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16世紀到18世紀歐洲有哪些著名的音樂家?

16世紀到18世紀歐洲有哪些著名的音樂家?

路德維希?在哪裏?貝多芬(1770-1827)是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壹。出生於德國波恩的壹個平民家庭,很早就顯露出音樂天賦,八歲開始表演。1792赴維也納深造,藝術進步很快,貝多芬信奉和諧,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樂《英雄與命運》。序曲《埃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我壹生坎坷,沒有成家。二十六歲開始失聰,晚年完全失聰。我只能通過壹本談話本與人交談。然而,孤獨的生活並沒有讓他沈默和隱退。在壹切進步思想被封殺的封建復辟時代,他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仰,通過演講和作品為* * *和理想吶喊,寫出了不朽的《第九交響曲》。受18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颶風運動的影響,他的作品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進步。在音樂表演上,他幾乎涉及了當時所有的音樂流派;大大提高鋼琴的表現力,使其獲得交響的戲劇效果;也使得交響樂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遷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作為古典音樂的代表作,開辟了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之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被尊稱為“音樂聖人”。

貝多芬於1770 12 16出生於德國波蘭。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喜怒無常,嗜酒如命;媽媽是廚師,善良溫柔。艱苦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從小的音樂天賦讓父親希望他成為音樂神童,成為他的搖錢樹。他不惜打罵,強迫貝多芬從四歲起就整天無休止地練習大鍵琴和小提琴。八歲時,貝多芬首次登臺,大獲成功,被視為第二個莫紮特。之後師從管風琴師倪福,開始學習作曲。11歲時發表了第壹部作品《鋼琴變奏曲》。在13歲時,他加入了宮廷樂隊,擔任管風琴師和古代鋼琴家。1787年赴維也納,師從莫紮特、海頓學習作曲。1800年,在他的第壹次勝利之後,壹個光明的未來展現在貝多芬的面前。但三四年來,壹件可怕的事情不斷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失聰了。對於壹個音樂人來說,沒有什麽比失聰更可怕的了。所以人們可以理解他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柔板樂章中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總是充滿壹顆火熱的心,但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經歷希望與熱情、失望與反抗,這無疑成為他的靈感來源。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Giulietta?圭卡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了她。然而,天真自私的黎齊·艾並不了解他高尚的靈魂。1803嫁給了別人,那是絕望的時刻。他寫了壹封遺書。

1803年,他走出了陰霾,寫出了光明樂觀的第二交響曲。之後,他的作品中出現了更多更好的音樂。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以及優美歡快的小提琴協奏曲和色彩斑斕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

1823年,貝多芬完成了他最後壹部代表作《第九交響曲(合唱)》。這部作品創造了他的理想世界。1826 65438+2月貝多芬患了重感冒,導致肺水腫。1827年3月26日,他在暴風雪中離開。從未結過婚。29日,殮葬者有2萬人,他們的遺體被安葬在聖麥克斯公墓。

這位作曲家只在世上呆了57年,壹生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幾十首管弦樂(埃格蒙特序曲最著名);5首鋼琴協奏曲和1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他協奏曲5首;32首鋼琴奏鳴曲(激情、月光、悲傷、黎明、風暴等。都是最有名的);80首室內樂;歌劇1《弗雷德裏奧》;另壹部劇1;質量2等等。

莫劄特(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紮特莫劄特,1756-1791)

