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雙重人格如何產生?

雙重人格如何產生?

其實這個東西也叫做“自我意識分化”。所謂的自我意識分化,就是指觀察者把自我分成了兩個部分,即觀察者自我和被觀察者自我。由於自我分化,觀察者的自我就成了主體,被觀察者的自我成了客體,壹般來說,作為觀察者自我往往是“理想的自我”,作為被觀察者自我往往是“現實的自我”。理想的自我是壹個人按照道德準則和社會要求形成的關於他想成為壹個什麽人的總觀點,它與現實的自我有壹定距離,其中包括壹個人的誌趣和所要達到的目標,它是積極努力達到的,或者是逐步實現的。現實的自我,是關於他們確實像什麽人的思想和態度。當妳問他們時,他們會詳細地描述他們自己的看法,而且還伴隨著贊成和不贊成的態度。即自我接受或自我拒絕的明朗的態度。正是由於自我意識的分化,才形成了思維或行為的主體性,產生了按自己想法去判斷行為的體驗。客觀地對待他人和自己,才能控制自己的言行。同時,由於自我意識的分化,就出現了自我矛盾。因為理想的自我畢竟不同於現實的自我。前者是可以未來的,後者只能是現實的。然而,理想的自我不壹定都是正確的,它往往大大超過現實(有時也落後於現實)這就會帶來矛盾。倘若改變現實的自我接近正確的理想的自我,就會使自我意識達到統壹。但如果不正確的理想的自我迫使現實的自我去遷就它,就會形成自我意識的消極的統壹。當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發生矛盾時,可能會使人遭到威脅,或者受到挫折。

以上來自《中國青年百科全書》1992年版。

八十年代末出版的《辭海》裏面沒有。我想找《心理學大辭典》可是不知道我把它放哪裏了。我先找找,找到了就會修改答復。以下是關於青少年由於網絡產生的雙重人格的資料。

雙重人格是多重人格的壹種,是嚴重的心理障礙。美國精神病大詞典對於多重人格的定義是這樣的:“ 壹個人具有兩個以上的、相對獨特的並相互分開的亞人格,是為多重人格。是壹種癔癥性的分離性心理障礙。” 多重人格的基本特征是,雖然同壹個人具有兩種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壹時間,只有其中之壹顯現出來。每種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記憶、行為、偏好。多重人格可以有雙重人格、三重、四重,最多的可以達到17 重人格。其中以雙重人格相對多見,通常其中壹種占優勢,但兩種人格都不進入另壹方的記憶,幾乎意識不到另壹方的存在。

現實中,人們註意到很多青少年在生活中循規蹈矩,但是在網絡中卻是截然不同的“另類”。這表明,青少年最容易受網絡雙重人格的困擾,使他們的態度發生很大變化,社會化程度受到嚴重影響,也給個體心理健康帶來障礙,甚至表現出明顯的攻擊傾向和反社會行為。

壹、青少年網絡雙重人格的形成

人格是壹個人所表現的穩定的精神面貌,具有壹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結構是多層次、多側面的,是由復雜的心理特征經獨特結合構成的整體。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壹是完成某種活動潛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是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即氣質;第三是完成活動任務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是活動傾向性方面的調整,如動機、興趣、理想、時間和地點的改變而出現本質的不同。多重人格則不同。我們可以把網絡雙重人格定義為“個體在網絡中和現實中分別具有彼此獨立、相對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態度、知覺和行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時甚至是處在劇烈的對立面”。

網絡中,網民習慣於利用電子文本的方式創造出壹個與現實“我”存在某些差距的網絡“我”,這個虛擬的個體可能是完全不存在的,所提供的資料都是現實中無法證實的;也可能既具有某些真實個體的特點,也具有某些個體理想化編造出來的因素。個體可能在現實中積極、友好、順應社會和有規可循的人格,但在網絡中卻可能是消極、攻擊、反社會和雜亂無章的人格,同時它們又是相互獨立,保持彼此的穩定性。

