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馮建軍 教授,博士
引言:中國教育的尋"家"歷程
(1)從為了"社會"到為了"人";
(2)從關註"局部的","抽象的"人到關註"完整的","具體"的人.
生命,作為鮮活的個體,才是教育真正的"家".教育關註生命,不僅是現代社會的要求,也是本真教育的體現.
為區別於以往"社會化的教育",我們把這種教育稱為"生命化的教育".
壹,生命化教育的要義
(壹)生命及其特征
對"生命"的兩種理解:
生物學的觀點:馮契主編的《哲學大辭典》中指出,"生命是主要由核酸,蛋白質大分子組成的,以細胞為單位的復合體系的存在方式".
生命哲學的觀點:葛力主編的《現代西方哲學詞典》中指出,"生命是世界的絕對的,無限的本原,它跟物質和意識不同,是積極地,多樣地,永恒地運動著的.生命不能借助於感覺或邏輯思維來認識,只能靠直覺和體驗來把握".
兩條不同的思路:生物學關註生命的自然性,生命哲學關註生命的精神性,甚至把生命神秘化. 前者把生命當動物;後者把生命當神.
生命是什麽 馬克思主義的解釋
"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人就是人".它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生命本質.
生命的雙重性:生命對於人來說,不是單壹的,而是雙重的,是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的生命的統壹.人具有動物和神的特性,但又都不是動物和神,它處於動物和神之間的"光譜地帶" .
人的生命的特性 :
生命的完整性;
生命的自主性;
生命的超越性;
生命的獨特性.
(二)生命教育與生命化教育
從世界範圍來看,20世紀下半葉以來壹些國家開始明確提出生命教育和敬畏生命的道德教育.
我國部分地區開展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針對青少年自殺,人生意義的缺失以及動物保護提出的.
生命教育主要是教人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價值的活動.
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視野中,對教育本質的壹種重新理解和界定.
(三)生命化教育的要義
華東師大的葉瀾教授曾給教育下過這樣壹個定義:"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這樣的"教育",就是我們所期待的生命化教育.
1,直面生命:以生命為教育的基點
人的自然生命的未特定化為教育提出了要求和可能;
人的超自然的精神生命,文化生命對教育的需要.
無論是自然生命,還是超自然的生命,其發展都離不開教育. 所以,生命是教育的原點,教育因生命而發生,點化和潤澤生命乃教育之核心.任何無視生命,偏離生命,摧殘生命的教育都是教育的"異化",因而也是"反教育"的.
2, 在生命中:依據生命的特性
生命化教育首先在對象上要瞄準"人",其次,在教育過程中,必須把人當成"人".
第壹,哺育完整的生命;
第二,凸顯生命的靈動;
第三,激發生命的動力;
第四,張揚生命的個性.
3,為了生命:享受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
教育需要使人們明了人生的意義,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這才是"為了生命"的目的.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包括三個層次:
第壹,珍惜,尊重,欣賞生命.
第二,開啟生命智慧.
第三,提升人生的境界,實現生命的價值.
綜上所述,生命化的教育,在起點上,直面人的生命;在過程中,通過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本性;在結果上,潤澤靈魂,追尋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提高生命的質量.直面生命是前提,循於生命是保證,完善生命是目的.教育只有三者協調壹致,才能實現其生命的本質,才是完整的生命化教育的內涵.
二,異化生命教育之批判
1.教育,學校對生命的遺忘
學校成為社會政治,經濟的工具,教育所致力於發展的,不是生命自身,而是迎合社會的需要的"個體的社會化" .
學校遊離了它本然的職能,這意味著學校"忘記了"它的對象."學校繁榮了,教育衰敗了,學校出現了教育的真空".