奧地利古典作曲家。出生於奧地利薩爾茨堡。他的父親在宮廷中演奏小提琴,創作音樂以及理論作品,並在早期發現了莫紮特的音樂天賦並加以培養。他姐姐比他大五歲。當他在父親的教育下彈鋼琴時,他會聚精會神地聽。並產生興趣。他特別喜歡彈和弦,聽過的旋律都能背出來。四歲時,他開始向父親學習彈鋼琴。他壹練就學會了技巧復雜、難度極大的協奏曲,所有只練過壹次的作品都能背下來。壹首小曲只要練上二三十分鐘就能準確完美的演奏出來。雖然沒學過,但拿到樂譜就能分析出旋律與和聲關系的原理。五歲時,他自己寫了各種小曲,由父親記錄下來。他的作品和聲和旋律的關系壹點都不差,風格也很有名。有壹次,他正在寫曲子,他的父親問他:“妳在寫什麽?”他壹本正經地回答:“我在寫壹首鋼琴協奏曲。”父親用它來看滿紙塗鴉,但細看音樂,既符合創作的規律和要求,又運用了深厚的演奏技巧。6歲開始練習小小提琴,能夠和大人壹起演奏三重奏。獨立可以壹口氣彈六首歌。1762年,父親帶著6歲的他和6歲的妹妹11到慕尼黑進行了壹場成功的演出,隨後他在同年9月去了維也納,充分發揮了他超人的才能。七歲時,他在德國南部演出,然後在巴黎和倫敦演出。三年後,他以10的高齡回到薩爾茨堡,在歐洲引起轟動。被贊為“神童”。大主教認為他是壹個了不起的演奏家,但說他有作曲家的天賦是不可信的。讓他在壹周內寫壹部清唱劇,他確實如期交出了壹部108頁的大型清唱劇,大主教對他驚人的才華印象深刻。1773年擔任薩爾茨堡大主教的宮廷樂師。不願忍受屈辱的仆人身份,於1781憤然辭職,定居維也納專攻寫作。窮困潦倒後,他只活了35歲,但留給後人的作品卻達千余惡。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後期作品,即歌劇《費加羅和唐的婚禮》?黃、魔笛、後宮誘惑等。* * *寫了20多部名劇。他創作了50部交響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三部交響曲,即歡快活潑的《bE大調交響曲》、深刻有力的《G小調交響曲》和氣勢磅礴的《C大調交響曲》,即《朱庇特交響曲》。此外,他還寫了十多首小夜曲和二十多首喜劇。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壹些奏鳴曲和室內樂也是家喻戶曉、經久不衰的佳作。成為維也納古典主義的主要代表。

奧地利作曲家莫紮特是最典型的古典樂派作曲家,與海頓、貝多芬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1756 65438+10月27日,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紮特出生在奧地利薩爾斯堡的壹個宮廷樂師家庭。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巨大的音樂天賦,並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音樂。從1762開始,在父親的帶領下,6歲的莫紮特和10歲的妹妹安娜開始漫遊整個歐洲大陸。他們去過慕尼黑、法蘭克福、波恩、維也納、巴黎、倫敦、米蘭、博洛尼亞、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羅馬、阿姆斯特丹等很多地方,所到之處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在奧地利的維也納,他們被皇帝邀請到皇宮演出。

1772年,16歲的莫紮特終於結束了10年的流浪生活,回到家鄉薩爾茨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中擔任首席樂師。不滿主教對他的嚴格控制,這種不穩定的雇傭關系最終以1781結束,他毅然決定去維也納定居,踏上艱難的自由音樂家之路。

莫紮特在寫作上的輕松和快速,讓他同時代的人和後代都把他當成了壹個不學無術地向老師學習的天才。終其壹生,除了小時候父親的嚴格教導,他真的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老師指導。天才是不可否認的,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天才也離不開努力和勤奮。莫紮特曾說:“人們認為我的藝術不費吹灰之力就來了。其實沒有人會像我壹樣花那麽多時間和心思在作曲上;我沒有多次研究過壹個著名藝術家的作品。”

1791莫紮特35歲在維也納去世。

莫紮特的主要代表作有:22部歌劇;最著名的是《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交響曲41,以第39、40、41交響曲最為著名;共有27首鋼琴協奏曲,其中以第20、21、23、24、26、27首鋼琴協奏曲最為著名。小提琴協奏曲6首,其中第四、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此外,他還創作了大量各種體裁的器樂和聲樂作品。

音樂史書籍稱莫紮特為不可多得的天才。他英年早逝,卻留下了那麽多作品。他的創作幾乎涉及音樂的所有領域,但他最重要的成就是推廣了歌劇。他繼承了格魯克的歌劇改革理想,並走得更遠。與格魯克不同,莫紮特主張“詩歌必須服從音樂”。他的歌劇有很強的音樂感染力,旋律非常優美、流暢、自然、深情,朗誦也充滿了唱腔。不同類型的音樂讓各種各樣的人物和性格栩栩如生,栩栩如生。二重奏形式被莫紮特視為安排戲劇沖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序曲簡潔而個性化,在音樂性質上與全劇有更多的內在聯系。這些重要的探索,使莫紮特在德國歌劇藝術的開拓史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其中《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和《魔笛》最為突出。

約瑟夫·海頓於1732年4月出生於奧地利勞勞村,於1809年5月逝世於維也納。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壹個代表,是壹位具有創造精神的作曲家。被譽為交響樂之父。?

