問題八:中流擊楫,削發明誌的含義 中流擊楫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成語解釋比喻立誌奮發圖強。
削發明誌:剃頭發來表明自己對誌向的堅定。
都是表明自己對誌向的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