網絡人格的塑造有兩個基本的階段。首先是試探與初步加工。由於網絡是匿名的,每個人所講的和所做的無法與現實中的個體建立起嚴密的壹壹對應,因此減少了對自己行為所肩負的責任,可以隨心所欲地討論所有的事情。但是,由於缺少對對方的理性理解和基本的感性信息,總是在不斷的調整和修正的過程中試探對方,所以經常發生誤解和錯誤的溝通。然後是有效塑造自己。由於網絡成員已經建立起基於電子文本的信任和有效溝通。因此在自己留給對方的初始印象和想象空間的基礎上對自己進行包裝和加工,完善“網絡我”的起碼特點和性格。塑造成功與否,關鍵是對方是否認同網絡“我”的陳述和表現,對於網絡“我”表現的壹致性是否予以肯定。事實上,網絡交往是否可以深入下去,並不在於現實“我”的誠實度,而在於所塑造的網絡“我”是否讓人覺得真實可信。

青少年的網絡雙重人格主要是對網絡人格的虛擬化,即憑空想象出自己所希望的、感興趣的或者好奇的人格特質,並以此作為網絡交往的基本個體特點,如同自己真的擁有這些人格壹樣。久而久之,這種虛擬人格固定下來,在心理上形成某種程度的分離。網絡人格壹旦形成,往往進入潛意識的層次,使現實人格有時也難以覺察到它的存在。如同多重人格中的後繼人格壹樣,它總會尋找機會展示作為“另壹個主體”的“真實”存在,表現出讓現實人格也覺得不可思議的行為特點,並強烈抵禦企圖消滅它的壹切努力。

二、青少年網絡雙重人格的原因

(壹)轉型期青少年發展的新問題

1.自由與現實的沖突

社會對每個人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競爭的壓力在青少年身上也體現得相當明顯。升學、競賽、職業等都令他們不由自主地產生壓力感,緊迫意識、危機意識明顯增強。不成熟的社會成員如青少年都有自由的天性,這些要求極大地束縛了天性的發展。在這些壓力面前,他們也需要緩解和釋放,但是社會和家長、學校的高要求使他們平時不敢也沒有機會有所表現,就只好借助網絡把自我中有些部分體驗成為客體。此後,凡是那些無法為父母或其它承認接受的行為或經常受到懲罰的沖動分離出來,壓抑人想象的網絡“遊戲”中,借此釋放心理的壓力。

2.個人終極價值的虛無

在新的價值體系確立之前,需要尋找壹定的價值填補已經出現的空白。青少年學生思維比較活躍,追求反叛,常常有意無意地以自己的方式發現和檢驗外在的價值信條,但是他們缺乏分辨價值體系的內在客觀標準,在多元價值沖突的時候是最容易迷失自我,從而無法明確自己的人生目標。網絡是多元價值體現得最為明顯的地方,因而他們選擇在網絡中尋找“另類”的快感。

3.家庭功能改變,人際支持系統失去原來的效用

傳統的順向社會化已經發生了變化,出現了“反向社會化”,即思維活躍的青少年首先把握了最新最有效的知識技術,然後再向兒童和成人延伸。這種狀況使家庭的權威受到了挑戰,不滿足現狀的青少年不得不向外界尤其是信息容量大的網絡集中。而代溝的進壹步擴大使青少年與家長之間的有效心理溝通逐漸減少,相反,相當壹部分心理沖突來源於家庭。心理的家庭保健功能降低,渴求理解和宣泄的青少年便紛紛轉向網絡尋求情感支持。

(二)網絡特殊的角色扮演

青少年進入網絡後,其中也有壹些規則即“網絡公德”,如同現實的規則壹樣對個體的行為進行約束。這種半假半真的狀態格外得到青少年的青睞,因為在自己感興趣的時候可以完全真實的進行,壹旦自己厭倦了,也可以有時間和機會退出。事情的進展和對自己的保護完全是由自己來把握的,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和積極性。