海頓的父親是馬車制造者,母親是廚師,父母都是音樂愛好者,這使得海頓從小就有機會受到音樂的熏陶。他家很窮。為了學習,他六歲時離開父母去了維也納。海頓有超人的音樂天賦。八歲時,他被選為當時斯塔凡教堂兒童合唱團的成員。後來長大了,聲音變了,被唱詩班踢出來了。從此,他流落街頭,嘗盡了世間的壹切艱辛。幸好被壹個歌手發現,被他救了,才勉強活下來。這個時期可以說是他壹生中最困難的時期。雖然他的生活很尷尬,但他對音樂的信念從未動搖。他刻苦學習音樂,最後得到了匈牙利貴族保羅·埃斯特哈齊的幫助,成為了侯爵的宮廷樂師。之後,海頓過著穩定的生活,直到晚年。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這個時期創作的。因為性格開朗,生活有保障,人格受尊重,所以他的作品聽起來總是安靜樂觀,不像貝多芬的音樂那樣咄咄逼人。?

海頓對古典音樂的主要貢獻是交響樂和四重奏。由於他對交響樂體裁的形成和完善做出了巨大貢獻,被稱為“交響樂之父”。?

海頓的性格善良、真誠、淳樸,是壹個人文主義者。他的這些特點清楚地反映在他的音樂中。他對年輕音樂家也很熱情,莫紮特、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頓請教,稱他為“我們的父親”。?

海頓的音樂風格溫暖優雅,充滿了歡樂、幸福和寧靜。他的音樂就像壹首優美的田園詩。他總是用這種風格來贊美自己,贊美生活。在他的作品中,經常可以感受到鮮明的奧地利民歌風格。海頓作品的另壹個特點是他聰明的幽默感,他的音樂充滿了愉快和獨特的趣味。?

海頓是壹位多產的作曲家,作品廣泛,包括歌劇、戲劇、清唱劇、交響樂、器樂協奏曲、弦樂四重奏等室內樂作品。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驚奇交響曲》、《午後交響曲》、《時鐘交響曲》、《清唱劇創世紀》和《皇帝四重奏》。這些作品與奧地利民間音樂密切相關,深刻體現了海頓樸素、明朗、幽默、樂觀的音樂風格,對以後音樂家的創作影響很大。海頓晚年兩次訪問倫敦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還創作了《倫敦交響曲》。海頓壹生成就斐然,在世界音樂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音樂語言簡單,凝練,平易近人,感情清晰,樂觀向上。作品並沒有很深的抒情性和戲劇性,而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為主,經常用“說話原則”來表現世間的風土人情。主要作品有弦樂四重奏《百靈鳥》、清唱劇《創世紀》、《四季》及部分歌劇、歌曲等七十六首。在音樂的發展中,他經常運用主題靈活的原則,這直接啟發了貝多芬的“動機發展”。

弗裏德裏希·肖邦(1810-1849)出生於華沙郊區熱裏亞佐娃·瓦利亞。他的父親尼古拉·肖邦原本是法國人,後來移居波蘭。他於1794年參加了波蘭民族英雄科斯丘什科(1746-1817)領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後,他住在華沙,靠教書和其他工作為生。後來,他在家裏開了壹所寄宿學校。從此,他不再參與政治,只是尋求和平的生活。但他與華沙的文化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系,這對肖邦的思想成長產生了影響。

肖邦從小就表現出特殊的音樂天賦,不僅會彈鋼琴,還會作曲。7歲時,他發表了自己的第壹部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八歲時,他第壹次公開表演。從此肖邦作為“神童”彈琴,經常被華沙的貴族們邀請演奏,壹時成為貴族沙龍的寵兒。1825年,來華沙參加波蘭議會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壹世也參加了肖邦的壹場音樂會,並送給肖邦壹枚鉆戒。肖邦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這些經歷與他後來的經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肖邦少年時,也接觸過波蘭城鄉的民間音樂和許多波蘭愛國者的進步思想。從65438年到0826年,肖邦正式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與許多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鄭瀟經常去鄉下度假。他欣賞祖國的自然風光,聆聽農民的歌聲和演奏音樂,參加鄉村舞蹈和婚禮。祖國的文化和民族音樂,就像種子壹樣,種在肖邦的心裏。

