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早期的重要作品是壹部極具諷刺意味的喜劇。大約1596-1597。劇本的主題是歌頌善良、友誼和愛情,同時反映了資本主義早期商業資產階級和高利貸者之間的矛盾,表現了作者對資產階級社會金錢、法律和宗教的人文思考。
2.仲夏夜之夢
威廉·莎士比亞青年時期最後壹部也是最成熟的喜劇,也是威廉·莎士比亞最著名的喜劇之壹。全劇氣氛輕松,總體來說是壹個“格格不入”的故事。劇中有作為笑料穿插的小鬧劇,即工匠為婚禮安排的喜劇和彩排。
這部劇沒有深遠的社會意義和內涵。它所包含的只是純粹的快樂,仿佛是壹場戲劇的狂歡,也有壹絲愛情固有的煩惱,但也是歡樂的,喜劇的。
3.“皆大歡喜”
主要情節描述了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兒羅瑟琳(Roselyn)前往森林尋找父親和她的愛情故事。劇名《皆大歡喜》說明劇中所有被迫害的好人都得到了報應,惡人受到了影響,有情人終成眷屬。這體現了莎士比亞以善制惡的理想。
4.主顯節
莎士比亞早期喜劇創作的終結。這部作品以抒情風格和浪漫喜劇的形式,再次謳歌了人文主義對愛情和友誼的美好理想,展現了生活和愛情的美好。數百年後,《第十二夜》的巨大藝術魅力依然不減,讀來令人耳目壹新,賞心悅目。
擴展數據:
第壹,幾乎可以說,沒有聖經,就沒有莎士比亞。莎士比亞熟記聖經,但能熟練運用。莎士比亞所有的戲劇都包含、涉及、引用和延伸了聖經的引語、典故和解釋,這些幾乎無處不在。很多都是來源於聖經的意象和隱喻,以及它們的升華。
總是潛伏在莎士比亞所有的戲劇中,或明或暗。有鑒於此,如果不熟悉《聖經》,要深刻理解和欣賞莎士比亞戲劇的精妙、豐富和復雜,以及眾多人物的精神世界,將是極其困難的。
其次,莎士比亞的戲劇中有很多希臘羅馬神話或名稱,或典故,或故事,還有很多雙關語的巧妙運用。此外,有些詞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並隱藏著隱藏的含義。
第三,語言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朱生豪和梁實秋翻譯的這兩個莎士比亞戲劇的流行版本中有很多翻譯表達,尤其是歐化的句式和顛倒的語序,不完全適合現代年輕人閱讀。然而,如何用現代白話文表達莎士比亞的詩劇語言始終是壹個挑戰。
英國詩人彌爾頓曾為莎士比亞寫過這樣壹首詩:
他擅長使用聖火,
讓我們再次變得更好。
永遠,莎士比亞是不朽的!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劇作家和詩人。莎士比亞於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格蘭中部斯特拉福德壹個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小時候在家鄉的文法學校學習拉丁語、文學和修辭學。
後來家裏下來了,他幫父親做生意。他在1578左右獨自去了倫敦謀生。據說他做過馬夫或仆人,在當時被視為“最低等職業”。後來,他成為壹名演員和編劇,並隨著劇團四處巡回演出,廣泛接觸了各行各業的生活。
他在劇團裏演過配角,比如《哈姆雷特》裏的鬼,也當過導演,但主要是寫劇本。壹開始他只是加工舊劇本,通過加工逐漸改寫,或者自己創作。後來成為劇團股東,1616 4左右從倫敦回到家鄉。
百度百科-四大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