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英語詞典 - 孩子因為妳無微不至的“照顧”而膽小懦弱

孩子因為妳無微不至的“照顧”而膽小懦弱

在孩子小的時候,有些家長因為莫名的擔憂,阻止孩子跑跳,好好盯著孩子,隨時幹涉打斷,質疑孩子的能力,總擔心孩子生活不能自理。

等孩子長大後,這些家長就會演變成阻止孩子在學校和就業上做出自己的選擇,幹涉孩子的婚姻自由和對未來家庭的介入,最後把孩子變成“巨嬰”。

從根本上說,這些家長從來沒有把孩子看在眼裏。在他們的字典裏,只有“我覺得……”,卻從來沒有想過這對孩子的成長會有什麽後果……

壹是不敢冒險,害怕新事物,只願意在安全區域活動,最後活成了“套子裏的人”。

別的孩子在玩沙、水、泥,妳卻告訴妳的孩子“泥是細菌的培養皿。壹碰就生病,發燒,拉肚子,住院”。

從此,他視土為狼、虎、豹,再也不敢靠近。如果有人無意中向他扔了壹個泥巴主意,他會精神過敏,身體僵硬,好像他的生活就要毀在壹個泥巴主意上。

其他孩子在遊樂園追逐打鬧。因為公園裏散落的各種遊樂設施,妳有被砸傷和摔倒的危險。就算妳大發慈悲讓孩子們進來,妳也不會離開。口頭禪是“小心”、“慢點”、“別碰”、“註意”。每個字都是魔咒,讓孩子覺得這不是遊樂園,因為他感受不到快樂。這是壹部兒童版的絕地求生,充滿了危險。

這安全嗎?安全,但是這種過分強調安全的行為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格拉德·赫特是精神病學的神經生物學教授。他曾說,“各種不安全感、恐懼和壓力會形成焦慮和刺激因素,容易在孩子的大腦中蔓延。”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下是無法生存的。他們在童年時期受到的刺激會讓他們無法信任他人,在陌生的環境中建立信任關系。他們容易膽小怕事,因為潛意識裏覺得“總有不守規矩的人想害我”。

久而久之,孩子在做壹件事之前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焦慮,懷疑做這件事的安全性,無法全身心地投入,有時甚至連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沒有。我見過最誇張的小孩,直到上了大學都不會用洗衣機洗衣服,因為他媽媽反復強調使用錯誤會導致觸電,所以他直到18歲都不敢碰洗衣機,被媽媽成功撫養成巨嬰。

第二,避開蛇、蠍子之類的小東西,卻意識不到真正的危險。

看過《媽媽是超人》第二季的觀眾應該對其中壹位母親印象深刻,那就是“焦慮的母親”馬雅舒。母親的育兒方式讓她頭皮發麻。她誇張到這麽大的客廳,連壹件家具都不肯放。她買不起嗎?開個玩笑,為了防止兩個孩子在玩耍中撞到壹起,馬雅舒壹揮手就把所有的家具都搬走了,壹家人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吃飯席地而坐,幾年來忍受著這樣的生活。我只得出壹個結論:她老公真的很愛她。

馬雅舒對孩子最常用的詞是“不”,爬沙發,摸怪魚,開門,還有“不,不”。直到她老公受不了搬回家具,孩子好奇的爬上爬下,真的差點摔倒。馬雅舒爆發了,責怪她的丈夫,“看,妳差點受傷!”

她直到那壹刻才意識到,小孩子面對新鮮事物都是好奇和新鮮的,好動是很自然的。她把孩子歸因於沙發的存在,而不是“孩子在無法衡量的新事物面前把自己置於危險之中。”

如果她早點搬回沙發,讓孩子習慣家具,懂得爬而不摔倒,那麽這種危險就會在日常生活中消亡。把孩子放在絕對無菌安全的環境中,會因為孩子放松了警惕,對危險的事物沒有理性的評估,而使受傷的風險成倍增加。

英國有壹項研究。在壹些兒童遊樂場,泡沫和海綿隨處可見,但兒童受傷的風險不減反增!英國倫敦米德爾塞克斯大學風險管理教授大衛·鮑爾(David Bauer)分析說:在兒童遊樂場包裹了各種設施後,兒童的骨折率確實增加了,因為外界給孩子們傳遞了壹個信息,妳的環境很安全,去玩吧。

所以孩子們在遊戲中根本不考慮安全問題,因為他們被反復告知在公園裏是安全的,可以放心地倒在地板上,沒有任何安全意識和防範意識。不怕危險,卻讓他們深陷危險。

馬立克·舒雅的過度保護,這種育兒方式會讓孩子無法識別真正的危險,在得到安全信號後肆意玩耍,或者在完全沒有意識到危險的情況下面對新事物,走向“膽怯”的極端——橫沖直撞。

家長的過度緊張和擔心,其實忽略了孩子應該學會的壹課,就是規避風險,識別風險。父母認為他們可以幫助孩子排除壹切危險。所有人都知道,他們的孩子遲早會走出妳搭建的無菌罩,獨自生活。當蓋子打開的時候,這個新鮮、有趣、隱秘的世界就會來到我們面前。父母最應該做的,是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和判斷風險,獨自應對這個世界,而不是丟下他們不管,這樣妳就倒下了。

第三,孩子沒有獨立人格,永遠長不大。

《我的男孩》有個男嘉賓壹個人霸占熱搜好幾天。他的名字叫朱雨辰。上節目之前,我們給他貼上了實力生和演技派的標簽。節目壹播出,他就被貼上了“高齡寶寶”的標簽。對於壹個年近四十的演員來說,這個標簽算不上是褒獎。這壹切都來自他令人窒息的母親,她的“名言”如下:

“七十歲了,像個忍者。”

“我壹個人有兩個菲傭。”

“我用壹生來對待我的兒子。”

“我會幹預我兒子的每壹段感情。”

“我已經堅持了十年,每天早上四點起床給兒子喝梨花湯。”

這些“愛子”的言論讓人臉色發白。母親過著沒有自己的生活,孩子就像壹個長不大的孩子。朱雨辰現在談到表演,抱怨好導演太少,這或多或少是不吉利的。主持人評價他“生活在象牙塔裏”。

被家人保護得太好的孩子,往往會變得“幼稚”。這裏的天真不是贊美。是壹種以自我為中心,傲慢或自大,能力配不上野心。壹旦做不到,就是“眾人皆醉,我獨醒”。

朱雨辰的母子關系近乎病態。母親對這段感情很滿意。她兒子本該反抗,但他去哪拍電影,他媽就跟到哪。也許長此以往,他會放棄。在這種壓力下,孩子會出現焦慮、狂躁和進食障礙,不能進食或暴飲暴食。從朱雨辰越來越圓潤的身材可以看出,壹個中年演員對身體管理的松懈,或許是對身後這段親子關系的奮鬥不抱希望。

總之,對孩子的關愛,任何時候都要停下來,不要怕小傷。勇士不踏上征途,如何屠龍。當然,家是安全的。壹日三餐,壹張大床,卻沒有山河湖海,沒有星辰日落。世界那麽大,孩子得自己闖。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上壹堂安全教育課,讓孩子在有生之年完成剩下的成長課程。

由鄭先生監督