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的波蘭,是壹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也是壹個史詩般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弱小的波蘭。他們瓜分波蘭的領土,奴役波蘭人民,試圖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以便長期統治。然而,正如壹首波蘭愛國歌曲所唱:“波蘭不會滅亡!”波蘭人民始終堅持不屈不撓的愛國鬥爭。19世紀上半葉波蘭進步的、民族的浪漫主義文藝極大地推動了這壹鬥爭。當時,波蘭湧現出壹批愛國思想家、文學家和藝術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要有熱愛人民、熱愛自由的思想內容,要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這些思想對肖邦影響深遠。肖邦的朋友、波蘭詩人維特維奇在給肖邦的信中寫道:“只要妳壹直記得,國籍,國籍,最後是國籍.....就像波蘭有祖國的自然,也有祖國的旋律。山川、森林、河流、草原,都有自己內在的祖國之聲,雖然不是每顆心都可以聽到。”他反復告訴肖邦要“為了人民,通過人民!”肖邦的老師埃爾斯納也對肖邦說:“妳是個天才。為人民而寫,寫得有人民性和民族性。”這壹切都給肖邦後來的思想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1830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它不僅打擊了反動的“神聖聯盟”在歐洲的封建統治,而且促進了歐洲各國的革命。這時,波蘭愛國力量復興,秘密愛國組織活躍起來。他們無視反動當局的逮捕和鎮壓,正在醞釀新的起義。正是在這樣壹種動蕩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力勸肖邦出國深造,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為祖國爭光。所以肖邦處於激烈的思想鬥爭中,愛國主義讓他留戀;事業讓他又想離開。他寫道:“我還在這裏,我無法決定出發的日期。”感覺離開華沙就再也回不了老家了。我深信我要永遠告別我的家鄉。啊,死在不是妳出生的地方是多麽悲哀啊!“離別的痛苦和告別的預感折磨著他,但親朋好友的鼓勵、規勸和期待激勵著他,使他意識到自己有責任走出國門,用藝術贊美祖國和民族,他為此激動不已。他寫道:“我願意唱出所有由憤怒和無拘無束的情緒激發出來的聲音,這樣我的作品(至少有壹部分)才能被視為約翰·索比斯基(John Sobiesky),17世紀波蘭圍城之王。他打敗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復了祖國的領土,將土耳其人驅逐出維也納和匈牙利,使他名揚歐洲。)部隊唱的戰歌。戰歌已死,但它們的回聲仍將在多瑙河兩岸蕩漾。

1830 165438+10月2日,蕭瑟的寒風給華沙增添了秋天,增添了離別的痛苦。告別的朋友這樣提醒即將離開的肖邦:

“無論妳在哪裏停留或流浪,願妳永遠不忘妳的祖國,永遠不停止愛它,用壹顆溫暖忠誠的心。”

肖邦接受了朋友贈送的盛滿祖國土壤的銀杯,象征著祖國將永遠陪伴他在異國他鄉。更令肖邦感動的是,當親朋好友為他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瓦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壹些學生已經在那裏等候,並演唱了埃爾斯納創作的合唱曲送別肖邦:

“妳的才能來自我們的國家,願它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充分發展...通過妳們的音樂之聲,通過我們的馬祖貝克和克拉科維亞克(波蘭民間舞曲),展現妳們祖國的光輝。”

這樣的告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話語,讓肖邦百感交集,登上征途時忍不住落淚。

肖邦出國幾周後,華沙爆發起義,並獲得成功。據說肖邦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時非常激動,打算回國。是他的密友泰特斯在努力,他不想回去。提圖斯起程回國參加起義時,蕭雇了壹輛驛車追上他,準備和他壹起回國。結果,他沒能趕上,回到了維也納。此時,鄭瀟在給華沙好友馬圖辛斯基的信中寫道:“我為什麽不能和妳在壹起?為什麽我不能當鼓手!!!"