學生也 "忘記了"學校,成了壹群"無目的的升學者"和"非本意的就學者".他們可以不喜愛任何科目,只求考得高分;他們可以不喜歡學習,只求從學習中取得利益;
2.教育對生命完整性的肢解
"教育成為制造勞動者的壹臺機器,通過教育的塑造,人被變成追求物質利益的人,掌握生產技術成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這樣,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術和專業所束縛,愈失去作為壹個完整人的精神屬性".
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為生"的本領,放棄了"為何而生"的思考.培養的學生有知識,有技術,有理性,但無愛心,無情感,無人性,患了"情感的冷漠癥",成了徹底的"冷血動物".
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壹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壹個專家".
我們的教育需要要反思了:情感,良心,態度,價值,不能因為無法考試,我們就放棄.當今的技術時代,不是不要人文教育,情感教育,而是更需要人文教育,情感教育.
3.教育對生命活力的壓抑
"動"確實是兒童的本性.如果將這種活動能力旺盛的,沖動力豐富的,而且快活的,美好的,幻想的,生機勃勃的,心胸坦率的兒童時代,按"大人"的模式加以規範的話,那麽孩子就不成為完全的孩子了.實際上,只有在真正偉大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中生活過的孩子,才能很快成為真正的大人.(日本,小原國芳)
生命是自由的,是充滿活力的,這活力是發自生命的內在需求.
"現在的教育如同將甲蟲的腿去掉,讓它好好馴服於人壹樣".(德國,福祿貝爾 )
4.教育對生命個性的閹割
著名漫畫家豐子愷
的漫畫《剪冬青聯想》
現代的學校就好比壹個教育工廠,運用班級授課制在進行著"批量"生產,使每個人都成為教學機器上的"標準件".
制度化的教育,在強調科學規範的同時,忘記了每個人的存在,成為閹割個性的"元兇".
三,生命化教育的原則
(壹)自然性原則
中國教育的"工業"隱喻,西方教育的"農業隱喻"."教師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變"(捷克,誇美紐斯).
教育首先要尊重人的天性.
其次,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 .
第三,要尊重兒童的生命的獨特性.
(二)自主性原則
對動物的圈養與野外放生的思考.
教育不應該是壹種"告訴",而應該是壹種"探索",學生不應是盛裝知識的"容器"和壹個消極被動的盲從者,而應是壹個尋求生命燦爛展示的生長者.
首先,我們要把生命發展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
其次,要處理好自主與引導之間的關系,合理地引導.
第三,針對自主與引導的關系,要處理好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
(三)體驗性原則
人的生命是壹個意義的存在,而意義是要訴諸於體驗的.
體驗是壹個不同於科學的認識方式.
貫徹體驗原則,我們首先必須轉變知識的觀念,由理性的知識觀到生命的知識觀 .
其次,體驗原則使教育成為主體間的交流活動.
第三,在教育生活中生命才能獲得真正的體驗.
(四)生活化原則
生命以生活為載體,關註生命的生命化教育,也必須貫徹生活化的原則.生活化的原則就是教育要以生活為本源,在生活中進行教育,而且引導人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質量,過美好的生活.
首先,教育要以生活為本原,確立"為生活而受教育"的目的觀.
其次,教育在生活中進行,這需要"教育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教育化".
第三,教育要改善生活,引導人們追求美好的生活.
(五)個性化原則
個性化教育的關鍵是尊重個體的獨特性,為個體獨特性創造發展的空間.
首先,教育要尊重並適應個體的差異.
其次,體現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自主選擇性,增強教育的差異性.
第三,根據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實施特色化的教育.
觀點總結
生命乃教育之原點;
點化和潤澤生命乃教育之核心;
回歸生命的本真,凸顯生命的靈動乃教育之使命;
給生命以尊嚴,自由,幸福乃教育之永恒追求;
為此,生命化教育需要:
呵護生命的存在;
捍衛生命的尊嚴;
激發生命的潛能;
提升生命的品質;
實現生命的價值.
可參考書籍:華東師大出版社大夏書系《生命化教育的責任與夢想》和《迷戀人的成長——20位教師的課堂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