網絡的交際與現實的交際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現實的交際對象是既定的。因此,為了給對方留下好的印象,塑造良好的“社會自我”,每個人都會有所顧忌,基本會如實地反映自己的人格狀況。而網絡的交際對象是模糊的,任何留下的特征都有可能是編造的。交流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發泄或者傾訴自己的苦悶,嘗試網絡交際的快樂以及未曾謀面的想象空間。其次,現實中的交流不太容易有時間和足夠的機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掩飾,更不可能進行虛擬。因為每個實體都希望自己的交際是有效的,而且能夠為自己帶來壹定的收益。壹旦出現言行不壹,就會付出壹定的信譽代價,承擔相應的責任和後果。在網絡中的情況就有所不同了。首先,現實中的個體有時間和機會以對網絡中的自己進行加工和創造,可以美化和掩飾,即使是熟人之間,如果沒有明顯的辨析線索,也難以分辨出來;其次,對於網絡的加工後果沒有現實中嚴重,壹旦加工失敗,可以迅速退出而不留下任何痕跡,或者自己厭倦了網絡的這個角色時,也可以讓它盡快在網上消失,很難有明顯的責任承擔主體。因此,網絡交往的個體較少地體會到現實規則的束縛,顯得無所顧忌。壹旦從感官系統輸入表面價值遭到否定和破壞,其“忠實偏差”(即對感官輸入信息的信任)可能受到道德傷害,使之很難在網絡與別人建立親密的關系,甚至編造更加不符合事實的“人格”來進行報復。

(三)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獨特規律

青少年的心理發展正處在不平衡矛盾狀態中,如由性生理發育導致的性意識萌動,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心理發展的不平衡性常常讓他們感到痛苦而迷茫,並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建立新的平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用以證明自己的方式通常指向外部世界,並借用壹定的媒介物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其中網絡就是既時髦又新穎的工具之壹。

由於傳統觀念的束縛,我國現在的青春期教育還比較落後,沒有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不能滿足青少年的需求。因此,他們必然通過別的途徑來解決心中的疑團,滿足自己的好奇。大量的色情網站成為青少年光顧的場所,他們對非道德的壓抑往往通過壹些被自我認可的方式得以排解,有效的方式是在上網的時候通過塑造另壹個“我”得以釋放,為形成網絡雙重人格打下了伏筆。

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空前高漲。在經歷過以“我”來指示自己的第壹次自我意識發展後,青春期成為他們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次飛躍期。在這壹時期,青少年更加關註自我,並把心智加工指向了內心世界。但是,他們還沒有建立自我評價的客觀指標,在自我認知上容易大起大落,以偏概全,時而自卑,時而自負;在自我體驗上,容易走極端;在自我設計上,總是搖擺不定。總之,自我意識還不穩定,也容易受到外界如父母、教師等人的幹預。出於對自我的角色體驗需要,青少年總希望獲得與自己有關的新異刺激。現實中壹般的角色遊戲由於要受到更多現實規則的束縛,對於敢反抗、受冒險的青少年而言,還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因此,青少年便在網絡中捏造壹個“我”來實現自己的想象,感受新的自我體驗和自我設計。

青少年心理發展表現出種種心理沖突和矛盾,具有明顯的不平衡性。由於身體的發育和自我意識的發展,青少年有壹種強烈的獨立意識,經常與成人進行反抗和抵觸,同時在心理上閉鎖傾向加強,不願意向別人傾訴。但是,此時他人仍然對他們有很多依賴,尤其是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護。發展期間遇到的問題也使他們希望有人來幫助、關心,孤獨和寂寞使他們急需得到有效的心理引導。對於父母的逆反、對教師的反抗、對同學的不信任,使他們把目光投向了網絡。極度的敏感令他們不能完全相信他人,對自我的保護也令他們必須進行起碼的防禦。但是,如果態度上已經超出了尋求理解和防禦的程度,長期下去就會增加出現網絡雙重人格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