1830 165438+10月華沙起義壹度取得輝煌勝利,趕走了俄羅斯侵略者,建立了波蘭自己的政權。波蘭人民的這壹英雄業績震驚了整個歐洲,是歐洲革命史上光輝的壹頁。然而,勝利後不到壹年,起義的成果就因為波蘭大貴族的背叛而毀於壹旦。俄國侵略軍再次攻占華沙,華沙起義被鎮壓。又是壹個陰冷的日子,肖邦在巴黎之行中聽到華沙再次淪陷的消息。此時,他義憤填膺,悲痛欲絕。在給提圖斯的壹封信中,他表達了對入侵者的極大怨恨:“...哦,上帝,妳真的存在!存在而不給他們報應!妳不關心莫斯科的罪行,或者,或者妳是莫斯科人!我可憐的父親!我高貴的父親,也許他正在挨餓,他沒有錢給他的母親買面包!我妹妹可能會被莫斯科的野人渣蹂躪!帕斯凱維奇(帕斯凱維奇是攻占華沙的俄軍總司令。),莫墓列夫這個賤人已經占據了歐洲壹流君主國的住所!?莫斯科佬會是世界的協調人?.....啊!為什麽我連壹個莫斯科佬都殺不了!”盡管肖邦的父親多次勸他不要放棄俄羅斯“國籍”(當時俄羅斯統治下的波蘭居民都是“俄羅斯國籍”),但肖邦始終沒有在維也納延長俄羅斯護照,而是甘願放棄“俄羅斯國籍”,成為壹名“無國籍”的波蘭流亡者。同時,肖邦沒有使用俄國占領華沙的反動頭目康斯坦丁大公寫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的介紹信,與俄國統治者壹刀兩斷。以華沙起義為標誌的波蘭民族獨立運動,就像壹所愛國大學,培養了無數波蘭民族戰士,培育了壹批波蘭民族藝術家。剛離開華沙的時候,二十歲的肖邦還相當幼稚。但華沙起義後二十壹歲的肖邦,已經被祖國的災難磨煉。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敵人的仇恨也變得更加強烈。

肖邦1831年到達巴黎時,法國正處於君主立憲制的“七月王朝”。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資產階級的利益,金錢統治著社會的壹切。巴黎是法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有著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成為歐洲的文化藝術中心之壹。然而,正如肖邦在巴黎所說,“這裏有最燦爛的奢華。有最低賤,有最大悲,有最大罪;每壹個動作和言語都與花柳有關;叫喊聲、喊叫聲、隆隆聲、汙穢聲是不可想象的,讓妳在這個世外桃源裏無所適從,也就是說,沒有人問壹個人是怎麽生活的……”為了在巴黎立足,肖邦結交了上流社會的人。環境決定了他“必須生活在這個圈子裏。”1833年初,肖邦在給杜澤拉諾夫斯基的信中寫道:“我進入了最高社會,與大使、公爵和大臣們交往...因為據說高貴的品味從這裏開始;如果有人在英國或奧地利大使館聽說過妳,妳很快就會有更大的才能;如果瓦爾德蒙特公爵夫人庇護妳,妳會玩得更好。”可見肖邦並不滿足於他在巴黎的成功。上流社會的奢侈和虛假,並不能安慰壹個充滿亡國之恨的流亡者痛苦的靈魂。在1832的結尾,他給巴黎的美術部長寫了壹封信:“壹個再也忍受不了祖國悲慘命運的波蘭人,在巴黎待了將近壹年——這是我能用來向妳介紹自己的全部頭銜——謙恭地請求妳用音樂學院的大廳來舉行他1月20日的音樂會……”。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地位和他的心情。與高層人士的接觸,越來越讓他覺得“假發掩蓋了壹個巨大的空虛。”只有和波蘭華僑在壹起,他才會感到親切。他熱情無私地幫助流亡的波蘭同胞,經常與他們交談,回憶他們,為他們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被譽為“波蘭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當時意大利最傑出的小提琴家,聞名全歐洲。小提琴家平斯基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為他準備。唯壹的要求是他應該為波蘭僑民舉辦壹場音樂會。起初,平斯基同意了,但後來他拒絕了,因為他馬上要去俄羅斯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個自命不凡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怒地斷絕了與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國大使以沙皇宮廷的名義拉攏肖邦,要求他接受“俄羅斯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頭銜,說這是因為肖邦沒有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拒絕,大義凜然地回答:“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的革命,但因為當時太年輕,我的心和那些革命者在壹起。”這種堅定的回答和高傲的蔑視,給了北方暴君壹個響亮的耳光。從這壹系列的表演可以看出,肖邦沒有辜負親人、朋友和老師的期望和指示,他始終保持著壹顆對祖國的忠誠之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他通過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的高度尊重。在巴黎,“娛樂變成了放蕩,黃金、汙穢、血腥混雜在壹起”。肖邦雖然對巴黎上流社會反感,但他的活動多局限於上流社會的沙龍,逐漸過上了優越的生活,這必然對他的思想體系產生壹定的影響,使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這與他和許多波蘭貴族及其子女關系密切有關。1831華沙起義失敗後,波蘭流亡者數以千計,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國,大部分是出身貴族的知識分子。政治上,這些人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保守派和民主黨。保守派傾向於君主立憲,但不熱衷於社會改革;而民主派則主張立即解放農民,反對專制制度。肖邦在巴黎不認識任何波蘭民主人士。從思想上看,肖邦更傾向於保守派。所以肖邦對1830年和1848年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相當冷漠。這些都是階級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此後肖邦壹直住在巴黎,只是偶爾出國旅行。1835年,有壹次去德國卡爾斯巴德和父母短暫見面。同年在德累斯頓,我認識了波蘭貴族沃金斯基的女兒瑪麗亞,並愛上了她。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於肖邦不是貴族,只是個“音樂家”,不合群,瑪利亞的父親拒絕了。1836年底,肖邦認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大概壹年後同居,直到1847分手。肖邦經常與聚集在巴黎的世界各地的著名作家和藝術家交往,如波蘭詩人米特凱維奇,法國作家雨果和巴爾紮克,德國詩人海涅,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匈牙利作曲家和鋼琴家李斯特,意大利作曲家貝裏尼和法國作曲家柏遼茲。雖然這些作家和藝術家的風格和個性往往不同,但他們之間的互動在思想和創作上相互啟發,這對肖邦的精神生活是壹種安慰。然而,肖邦後半生在巴黎度過的歲月,依然充滿了難以擺脫的孤獨。身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的感覺,總讓他難過。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肖邦就經常生病,身體相當虛弱。舉辦公開音樂會,雖然能帶來金錢和榮譽,但肖邦不喜歡。他最大的樂趣就是和波蘭同胞在壹起。他說:“就像我不能拒絕給病人送藥壹樣,我也從不拒絕為米奇·凱文和諾維德彈琴。不管他們哪壹個來,我都會坐下來彈琴,有時候壹句話也不說。我的音樂不止壹次讓他們哭泣。這難道不是對民族藝術家的最高十字(意為獎勵)嗎?”1841年,肖邦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我們還會回到祖國嗎?!還是完全瘋了?!我並不擔心米茲凱文和索班斯基——這些都是堅強的頭顱,這些頭顱不會在數次流亡後失去理智和力量。”從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看出肖邦在異國的苦難是壹種“自願的政治流亡”。但是,他寧願承受這種痛苦,也不願回波蘭做壹個外國統治下的“順從者”。

1848年應邀赴英格蘭、蘇格蘭訪問演出。雖然受到熱烈歡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國人以英鎊評判壹切,他們喜歡藝術只是因為它奢侈。”他在英國時寫道:“在我心裏,我什麽都不想做...我感到悲傷,但我麻醉自己...我感到隱隱作痛...我從未體驗過真正的幸福。壹點感覺都沒有。我只是像植物壹樣活著,耐心地等待我的末日。”肖邦的晚年就這樣結束了他個人的悲劇。但肖邦壹直對祖國和祖國未來的復興念念不忘。1846年波蘭爆發克拉科夫起義。失敗後,加利西亞發生了農民起義。這些事件激起了肖邦的熱情,他在信中歡呼:“克拉科夫的事情進行得非常順利”;“加利西亞的農民為沃倫和波多農民樹立了榜樣;可怕的事情不可避免,但最終,波蘭會是壹個強大而美麗的波蘭。簡而言之,波蘭。”1848年3月,波茲南公國起義,4月被普魯士鎮壓。肖邦也為此表示了極大的遺憾:“我...知道所有關於波茲南公國的可怕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很絕望。”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註和對祖國未來的熱烈憧憬,體現了肖邦對祖國始終不渝的熱愛。正是這份愛,讓肖邦說出了他的遺願:“我知道帕斯凱維奇永遠不會允許我留下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